APP下载

通用社交称呼语的社会分层研究

2017-10-30白桂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分层礼貌原则

摘 要:文章涉及到的通用社交称呼语是汉语称呼语中陌生人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部分称呼语,具有一定标识特征,它们标志说话人身份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其实际的语言意义。文章以年龄、职业、性别、地域以及社交场合这几个要素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对陌生人之间称呼语的选择进行了调查。为使交际水到渠成,交际者只有依据交际对象在社会层级系统中的位置特点,恰当地选择能够反映双方关系的稱呼语,体现对方自尊感,等等,才能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社交称呼语;社会分层;礼貌原则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社交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变迁“2015-GH-503”]

关于称呼语的界定,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称呼语等同于称谓语。“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孙维张1996)。二是称呼语隶属于称谓语。遆永顺(1985)认为:“称呼语就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而称谓语则是对他人介绍,表示身份的词语。”尽管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称呼语多指在人际交往中,面对面地称呼交际对象的用语。

汉语中有很多通用的社交称呼语,“先生、小姐、老板、老师”等表现交际双方上下、尊卑等关系;“叔叔、阿姨、大妈、大爷”等原亲属称呼语被用于社交场合,体现交际双方的亲近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同志、师傅”等称呼语淡化了交际对象的性别差异,同时也体现了交际双方地位的等同,弱化了权势关系。恰当的称呼语,不仅能体现出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同时也可能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在实际社交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相互认识,了解彼此的职位、姓名等信息,称呼语的选择则相对比较容易。反之,如果交际双方彼此比较陌生,完全不了解对方,说话者往往会根据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性别等来选择合适的通用社交称呼语。杨永林(2005)认为,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财富阶层、年龄性别、职业性质、个人风格等诸多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称代系统产生制约。

一、社会分层理论

语言学界对社会阶层与称呼语之间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普遍认为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可研究性。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长足的进展,为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荷兰语言学家冯·戴伊克(谢立中,2008)认为:“社会分层像社会共有的知识一样,主要依靠话语在社会上再生。话语分析能成为有效的工具,揭示社会再现的深层内容、结构和策略。”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通过探索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如种族、阶级、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交际场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社会阶层的划分联系更大。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主张致力于探讨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建构为“社会分层”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谢立中,2008)。

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有很多,任何语言项目的选用都会受到语言内部因素以及交际双方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社会分层理论为指导,主要是对彼此之间完全陌生的交际双方称呼语的选择进行调查研究,采用观察、问卷等形式,对口语中的开场称呼语的使用进行考察。通过对说话人使用不同通用社交称呼语的频率,以及几个常用通用社交称呼语使用频率与说话人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陌生人之间通用称呼语的使用社会分层现象及规律。

语言学界对称呼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中国大陆,对称呼语的研究在21世纪初达到顶峰,随后有所回落。但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其影响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小,通过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外部因素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掌握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选择称呼语的规律,从而为交际的有效进行提供更合理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重庆、郑州、焦作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城市为例,主要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火车站、商场和餐饮场所(分为一般和高档两种场合),以来往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了大量陌生人之间称呼语的使用实例。在本文中,通用社交称呼语主要被分为六类,分别是:女士/先生、师傅/老师、同志、零称呼、类亲属称呼和其他。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师傅”和“老师”一词列为一类。这里的“老师”并非是指真正意义上教书育人的教师,而是有些方言里出现的一种普遍称呼,比如在重庆,很多人称呼他人为“老师”。在其他城市,这种现象也会存在,但是在有些方言里,比如焦作,“老师”可能就是“老师傅”的一种简称,或者只是一种比师傅听起来更礼貌一些的称呼。其他称呼语指的是上述五类之外的一些称呼语,比如朋友、美女、帅哥、小姑娘等。

一般来说,社会学者采用职业声望和经济地位指数这两种指标来测量社会分层。因为本研究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时,因涉及到收入等隐私问题,很多受调查者含糊其辞,因此,本研究并没有以职业声望和经济地位指数来衡量被调查者,而是从年龄、职业、性别、地域以及社交场合这几个要素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

三、通用社交称呼语的社会分层特征

(一)通用社交称呼的地域分层

通用社交称呼语的使用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称呼语的选用上有不同的特色。在上海,因为历史的原因,也由于上海的经济地位,使用“女士/先生”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城市,而焦作市是一座无论经济还是人口规模,在全国都属于比较小的城市,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陌生人之间使用零称谓的现象较多。其次,在中小城市,类亲属的称呼语使用频率高于大城市,在很多场合下,无论是街边问路,还是买卖交易,人们相互之间使用“姐”“阿姨”“哥”的频率较高。重庆人喜欢使用“师傅/老师”来称呼他人,尤其是“老师”,可以用于称呼任何人。“师傅/老师”在其他城市也都有较多的使用,但是,在重庆使用频率最高。endprint

(二)通用称呼语的职业分层

根据图二,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对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有所不同。通用社交称呼语中最能体现权势关系的称呼语是“先生、女士”,在一些消费层次较高的场所,服务员更多地使用“先生、女士”来称呼客人,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身份意识和权势底蕴,所含的礼貌程度最高。但是在车站等人员组成相对复杂的场合,很少有人使用先生、女士来称呼他人。

“女士/先生”的使用多是单方面的,常被服务员用于称呼客人,目的是抬高消费者的社会身份。反过来,客人对服务员基本没有选择“女士/先生”的称呼方式,更多的是选择零称呼,或者诸如“姑娘”“服务员”等其他称呼方式。充分体现了因为职业而表现出的称呼不对等。

“师傅/老师”因为其泛化程度较高,在陌生人称呼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职业特点,被广泛地指称任何人。“同志”一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在研究中发现,其往往被用于称呼一些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比如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或者商场的询问处工作人员,对这些工作人员,很少有人选择类亲属的称呼,体现了较强的职业性特征。

(三)通用社交称呼语的性别分层

无论是指称还是被指称,通用社交称呼语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在被他人指称时,男性的受尊称频率要高于对女性的受尊称频率。在同样的场合,对男性,说话者可能会选择使用“先生”而对女性则可能会选择类亲属称呼。在指称他人时,女性则更倾向于以礼貌为第一准则,会将自己放在相对平等或较低的位置,她们更乐意使用类亲属称谓,或尊称称呼他人。而男性则倾向于使用权势准则,更多使用零称呼或者职业称呼。

(四)通用社交称呼语的年龄分层

通用社交称呼语使用的年龄特征也比较显著。说话人会根据交际双方的年龄差异,选择合适的称呼方式。在车站人员繁杂的地方,为了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面对年长的人员,会选择“阿姨”“叔叔”等类亲属称呼,而对同龄人,则会选择“美女”“朋友”等称呼语来开始交际。使用“同志”来称呼他人的,多是年纪较长的中老年人,他们的语言使用受现代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会选择已经熟悉的称呼方式来称呼他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很多新兴的称呼用语充斥着互联网,“美女”“美眉”“帅哥”等称呼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这些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并没有预期的高,通常只是一种搭讪的用语。

四、结语

本文涉及到的通用社交称呼语是汉语称呼语中陌生人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部分称呼语,具有一定标识特征,他们标志说话人身份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其实际的语言意义。选择正确的社交称呼语,既是体现了自身素质,也是表现交际原则的载体。李树新(2004)提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是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这主要是受汉民族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所影响,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顾曰国(1992)年提出了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指称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人和事物时要“抬”,要“尊”。

无论什么样的交际原则,关键是交际者只有依据交际对象在社会层级系统中的位置特点,合适地选择能够反映双方关系的称呼语,体现对方自尊感,等等,才能为交际的顺利进行酝酿一个良好的开端,使接下来的交际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遆永棣.称呼语及其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02):89-96.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

[3]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77-82.

[4]孙维张,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5]謝立中.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J].社会学研究, 2008(01):68-101.

[6]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白桂芬,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分层礼貌原则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