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现代雕塑:物感与视觉现代性
2017-10-30余凌斐
余凌斐
摘 要: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视觉现代性品质的关键在于物感的呈现,既超越了自然形态,又去除了多余装饰,具有现代简约的物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以“物”为本质属性的雕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傳统雕塑的束缚,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是对雕塑物自身材料、结构、语言进行挖掘,将形体从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以突出雕塑作为“物”的独立价值,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就是肌理、形态、空间、线条、色彩、形式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以布朗库西和克拉格的作品为例,具体阐释西方现代雕塑是如何做到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从而使雕塑物的情感效力得以释放。
关键词:物感;视觉现代性;现代雕塑
一、物感与视觉现代性
关于“物感”,阿达姆·卡尤索这样解释:“建筑的物理现场直接具有的情感效力[1]。”物理现场指作为艺术媒介的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如色泽、亮度、硬度、纹理、造型等。也就是说,“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物感”具有四重内涵:其一,就方式而言,人是以一种直接、感性的状态来接触物;其二,就对象而言,人是与物本身,而非物的功能进行接触;其三,在情绪状态方面,人在与物感性力量的接触时所产生的人与物相互感染的状态,并会收获一种惊喜感;其四,就其境界而言,“物感”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而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
在艺术领域,“物感”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物”摆脱外在多余装饰的束缚和历史、社会所赋予的意义内涵的约束,还原了物的原初直观性,物因此而得到了凸显与解放,回到艺术形式本身的创造。二是“物感”具有情感效力和感性力量,通过人与物的感受,使物获得生命感与活力。它是形式、线条、形状、肌理、色彩、空间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构成,并因此迸发而出的表现力和情感效力。去除符号和意义的“艺术物”,能使观赏者在“对话”的过程中暂时抛却理性分析和社会经验。这不同于传统绘画和设计条分缕析、以小见大的社会背景研究等形式,而是用感性去面对设计物本身,享受圆滑流畅的线条带来的细腻温柔的感觉,或粗粝的材质所传达的原始力量感。也就是说,物只有在摆脱符号、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自在表达、释放,情绪表达力因此得以展现。
艺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作为媒介的物本身成为艺术的一种品质,即回到艺术形式本身的创造。但是很多传统艺术家没有关心到物这一层面,而只是把物当作一种手段,用物来描绘对象、塑造场景或者表达意义。因此视觉现代性的关键在于“物感”的呈现,它去除和清理了巴洛克、洛可可时期残留的冗杂装饰和将形体复杂化的传统,这也成为视觉现代性的核心表现。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设计,通常采用直线、直角、长方体块组成的几何构型,设计出没有任何多余物、具有流畅线条的物感。此外,它们对材质有着严苛的要求,通过对材料质感、纹理的暴露,使造型显示出纯净的肌理和感觉。因此,既超越了自然形态,又去除了多余装饰,具有现代科技感的物感清晰地呈现出来,并成为视觉现代性的特征。[2]
二、物的凸显:雕塑的现代转变
德国诗人R.M.里尔克认为雕塑在本质上是“物”,是艺术之物。他认为雕塑虽与绘画有着共通点,但有别于绘画。雕塑是一个完整的物体,即人们可以在三维层面,从各个角度和方位进行观察。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它又必须与那些人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普通事物相区分。从本质上来说,雕塑就是作为“物体”存在于世,这是雕塑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根源,也由此建立自己的规则、秩序和材料,与它的制作者、观众和世界相互独立。
“现代”一词被用来表示与既定传统彻底决裂的一种风格,并且寻求创造出更适合新时代的观念和情感的形式。在罗丹、马约尔之后的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是采用新的表现形式,以突出雕塑作为“物”的独立价值。[3]罗丹对于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贡献在于将作品独立于特定的题材或者功能,把对材料、结构和重力本身的关注作为终极目标。马蒂斯则在罗丹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雕塑整体的认识,恰如他的绘画作品,他的作品致力于整体节奏的创造,追求感知的单纯直接性,并采用率真直接的方式处理材料。马蒂斯与之前的雕塑家之间的区别在于:之前的雕塑家强调紧实、平衡的体量构造,这让我们在观看这件雕塑时,感受到它是一尊人像,就如同我们自己的身体。比如罗丹的作品总是引导我们关注雕塑的解剖解构,以及骨骼与肌肉的张力和表现。而马蒂斯的作品则是“自主的物体”,他们是主题上的人像,而不是表现中的人像。他的一些作品让人产生惊异感,让人意识到它们是团块断续和任意的排列,暗指的更像是植物而非人体结构。[4]随后毕加索、贾克梅帝等人对雕塑既定概念的否定与重塑,都对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以看出,现代雕塑在造型方面摆脱了具象的人,重新建构新的造型语言,使雕塑作为“物”得到凸显。
现代雕塑不再关注模仿和再现,也不再追求雕塑本身之外的东西,而是对雕塑“物”自身材料、结构、语言进行充分的挖掘。正如亨利摩尔曾这样评价布朗库西:“一个敏感的雕塑评论家必须学会将形体只当作形体,而不是作为描述或回忆……因为哥特式文化,欧洲雕塑上长满青苔和杂草——把形体遮得严严实实,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雕塑表面的累赘。布朗库西的使命就是去除多余的累赘,再度唤起我们的造型意识。为此,他们只得专注于十分简单直接的形体。”[5]以古典时期的哥特式雕塑为例,它通常依托于四周的建筑,有其特定的宗教使用语境,最初就是为了装饰教堂而存在的,造型繁复,色彩绚丽,侧重于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而以布朗库西为代表的现代雕塑家舍弃了传统雕塑多余的装饰,将“雕塑物”从庞大冗长的写实性、叙事性和主题性中解脱出来,以单纯的形体和精练的结构突出“物”本身。很多评论家因此认为现代雕塑一步步走向抽象与简化,但本质上这是“雕塑物”被进一步凸显的结果。endprint
三、西方现代雕塑:物感诸层次的融合
西方现代雕塑在解放、凸显物的基础上,尝试使雕塑物与人相遇沟通与共鸣,挖掘物的情绪感染力,从而释放情感力量。雕塑物情感效力的实现主要依靠肌理、形态、空间、线条、色彩、形式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构成。观看者根据雕塑材料的属性、形态的舒展以及空间的结构而产生相应的物感体验,这种情绪效力既可能是沉静内敛的,也可能是狂暴外放的。下文以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和托尼·克拉格的作品为例,具体阐释西方现代雕塑是如何做到物感诸层次的融合。
作为现代雕塑先驱的布朗库西,其作品《吻》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雕刻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两人身体紧贴、亲吻,其中有一半是有着弧形的胸脯和长发,可以区分出人物性别。在形体方面,这件雕塑作品舍弃了传统雕塑的“人化”外形,淡化了人体的曲线线条和立体的五官等细节方面的雕刻,人物被极度简化变形,留下了基本的形态结构。在材质方面,布朗库西使用石灰岩石块,将长方形条石的粗粝原始的形态略微加以雕凿,把明朗的线条勾画在平整的表面上。在线条方面,他整体采用自然的直角,将轮廓模糊。[6]总之,布朗库西用石灰石质粗糙的表面纹理,简洁明了的直线与曲线线条,淡雅沉静的色调,敦实稳定的方块造型与体量感塑造了一对男女紧紧相拥的情景,使观者对雕塑物的感性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与体会,展现了淳朴永恒的爱情,雕塑也因此呈现出私密、独立、安静的气质。有不少人以方形体积表现形式为理由,认为这件作品是立体主义雕塑,但是立体主义强调的是,以几何形体为单位来构成新的形态,并把形体做一些简化和概括。但布朗库西没有构成形体的意思,却更加注重把形体本身不断地加以简化,体现一种纯粹的物感体验。
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对材质和形态等物感层次方面进行探索,并不断运用新材料创作,使得其作品富有现代表现力和物感冲击力。克拉格深刻地体会到对于立体的雕塑造型而言,选取不同的材料直接影响到雕塑作品的造型特征与表面肌理的不同,甚至决定了造型手法差异。从他对物质和材料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克拉格试图舍弃已存在的具象形态,致力于探索新的形态和空间结构。然而将“物”从模仿和具象中解脱只是第一步,如何使新形态传达出情感效力也是关键所在。情感效力的传达依靠艺术家对雕塑的结构、体块、材料、肌理、色彩等诸多方面的细腻把握,并将各层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如音乐般独特韵律的美感。当我们面对托尼·克拉格的作品时,材质的直接暴露和形体的自在旋转,让我们产生仿若面对自然奇观时所生发的惊叹。在与这些作品相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在物质材料的包裹下,在形体的扭曲变形中,涌动着的原始生命力。它们不依靠具象的形态,也不指向复杂的象征。在这种简单纯粹而又极富情感与生命力的形式中,体会物质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在作品《红场》中,一个体块在经过波纹状的运动之后形成了一个极富曲线感和动态感的形体,雕塑所形成的曲线与弧度具有节奏感与韵律感,时而平缓如溪流,时而险峻如陡峰。延展之后的物体形成了内外两个空间,使人们不禁想要通过缝隙对内空间进行探究。[7]在这件雕塑中,朱红色的漆附着在外,热烈而赤诚,犹如一团跳跃的火焰。《红场》的形式令人着迷,在人们观赏它的时候,内容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雕塑那富于动感的形式和热烈的情绪感染力才是它作为物体本身的迷人之处。
总之,现代雕塑家大多关注雕塑艺术特有的优点,即平面与轮廓有韵律的表达方式,凹陷与隆起的视觉效果,对体量感和团块的敏感性。虽然他们作品所呈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多都以物感诸层次的协调、统一和融合为基础,创造出符合视觉现代性标准的雕塑。
注释:
[1]Adam Caruso,“The Feeling of Things”, A+T ediciones, Vitoria-Gasteiz, Spain, No. 13 (1999): 49.
[2]吴兴明.反省“中国风”——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J].文艺研究,2012,(010):16-27.
[3]王峰.互动数字城市雕塑[J].雕塑,2014,(02):42-47.
[4][美]威廉·塔克.雕塑的语言[M].徐升译.北京:中国民族攝影艺术出版社,2017.
[5][英]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曾四凯,王仙锦译.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6]张荣生.西方现代雕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7]郅敏.物质并不低人一等——托尼·克拉格的雕塑艺术[J].美术观察,2013,(07):121-128.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