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提升小学生趣味水墨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017-10-30于艳
于艳
采用趣味教学,将游戏作为学生水墨画的目标,降低学习的“门槛”,从而使学习过程与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思维相契合,有助于学生挥洒灵性的笔墨,提升作品的个性化和创造力。
水墨画教学趣味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水墨画展现了“中式风格”特有的艺术魅力,蕴含了浓厚的艺术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小学水墨画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以临摹为主,过于重视传统绘画技巧的运用,使学生的作品失去了童真和靈性,同时加大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乐趣。那么,如何才能启迪和深化小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笔者认为,采用趣味教学,将游戏作为学生水墨画的目标,降低学习的“门槛”,从而使学习过程与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思维相契合,有助于学生挥洒灵性的笔墨,提升作品的个性化和创造力。
二、案例描述
1.学习阻碍。一直以来,笔者都是采用临摹和范画的水墨画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点、线、面方面的基础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以晓宁和兰兰为代表。她俩同班同学,其中,晓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较为活跃,在学习中总能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而兰兰的思维、认知、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较为平庸,学习却非常的刻苦和认真,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临摹还是命题画,创作出的作品都较为呆板,缺少灵性。最近,笔者忽然发现,晓宁和兰兰的绘画能力都有所下降。在学习过程中,晓宁总是表现的心不在焉,而兰兰也不再认真倾听笔者的讲解,在练习时总跟同桌交头接耳。为了了解发生转变的原因,笔者在观察一个阶段后分别与她们进行了单独沟通。了解发现,她们并非是家庭原因或学习障碍导致成绩下降,而是觉得学水墨画“没有意思”“不好玩”“枯燥乏味”。
2.问题思考。在学习伊始,学生们尚能表现出积极的心态,这是由于他们对水墨画充满了好奇,而这种好奇能给教师制造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但日复一日,当学生们的好奇心消退,教学问题则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使他们从好奇到不喜欢甚至排斥水墨画学习,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论临摹还是范画教学,都属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束缚了学生的灵性和自我,使他们的绘画作品刻板、呆滞,拘泥于规则,缺少创造力和创新性。
3.制定对策。首先,笔者尝试着将故事与教学相结合。如在画远景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故事:传说有一位花仙子,隐藏在大自然中。如果我们能为她涂上漂亮的颜色,她就会显现出来,并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万物都充满活力。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呢?
在故事情境下,笔者引导学生们根据学案提示(学案中已加入远景画模板),进入学习环节:①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调白粉色在画纸上涂色);②再穿上半截粉色裙(调淡曙红色并涂色);再勾勒出黑色的长发(调黑色并涂色);再戴上红色的头巾(调胭脂色并涂色);勾勒出她的身体线条(为背景涂色);最后在她周围点缀花朵和小草(调红色和绿色并涂色)。
其次,笔者尝试着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在“水墨游戏”一课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关于水墨的宣传片,继而引入导语:据说水和墨都是有灵性的,水墨交融的境界,如同走进一片森林,斑驳陆离,如远山,如雨雾。是真的吗?我们尝试一下。
游戏:给每个学生一小桶水,一小碗墨,让学生们尝试着将两者相融,观察水墨比例与颜色的关系,最后比一比,看调出的颜色最漂亮。
4.效果分析。转变教学方法后,学生的绘画作品不再刻板呆滞,线条变得柔和顺畅,涂色虽然尚不成熟,但创造性已初步显现,而色彩变化也较为灵动活泼,说明她们已将自己的审美观点与水墨画联系起来,懂得了如何用绘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表现自己的情感。
三、案例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是灵动的个体,身体里流淌着灵动的血液,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发掘、去引导。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但严格来说,传统教学方法如临摹、范画等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是学习水墨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教学对象的年龄、个性、认知水平等要素,如小学生,他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兴趣是偏爱游戏和故事。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需与小学生的生理特征相匹配,即让教学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能适应他们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小学生们创作的每一幅画其实都影射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作品中去寻找转变教学方法的依据。如上述案例中,学生的灵性发挥受到了教师的干预,笔者仅是从自身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的有效与否,而忽略了她们的主体存在,这正是导致她们绘画作品刻板呆滞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生为本,构建趣味性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