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参与式教学法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2017-10-30王丙珍
王丙珍
全球化语境赋予参与式教学法以全新的哲学内涵与文化理念,参与式教学法不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而且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文化认同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鉴于高职教育、参与式教学法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阐述参与式教学法的人文理念、文化认同内涵及其建构策略,探析参与式教学之文化认同的本质及研究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全球化文化认同对话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时空建构,其内涵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在文化方面,凸显了文化的多元化、差異性与地方性的特点。参与式教学法的“以人为本”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即非指导式咨询的启示,在现代学校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自觉选择为特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参与式教学法受到关注。另外,文化的传播、沟通与发展依赖于主体及符号系统,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体验都离不开参与式教学法。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参与式教学法不但是文化认同的途径,而且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途径。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人文理念
人存于世,就是生活在文化中。全球化强化了文化的民族化和地方化,虽然全球化的起始时间终不确定,马克思将全球化的时间设定在1500年,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是1800年,英国经济学家丹尼斯·罗伯特森认为是1870~1920,英国文化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时间是1960年,即无论拥有怎样的理论观点,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球时代。文化全球化涉及信息、符号与象征,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其中要做出反应,“我们必须记住一点:全球化的过程已经持续了上千年。”毫无疑问,教育最大的职能就是传承文化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首先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当下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在教学中要以“以人为本”,然而,“以人为本”不是“本”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学生的过去、现在、将来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人的问题,就无法达成高职教育的要求与目标。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应该是将学生当人,教学生做人,教学生拿别人当人,教学生身教别人做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即做一个特定时空中的人,做地域文化中的人。由此,人与人文即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两个主要维度。
全球化语境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不是单一的、静止的,不是无关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研究的。广义的参与式教学法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教育、体验教育、自主教育、合作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参与式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宽容与理解,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而,参与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文化全球化的个性与共性、知识观以及主体观。然而,由于各种主观、现实及传统因素,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却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人文优势,忽视了使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进而以文化记忆、文化意识、文化心态、文化精神去继承、传播与创新。如果高职教育在一条偏离人文根基的道路上行走,必然会使主体处于迷失游离状态,变成文化的“空心人”。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文化认同内涵
全球化进程反衬了文化差异,也为边缘文化提供了对话的空间。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使人类达至迷失自我的境地,即法国后印象派艺术家高更提出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全球化强调了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全球化时代的参与式教学法是文化认同与对话的平台,文化认同包括民族文化认同与地域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选择,经受由此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
文化认同需要跨文化的视角,通过认同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又通过认同“他者”文化,区分与界定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样,多元文化中的人也是多样的、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单一文化塑造而成的。在全球化语境中,信息与人口的循环流动改变了各民族文化发展所需的环境,已经对主流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感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换言之,文化认同就是主体对文化从被动接受、主动认同到自觉构建的过程,是从单一、双向到多元的对话过程。
一方面,从应用角度来看,高职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基于实践性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从反思角度来看,不可忽视高职教育在唤醒学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提高学生文化情感等方面起到的主导作用。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文化认同建构策略
1.树立文化认同理念。参与式教学法是在特定时空下展开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即所谓的“双基”教学,教学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体验与判断;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多元理解与阐释;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亲近与交流。唯此,教学者与学习者才能成为具有文化生命、文化自觉、文化意识、文化情感与文化人格的文化主体。
2.创新本土文化教材。就教材而言,也不会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通用的“万能教材”。参与式教学法的教材改革与创新贵在民族性、时代性与本土性。因此,教师要以文化为经线,以地域为纬线编写校本教材,增加本土文化模块,使学生获得鲜活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文化体验。
3.探索开放的对话模式。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平等自由的参与交往活动,获得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认同感。在坚持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民族文化新形态。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主体才可能产生新思想,促成文化新内涵的创造。在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之中,突出的不再是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是主体之间相互渗透的文化基因、文化境界与文化情感,彰显了文化认同的民族性、团体性、个体性与创造性。
4.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教学的不合理在教学没有开始之前就已奠定,这体现在教材选择、目标设定与课程组合等诸多方面。然而,参与式教学法基于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这当然离开不开具体的教学语境,进而,教育者有必要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优选和重构,将参与式教学法延伸到特定区域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中,主体得以在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专业文化中“诗意的栖居”。
5.增加文化实践活动。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教师要坚持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全面进行职业锻炼与文化研究,成为具有调研、教研与科研能力的“三向型”教师。其二,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当地社会的人文概况,激发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兴趣,感受地方文化魅力,培养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全球经济发展要以文化为“排头兵”,更何况以提高人的素质与传承文化为主的教育本身。参与式教学法既是平等、民主、自由的路径,也是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与创新的“细胞”与“组织”。全球化时代,教育就是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式学习,传递中华民族及世界优秀的文化,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体验和传承;在对文化的理解、认同、接受和创新中找到并建构民族文化栖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9.
[2][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A].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主编.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C].刘悦笛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