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携手画未来
2017-10-30潘亚华
潘亚华
作为幼教工作者,时常在心中描绘着一幅未来幼儿园的蓝图,它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虽然现实和理想仍有差距,但是理想却能让我们找出努力的方向,慢慢“搭建”出心中那所美好的幼儿园。从教师与孩子之间教与学的现状或问题出发,描绘理想的蓝图,并谈谈为此实施的“工程”。
幼儿园教育问题蓝图一、现状及问题
首先是足不出户的问题。从早上被送入园的那刻起,这一天孩子基本上就被“困”在园内了,他们的学习、游戏统统局限在这方被围墙围得严严实实的“小世界”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让孩子认草却不见草,学鸟也不见鸟,单单几幅画、几张照片或几段视频,就想让孩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了。虽然幼儿园里也有很多教育资源,但也仍旧不能包含所有,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都在幼儿园外面的世界中。
细想为什么我们总把孩子“关”在幼儿园内,不愿或不敢让他们走出去呢?原因可能有这三个:一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害怕外面的不法分子伤害到孩子;二是幼儿园地理位置不占优势,附近没有公园等可以让孩子学习的场所;三是教师没有带孩子出去学的意识。
二、理想的蓝图
园内处处生机,园外依山傍水,里里外外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就在大自然中,老师可以让孩子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去开阔眼界。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是大自然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营养品。孩子能够真正接触大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强身健体,开阔眼界,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
我曾看过一段日本通山保育院的视频,这是一个坐落在偏僻村庄里的保育院,院内处处洋溢着乡土的气息,视频中不管是幼儿园的环境还是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都让我为之震撼。简单地来描述一个镜头:孩子们带着帽子、穿着T恤、短裤及救生衣和老师一起去远足,其中有一名小男孩因为胆小害怕过河,落在队伍后面,在河边大哭。“扑通”一声,孩子滑倒在河里,恐惧的孩子挣扎着从河里爬起来,哭声愈加强烈的他站在河中央望着前方的老师和小伙伴们,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想退缩的他回头望了望空无一人的河岸,继续无奈地前行。整个远足,他都遠远地落在队伍的最后,边哭边走的他竟然摸索着到达了目的地。其实老师的目的是想让这个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勇敢,学会生存的技能。而这个胆小的男孩也在之后的摔跤比赛中,在老师的鼓励下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
某些品格和技能就是要走出幼儿园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才能习得的。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室里教孩子们要勇敢,要不怕困难,那简直是“纸上谈兵”,效果又能有多少?
所以,我理想的幼儿园应该是园内处处散发着生机,园外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教师能随时带着孩子们走出园舍,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和游戏。
三、把课堂搬进中山公园
我们对传统的在园活动作了大胆的改革——将“课堂”搬进公园,即安排出时间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中山公园,使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学习。公园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形、声、色等自然景观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真实鲜明、活生生的物质条件。孩子们在对自然奥秘的广泛接触和不断探索中,获得了直接、具体的经验体会,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自主学习、探索、思考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幼儿的安全,我们还积极联系了周边警力,在孩子出园的时间里,加强对公园的巡逻,使孩子能尽情地亲近自然,保护其不受伤害。
(一)现状或问题
一手包办。因为教师制定好了教学目标、内容,想好了游戏,做好了区域里的活动材料,安排好了一日活动,等等。很多事情教师都为孩子考虑了、做好了,所以孩子的学习变得极为依赖老师,教师与孩子的地位也变得不平等,好像教师才是课程的主人,而孩子只是跟随者和听从者。殊不知,孩子才是发展的主人,他们是积极而有能力的,有着丰富的潜力,和很强的可塑性及学习和成长欲望的。教师的“一手包办”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理想的蓝图
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倾听者。我理想中的幼儿园老师应该是一个会去倾听孩子、发现和认识孩子,给予孩子自主、自由探索的机会,同时亲自参与到活动中,给孩子反馈、建议和支持,引导孩子拓展自己的想法的倾听者和合作者,“尊重孩子”和“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不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需要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想当然”,而放下姿态,蹲下身来仔细倾听孩子的需要。例如,在以前,一到吃茶点时间,孩子们便坐在桌子旁等保育员老师来倒豆浆或牛奶,吃的饼干也是老师事先分好的。在这过程中,有的孩子会说:“上幼儿园前刚吃完点心,吃不下了”,而有的孩子又说“还想再喝点豆浆。”于是我们决定开启“自助式茶点”的新模式,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倒豆浆或牛奶,自己拿喜欢吃的饼干,而吃早点的量和吃早点的时间完全由孩子们自己来选择。在一段时间后,我们询问孩子喜不喜欢自助茶点,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喜欢,也有的孩子说:“还想吃其它的点心。”于是我们又增加了核桃、杏仁供孩子选择。当教师发现问题,如倒豆浆时有出现争抢的现象也会及时提醒孩子要排好队。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和课程建构等方面,我们也尝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和孩子共同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问题或现状
循规蹈矩。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经常会从教本或网上“拷贝”活动,照搬照抄地放在自己班级里开展,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孩子的情况;而有的年长一些的教师也会年复一年上着以前上过的课,没有变化。
这种中规中矩的教学出不了错,但总是少了一股“灵气”。
(五)理想的蓝图
有弹性的生成课程成为“主角”。生成课程是在一天一天或一周一周的生活中形成的,它并不是预先设定,发展没有时间的限制,结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课程中,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他们是自己自发学习的主人,当然其中也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生成课程是一种有弹性的课程,教师根据活动中孩子的反应以及活动的进程来确定活动的发展方向,课程的实施也借助于一定的需要和条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发展而成,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建构、共同协商的结果。endprint
如瑞吉欧的教师,把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比作是在“打乒乓”,教师接过孩子扔过来的球,然后把球扔回给孩子,促使孩子继续玩下去或者开展新的游戏方式。教师可以“接球”也可以“回球”,这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游戏的进行,也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扩展孩子“发球”的技巧和策略。这一“打乒乓”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课程就是这样生成而来。
我心中的理想幼儿园,它的课程就是这种复杂又有弹性的生成课程。
(六)重视生成活动的开展
留意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经常开展生成活动,以满足孩子发展的真正需要。如关于雨的系列生成活动:
1.讨论。孩子回忆和讨论对雨的印象和认识,讨论雨如何改变了幼儿园的操场和生态园,对人们走路有什么影响,城市是怎么处理下雨时的积水的?
2.画雨景。孩子们画了小朋友淋雨、在雨中撑伞的场景。
3.模拟下雨。撕纸下雨,有的是七彩雨。
4.玩雨。孩子们有的穿上雨衣,有的撑起雨伞玩雨。这次孩子们特别注意到了雨落在物体上溅出的水花。
5.第二次画雨景。孩子们画出了玩雨时的各种姿态,有的画小朋友在踩水,有的画出了水花,还有的画了小朋友滑到的样子。
6.看雨的录像。知道了雨是如何形成的,并产生了很大兴趣,想要再一次画雨。
7.第三次画雨景。教师给孩子们长纸条,画雨的形成。
这样一次系列活动,是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想法在不断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它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雨的自然现象,相比预设活动来的更加贴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也更加有效。
(七)现状或问题
草草了事。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是前期准备了很多,课一结束便“大功告成”将课抛之脑后了,其实平时的日常教学我们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上完课便“了事”了,很少有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再去认真思考活动的价值并思考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发展;当幼儿出现争执时,教师耐心点的讲讲道理,急躁点的就把孩子批评一顿,甚至也没搞清事情的原委就草率收场了,也很少有教师会有意识地把握这些教育契机,让孩子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八)理想的蓝图
不做“蛇尾”做“豹尾”,小事件也能精彩收场。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做到有效评价。认真对待孩子的想法和作品,传递一种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意图和想法受到了认真对待,从而促进激发他们新的探索、学习或改变的欲望;教师也能通过对孩子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而加深对孩子发展和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教学手段,发展新的教学策略。
就像在美国,评价既是学前教育的终端,也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始终,教师评价孩子时,会通过观察、运用检查表、等级量表、孩子的作品,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做出评价;瑞吉欧的教师会把一个小小的争论转化为一个有待检验的假设,如几个大孩子为新入学的小孩准备说明手册,在如何表现艺术工作室的路线时发生了争执,有的说小孩不识字可以画路线,有的说最好画草图,教师就建议把这两种方案都画出来,看谁的效果好,活动结束后为了验证效果,还请大孩子们去询问小孩子更喜欢哪一幅。
(九)加一把“后劲”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注重后期关注和评价,定期填写评价表,根据对孩子的评价变换教学重点,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制定体育活动的评价表(见下表),定期填写,从而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如此循环往复,来提升孩子的体育水平。
正如上文所说,现实并不完美,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让教师有力的大手牵起孩子稚嫩的小手,相信一定等夠画出美好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