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2017-10-30陈双李冬云
陈双++李冬云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工作基石与思想引领,从高职学段的学习类型入手,以软件专业为依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载体,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梳理统整,完成新型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标准的开发,推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核心素养生成因子”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评价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长因子双线开发流程一、引言
随着上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探讨热潮的展开,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6年,欧盟(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
与此同时,很多国家都在推进由基于分科知识的课程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变。英国提出了基于素养的课程(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西班牙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中;日本通调跨学科的课程統整,形成合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加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016年9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细分为十八要点,并详细阐释了其内涵、表现和落实途径。如图1、图2所示。
《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由此,“核心素养”被置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地位。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内容,提出了新方向。
当前,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改革还处于起步状态,尚未见到具体可行的成果。
二、课程开发总体思路
第一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关乎每个学生、每个公民,是终身、长期的能力培育与自我成长,是纵贯所有学段/人生阶段、横跨所有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命题。
第二步,厘清课题从“源头”到“输出成果”的过程路径,对各环节可能受到的其他影响源进行分析、判断和认定,有针对性、有维度地展开广泛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第三步,充分利用调研数据,以核心素养支撑职业能力提升,研究重构基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第四步,对研究成果予以反复、充分论证,并在本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范围内实践→修订→再实践→再修订,以确保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有机衔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新”“准”“实”特点。
三、课程开发步骤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达成,是一个体系化、阶段性的过程,需要每一个学段、每一种专业、每一门课程,甚至是毕业后的人生阶段来统合性承载并落实。
(一)
本研究以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依托,以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以高等职业教育对核心素养的承载内化力划分出研究的横切面,以核心素养支撑职业能力提升,赋予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内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核心精神为主体,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构建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
(二)研究重构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本研究梳理不同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的图谱,而不是简单堆砌,并通过对素养发展进程的研究,将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到不同阶段(年级)的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一载体,通过空间与时间上的多维聚焦式课程统整,研究高度契合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研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落实方式和方法
本课题以在多个高职专业开设、极具信息时代特色要求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探索研究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衔接转化,同时关注与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机衔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评价标准,重点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落实方式和方法。
(四)研究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教法与学法
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最终载体,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与学,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注意引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促进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本研究工作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四、课程开发目标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应到高职学段后与软件专业职业素养的融合结果。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应到软件专业后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融合结果。
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系统。
五、课程开发重点
(一)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到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
这是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研究成果引导的方向性正确与否。
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核心精神为主体,应支撑职业能力提升。其中:核心思维,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核心行为,其核心的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职业能力;核心精神,是指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endprint
(二)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核心素养
这部分研究包含两个工作维度,一是要梳理不同素养之间的关系,建立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的图谱;二是要进行多维聚焦式课程统整。
1.建立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的图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既回应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更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既与时俱进,丰富和充实语言、科技等基础领域素养的内涵,也适时引入了诸如信息素养、财商素养等新兴领域素养,适应时代的要求;更重视批判性思维、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跨领域的通用素养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要合理梳理不同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素养发展进程的研究,建立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的图谱,才能将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到不同阶段、学段的教育之中。
2.多维聚焦式课程统整。按照“关联整合、多维统整”的思路,用系统、统合的方法考虑核心素养的普适性、专业承载力和课程属性,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其中,多维是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对应前后不同教育教学阶段,空间维度对应同一时间维度上的不同课程或模块;聚焦是指以特定核心素養或课程资源为主题,根据培养目标及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课程、跨课程聚焦式的主题课程。
六、课程开发的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与教育观点研究上
将“核心素养”确立为课程之魂,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生长因子”,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载体的思路,打破了以往授予学生以“鱼”或“渔”的思维定势,而是以“生成式”的课堂进行“生长因子”的植入,使学生逐步具备“面对新问题,生成新渔技”的能力。
(二)在课程开发模式上
课程的开发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开发过程采取双线并行。一条主线是开发式流程: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前、中端,即核心素养六大关键要素入手,厘清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衔接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活动”→“课程评价”;另一条主线是: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末端,由核心“全面发展的人”辐射出来的基本要点,即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入手,厘清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碰触固有课程内容,完成课程改革与衔接,实现课程标准、内容、评价的再创造。
七、结束语
本研究的整体思路酝酿成熟以后,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随即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截至目前,课题正处于深入调研的第一阶段,目前正在陆续回收调研表,同时,同类院校的联合工作意向会已经召开,初步达成了兄弟院校合作开发、共享成果的工作目标。相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以软件专业为依托的这一研究成果落地开花以后,将对其他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提供很好的模仿范例,并可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经验进行推广,从而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彩萍.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开发研究.课程,2016,(36).
[2]李锋,熊璋.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数据与计算”模块.中国电化教育,2017,(01).
[3]张铭凯,靳玉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动因、本质与路向.中国教育学刊,201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