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本分担理论的高校收费问题研究
2017-10-30周菁
周菁
摘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围绕我国教育收费問题,以人力资本理论、公共商品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收费水平整体偏高、收费标准“一刀切”、资助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随后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发挥高校优势、差别收费以及完善资助体系。旨在通过教育成本分担视角下高校教育收费问题的对策研究,对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 成本分担 收费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204-02
2016年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率先公布了最新学费标准,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分别上涨1500元和1690元。紧接着全国多地高校相继提高学费标准。对此高校给出解释,物价水平提高,导致高校培养六大成本(工资、奖助学金、社会保障、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齐齐上涨,十年前的学费水平不足以维持生均培养成本提高。但民众对该解释不买账,他们认为,高校必须将办学成本,以及政府、学生及家庭、社会各方面承担的具体数据公之于众,使学费上涨原因真正公开透明。民众担心高校培养成本的不合理增长由学生及家庭埋单。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想在风起云涌的大格局中站稳,必须大力提升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近年来,民众更是将焦点聚集在,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如何计算,政府财政拨款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完善,增长的学费收入是改善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条件还是违规用于偿还高校债务等问题。本文旨在借助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法,对高校教育收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内涵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大部分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部分由学生及家庭负担,他们通过交学费分担部分教学成本。教育成本承担者包括政府、学生及家庭、社会捐赠者和学校。成本分担的原则:一是获益原则。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根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学生及家庭应该缴纳足额的学费补偿。二是能力支付原则,根据受益的程度决定承担者对教育成本的承担比例,受益多的理应多承担费用。高等教育分担补偿机制,为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现状及问题
(一)收费整体水平偏高
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统计,2012至2014年,公办本科生均培养成本,每年约为1.8万元,按当时每生每年5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的标准,学生家庭所分摊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为34%,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3%~15%,由学生及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偏高。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05万元,每年6200元学杂费,占全国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3%,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9%。但有钱人毕竟是少数,我国有50.32%的农民,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于培养一名大学生,还不包括在学期间的生活费等日常开销。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目前中国高校的收费标准偏高。高收费影响到高等教育推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财富合理再分配作用的发挥。
(二)收费标准“一刀切”
1.学校间差异不显著。200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收费基准5000元,特殊专业可视情况上浮20%。实际普通高校收费标准与名牌大学差距不大,而名校对社会贡献程度更高,更能培养出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名校凭借大规模办学,高层次师资,获得更多的各级财政补助,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导致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付出同等学费,但受益程度不同,既妨碍教育公平,又与受益多者多支付原则相悖。
2.学科间差异不明显。学生所选专业决定了就业方向。专业有冷热之分,热门专业教学资源好,就业前景好,冷门专业则相反。同档次的收费既不能真实反映该学科消耗的公共资源,同时又与获益多的多承担原则相矛盾。学生还会一头钻进少付出多受益的热门专业,造成专业拥堵。
(三)资助体系不完善
1.资助力度不足。现有的资助形式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资助金额较低,无法维持贫困学生月基本生活费。奖学金虽然金额较高,但名目单一,覆盖面低,主要对象为成绩优秀者。因此无法做到困难学生全覆盖。
2.资助结构不合理。占资助体系大比例的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投入有限,对低收入家庭扶助作用有限。奖学金在资助体系比例偏低。
三、改进高校成本收费应对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收益者,应当逐步提高财政分担的比例,同时以间接补偿的方式,对高校校办企业、基建、进口仪器采购等提供更多政策优惠,例如减免税收,提供无息贷款等。
(二)发挥高校优势
1.通过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监督与管理。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重要发展时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抓住机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
2.建立收费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高校收(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04页)费是个公开的过程,受到教育、财政、物价等各上级部门监督。现在高校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学生及家庭的利益,建议引入听证机制,由主管部门组织,由物价部门、高校和社会代表等参与,对高校的各项收费标准发表意见,给学生和家长传达更多的资讯,增加收费的透明度。
3.实现教育创收。依托校办产业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有效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三)合理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
生均培养成本是定价的基础,在基础上还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依据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支付能力定价;二是做到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有差别,使学费标准充分体现教学资源的消耗。
(四)逐步完善资助体系
完善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为主的助学金体系。结合高校历年滚存结余的奖助专项经费,合理提高助学金标准,加大助学金覆盖范围,力争每个低收入家庭都能得到资助,并且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完善奖学金制度,建立以“三助”专业奖学金为主,优秀成绩为辅的奖励制度。向国外奖学金设立看齐,借助企业和社会捐赠者,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名目,如以捐赠者姓名、企业项目名称题名的奖学金,逐步建立来源以学费计提为辅,捐赠为主的资助体系。加快资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确保奖助工作从报名、评审、公示、发放各环节完全透明,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提高高校的公共资助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多.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 郭珍珍.教育公平视角下江西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3] 王志成.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2007(2)
[4] 陈鸣.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03(30-35)
[5] 张伟达.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生学费标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0)
(责编:贾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