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2017-10-30马春秀
马春秀
在新课标有效教学理念的倡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教学方法从过去的说教、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实施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有自己核心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小学数学基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习惯,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一学期的教学,到半学期,一个单元等目标,都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制定。比如,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我就根据内容制定了这样的目标:知识认识与技能提高、过程的掌握与教学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知识与技能来说,又有具体的目的:首先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写10以内的数字;其次,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数字的顺序和比较它们的大小,如1>2>3等,不能写成1>3>2,还要正确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最后,认识和掌握“0”的含义,学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保证学习质量,同时也使教学效率有所提升。
二、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能对所有的学生适用、有效。如老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功能齐备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一边提问引导,一边循序渐进一点点靠近难点,解决疑点;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有趣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等等。只要课堂需要,老师随时应变,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是一些6~12岁的孩子,对他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给他们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如实验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景,等等,只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都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有位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再如,运用竞争情境,老师可以在练习的时候,给学生一道相应的题目,看谁做得到对又快。小学生的天性,再在老师的调动下,一定会全身心的投入,表现自己,努力使自己算得又准又快。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只要能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天性,就能掌握他们的学习习惯和需要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情境教学模式,就能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四、合理利用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都是经过专家层层把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的适合小学生智力开发,思想发展的内容。所以,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充分地利用教材,让课堂教与学更有有效。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现有些老师,一学期下课来,课本后的练习题几乎没有引导学生做过,这样既失去了专家在課后设置练习的意义,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后练习就是帮助学生加强课堂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的有效题型,老师一定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对课本教学内容后的练习题进行思考、练习,巩固当堂知识。如在“统计”这一单元内容的练习中,就有这样一道题:“小汽车一共有12辆,面包车有8辆,大客车比小汽车少8辆。最多是哪种车?最少是哪种车?面包车和大客车一共有多少辆?”学生通过对这道题的练习、分析、操作实践的过程,就能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的效果,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有效性教学,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重点、难点突出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胜.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例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