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处理分析探讨
2017-10-30王兴舟
王兴舟
摘 要:公路隧道作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多种病害,其中塌方最为严重。本文四川省黑水县雅克夏雪山隧道塌方为例,简要介绍了大塌方处理方法。
关键词:隧道 塌方 处理 措施
公路隧道作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时时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质勘探技术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对地下地质情况的钻探分析不可能做到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同时设计支护参数或施工方法有可能选择不当,导致施工中可能出现多种灾害,其中塌方最为严重,塌方不但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致产生安全事故。笔者参与多条隧道工程建设,经历过多次塌方事故,其中以四川省黑水县雅克夏雪山隧道最为严重,本文以雅克夏雪山隧道为例,将处理隧道塌方处理的有关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1.工程概况
四川省黑水县雅克夏雪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黑水县与红原县交界,隶属于省道302线,隧道全长2.302km,,穿越南北向的分水岭,进出口两侧均为“U”形沟谷,走廊带单一。采用单洞对向行车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40km/h,隧道净高5.0m、净宽9.0m。项目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南东低。隧址区内最高海拔4450m,最低海拔3820m,相对高差630m,隧道西侧进洞口海拔3913.375米,东侧出洞口海拔3862.862米,属于高海波隧道。隧址区为高山山地地貌,构造复杂,岩性以变质砂岩、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夹薄层灰岩为主,发育多条次级断裂,地表水和地下水较为丰富,总体上工程地质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2.塌方情况
2.1塌方过程
早8:0 0,施工单位准备浇筑K3+155~K3+150段仰拱时,发现K 3+15 5处左侧边墙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表面出现纵向水平裂缝,并且喷面有混凝土剥落现象,立即停止K3+033处掌子面的掘进施工,马上采用5根工字钢做斜撑对K3+159~K3+153范围初期支护进行加固,同时继续组织浇筑K3+155~K3+150段仰拱衬砌。20:00仰拱混凝土浇筑完毕, 20:15時K3+155初期支护左侧边墙发生严重开裂并开始垮塌,带动前后及拱部初期支护开裂垮塌,20:25垮塌将断面堵死封闭,垮塌围岩为黑色破碎状砂质板岩。塌方段洞顶埋深40~55米,地表出现洞穴,洞穴沿隧道长5米,宽4米,2米深。后在K3+159位置处采用跟管式偏心地质钻机钻孔,探明塔体长度为27.5米,范围K3+159~K3+131.5段(其中掌子面桩号K3+033、隧道洞口桩号K3+255)。
2.1塌方原因分析
塌方处为砂质板岩,薄层状,较破碎,层面有光滑碳质薄膜,层间结合较差,地下水较丰富,围岩易沿层面滑塌崩解;加之近期积雪融化,地表水下渗,进一步降低了围岩自身的稳定性;同时K3+155至K3+150段施做仰拱期间对支护体系的不利影响,导致钢架失稳,引起坍塌。
3.塌方处理
3.1塌方后紧急处理措施
为避免塌方体进一步扩大,对已完成初期支护的K3+170~K3+159段(11米)进行加固,在拱墙范围内施作42×3.5的径向注浆小导管,长度L=6米,布置间距60(环)×50(纵)cm,梅花型布置,采用水泥单浆液注浆。塌方处地表洞穴周围施作截水沟,并采用塑料膜覆盖,防止地表水进入塌方体。加强监控量测,监控已支护段的支护变形情况,防止垮塌范围的扩散。加强对全隧道初期支护进行观察,发现有开裂处及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3.2塌方体处理方案
塌方体处理范围K3+159~K3+130,处理过程如下:
管棚仓段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管棚仓段三台阶开挖与支护、系统小导管注浆施工 → 长管棚导向墙施工→ 长管棚及其注浆施工 → 长管棚段超前小导管注浆、上下断面开挖与支护、系统小导管注浆施工 → 管棚仓回填 → 仰拱、二次衬砌施工 → 已支护段加固(紧邻塌方段终点的未塌方段) → 地表永久截水沟施作及陷坑处理。
3.2.1 K3+162.5~K3+159段加固方案
为保证过渡段施工安全,对塌体管棚仓过渡段外围围岩进行加固,此段每100cm施作一排φ42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长度6米,与洞轴线成30°角,整环按3台阶法分3次施作。
3.2.2 K3+159~K3+155(4米)管棚仓过渡段施工方案
未塌方段到管棚室顶缘落差较大,采用4米渐变段进行过渡。超前支护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6米,仰角40°,间距40cm(环)×80cm(纵),整环施作;拱部120度径向支护(K3+159~K3+153.5)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6米,仰角72°,间距60cm(环)×50cm(纵),梅花型布置;侧墙径向支护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4米,间距60cm(环)×50cm(纵),梅花型布置,范围为除拱部120°外,侧墙全部设置。初期支护采用Ⅰ20b工字钢,间距80cm,两榀拱架采用Φ22连接筋,间距50cm,锁脚锚管采用长4.5米的φ42注浆小导管,每榀拱架设置16根,为拱架提供比较稳固的临时基础;喷射混凝土为C25,厚度30cm,内设双层网片φ8 @15cm×15cm;开挖采用3台阶法施工,分部开挖分部支护,最后形成支护拱形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临时仰拱。
3.2.3 K3+155~K3+151.5(3.5米)管棚仓段施工方案
根据大管棚施作空间需要,较前方加强段支护面高60cm,长度3.5米,此段断面较大,加强支护。拱部超前支护采用双层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6米和3.5米,环向间距40cm,仰角分别40°和25°,排距均为1米,施作范围拱部120°;侧墙超前采用单层φ42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长3.5米,仰角25°,1米施作一环;径向注浆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4米,间距60cm(环)×50cm(纵),梅花型布置,范围为除拱部120°外侧墙全部设置。初期支护采用Ⅰ20b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两榀拱架采用Φ22连接筋,间距50cm,锁脚锚管采用长4.5米的φ42注浆小导管,每榀设置16根,为钢架提供稳固的临时基础,确保施工安全;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厚度30cm,内设双层网片φ8@15×15cm。开挖采用3台阶施工,分部开挖分部支护,最后形成支护拱形环,根据需要设置临时仰拱。endprint
3.2.4 管棚段施工方案
C30砼护拱作为管棚导向墙,延隧道方向厚100 cm,内埋设3榀I18工字钢,间距40cm,I18工字钢间用Φ22连接筋,间距50cm,导向墙内预埋127×4mm钢管为导向管,仰角5度,预埋长度1米,导向管与工字钢焊接牢固。
长管棚采用热轧无缝钢管直径108mm,壁厚6mm;环向间距40cm;仰角3~5°(不包括路线纵坡,尽量采用小角度)钢管长1900cm,用丝扣连接,纵向同一横断面内的接头数不大于50%,在隧道拱部120°范围内布设。钢管中部预留直径10mm注浆孔,梅花型布置,圆孔沿钢管20cm间距布置,钢管后端350cm范围内作为止浆段不布置注浆孔;注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水泥与水玻璃体积比为1:0.5 ,水玻璃浓度为35波美度,水玻璃模数为2.4,水泥浆水灰比为1:1 ,注浆压力初压为0.5~1.0MPa,终压为2.0MPa 。
3.3隧道衬砌加强
将塌方段初期支护和二衬分别进行了补强调整,其中将初期支护由Ⅰ18工字钢拱架,间距75cm,25cm厚C25喷射混凝土,调整为Ⅰ20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28cm厚 C25喷射混凝土,将二衬C30模筑砼由45cm厚调整为60cm。为了保证衬砌的工程质量和衬砌防水等要求,将原设计的施工缝、沉降缝位置做了相应调整。塌方过后的10米(即K3+139~K3+129段),采用径向注浆小导管加固,长4米,垂直喷面施作,间距60cm(环向)×75cm(纵向),梅花型布置,采用水泥单浆液注浆。
3.4洞顶塌穴处理
先将塌穴用碎石土回填密实,然后回填30cm的粘土隔水层和30cm的种植土。回填部分夯实,高出原地表60cm,使地表徑流到此范围边缘自然流走。地面处理工程应尽快施做,防止雨水灌进塌穴,影响坍方体的稳定,对洞内支护工程造成影响。
3.5塌方处理结果
从处理塌方开始至塌方处理完成历时90多天,监测数据表明山体变形趋于稳定,结构安全,目前,隧道已安全运营五年多,充分表明上述处理方案科学有效。
4结束语
(1)在制定塌方处理方案之前,一定要将塌方的情况调查清楚,调查范围不仅局限于隧道洞内,隧道地表及临近隧道一定范围内山体的变化情况都要调查清楚。
(2)在处理隧道塌方过程中加强隧道地表及洞内围岩的监控量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3)隧道塌方发生后,对于塌方体两侧无论是否受到波及,都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4)塌方处理时采用小导管与管棚相结合的方式,虽然有可能耗时,但支护能力强,有利于保证隧道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培俊.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7:245.
[2]刘黎权.茶镇隧道塌方段的处理方案与技术措施[J].价值工程,2017,03:162-164.
[3]郭辉.某铁路双线黄土隧道塌方综合处理技术[J].山西建筑,2017,07:170-171.
[4]秦才福.隧道裂隙水观测及塌方处理[J].山西建筑,2017,02:187-189.
[5]林德海.鹊岭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方案浅析[J].江西建材,2017,05:151.
[6]欧书福.大跨度软弱围岩隧道塌方治理的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03:260-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