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分析材料
2017-10-30杨关水
杨关水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就事论事、缘事说理。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际写作中,选定角度后,通过分析表现、根源,探究解决办法,层层深入,达到一以贯之,说理透彻的写作目的,完成了从“横向铺排”到“纵向分析”的转变,更能检验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深度。
所以概括材料、分析材料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关键,那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进行材料分析呢?
一、概括性分析
试题中的“材料”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思考的起点、由头。材料只承担引出某一问题的功能,不能限制论题讨论的思维走向与思维深度。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意识,着眼于材料整体,整体把握材料的要素和含义,提炼语意焦点,找准关键信息,不断章取义,不纠缠于局部细节,不在外围词汇上打转。概括性解读的成果最好呈现在文章的开头。
如2016年全国I卷作文“奖惩之后”,优秀作文《应被摆正的评判标准》开头:“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拿着满分的试卷,得到了表扬,而另一个拿着55分试卷的孩子,却得到了批评。后来,本来拿100分的孩子拿着98分的试卷时得到的是批评,原本拿55分的孩子拿到了61分,得到了表扬。通过这幅漫画,我看到了一个问题: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评判标准差别过大,而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这篇作文开头抓住了漫画的核心,整体概括漫画内容,简要叙述,把握寓意,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浓缩精要的语言对漫画进行高度地概述,达到了议论文開头简要概括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的目的。
二、理解性分析
发现材料中的问题,真正领会材料中要素、情节间的相关联系,理解材料事件的逻辑。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如2016年全国Ⅲ卷:“小羽的创业故事”优秀作文《创新以发展分享以共赢》这段文字:“小羽研发出新式花茶专利并以此发展事业,体现了她探索创新的精神。在遭遇假冒伪劣产品包围后,想到要“先把市场做规范,经过权衡,‘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这是创新带来的发展,又是分享合作;带领同行们致富,‘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这是合作共赢。最终靠创新和分享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并提升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如果小羽死守新式花茶专利,纠缠着维权打假,不能改变思维方式,冀望长期独享‘专利。不但不能推动事业的进步,还会把自己本可以用来继续创新和发展事业的时间与精力耗费掉,现实中也会产生更多的敌人。”
这段文字的作者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先肯定小羽探索创新的精神,指出她既创新发展,又与他人分享合作,带领同行们共同致富,就事论理。接着反面假设如果小羽死守新式花茶专利,不与他人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正面论证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现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三、参照式分析
基于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材料形态与内涵的透彻把握,作多元互补的思考。思考一方时不抛开另一方,对另一方分析理解得越具体、越丰富,对这一方的思考就越深入、越透彻。
如2016年全国Ⅱ卷:“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看优秀作文《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中的这段文字:“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而后者则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花,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品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月,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地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这段文字的作者先肯定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这两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接着笔锋一转,作者认为学习语文对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三方进行对比,优中选优,突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个中心论点。
四、背景性分析
把材料放在历史纵轴与空间横轴的坐标中去透视,在纵向上联系现实背景与历史背景,横向上联系国际背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写作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看2016年全国I卷作文“奖惩之后”优秀作文《巴掌之吻教育之痛》这段文字:“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众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美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关注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这段文字,作者分析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原因,固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却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忽视遗忘。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挖掘出我们对孩子成长缺乏客观全面评判的原因,为下文思考解决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