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空间·照明

2017-10-30张俊岭

演艺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灯光设计色光剪影

张俊岭

【摘 要】 介绍话剧《山节考》照明样式的探索,照明区域的划分,及灯光设计特点:局部突出以加强表演,重侧光为 人物造型,借色光转化烘托剧中情绪,运用剪影创造二维平面效果等。

【关键词】 灯光设计;《山节考》;照明区;造型;色光;剪影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9.011

Character· Space· Lighting

- Creation and Processing of Lighting Design in Drama Narayama Bushiko

ZHANG Jun-ling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Beijing 100710, China)

【Abstract】The lighting style exploration, lighting division reg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ing design of the drama Narayama Bushiko were introduced: local highlights to enhance performance, heavy side light for character modeling, color changes to heighten the mood of the play, using silhouette to create 2D effects.

【Key Words】lighting design; Narayama Bushiko; lighting; modeling; color; silhouette

1 從剧本谈起

根据日本作家深泽七郎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山节考》描述的是一个古老而又苍凉的故事:在日本古代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偏僻村落,由于当地人生活极度贫困、粮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村后面的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

《山节考》在日本曾被两度搬上银幕,是日本非常经典的电影,而此话剧正是根据两部电影改编而成。当它被选为中央戏剧学院2014级表演本科一班的毕业大戏时,主创人员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和冒险——因为没有完整的剧本拿来排练。这就意味着,摆在主创人员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根据现有的资料编写出一部完整的剧本。

改编后的剧本是一部以女主角阿玲婆这一人物贯穿始终的悲剧,依然富有日本东北部偏远山区的乡土气息。该剧的特点:时间跨度为春、夏、秋、冬,地点相对不固定;以剧中生活琐事贯穿,而没有贯穿的矛盾冲突;采用多幕式结构,幕与幕之间以说书伴唱的形式相连接。剧情重点:发现弃婴、醒春、松吉恋、砸牙、盂兰盆节、捉鱼、活埋、驱魔、仪式、上山。

2 寻找一种演出空间的外部表现形式

《山节考》是一部写意的话剧,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来龙去脉的细节交代,没有明晰的时代,它以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意识为轴心,纯朴地表现了阿玲婆以及村民们一直践行着不成文的借神的名义蓖梳人类的习俗(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戏中的山,象征着生命的皈依,形成了小山村集体的信仰;“上山”对于村子人来说是一种圣洁的生命仪式,不等同于死,是生命必然要有一个神的赐予;剧中的“下雪”象征着一种吉兆。阿玲婆以及村民们的这种生存方式似乎是人类在向文明演进中的一种艺术概括。

《山节考》场景很多,分为四幕,多达22场戏,11~12个环境。场景之多令舞台设计难以归纳。但舞台设计者谙熟解决这个舞台空间与环境多重需要的矛盾,所以景不能“实”,舞台空间不能分割,要浑然一体才行。舞台上的景物就要做到都像又都不像,做到似与不似的统一,这样一个不固定的自由空间,演员的表演需要什么环境,它就是什么环境。

舞台设计者并没有拘泥于对剧中环境的再现,而是表现极为简练、质朴、粗犷而又深情。舞台台面由一块固定的倾斜平台构成,从舞台的建筑台口内侧一直铺到舞台深处(纵深10 m左右),展现着剧中人物日常劳作的生活场面,时而变成村子的广场,变成田野,变成山林,变成山和山路,变成癫狂野合的缥缈境地;斜平台的中央有一块可以推拉的车台(车台宽1.2 m,可从侧面向外推拉);在斜平台前区有一块可以抽拉的平台(4 m×2.5 m,有戏需要的时候从斜平台中抽拉出来),一般室内戏在平台上展开,表现着剧中人物的哀婉情思。所以,斜平台和平台就构成了景的基础。在斜平台最后面有一块悬挂在吊杆上的山幕,分为两层,前一层是一块镂空的倒“V”造型的山幕,后一层为一块灰白色的大幕,形成了一种山山顶的感觉。在细节上,再在各场戏中加点装饰物。布景的颜色是黑白灰过渡的一种形式,凸显得原始和野蛮,是和整部戏的内在精神相一致的。设计构思很简练,这种以不变应多变的中性布景,对灯光提出的任务加重了,但也自由多了。

3 探索一种照明样式

从剧本到创排的过程中,灯光设计团队在深入分析了剧本和理解导演要求以及舞台设计的建议之上,戏中虽有时间、地点的说明,但并不需要写实的再现。灯光设计构思要表现什么?大家感到困惑。

这部戏中,浓烈的色光变化是不大合适的,而演出场地为镜框式剧场,多方位投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设计团队很快找到了这部戏的照明样式,那就是要做到单纯、淡雅。因为这部戏有一个简洁明快的舞台布景,灯光的创作上才选择了质朴的表现形式,才能与其写意的戏剧风格相统一。在这种单纯化的表现形式下,要充分利用灯光技术手段,力求突出人物形象。注重创造那种单纯有力的造型效果,服务于剧中人物的情绪与氛围。

追求光与色的淡雅,在《山节考》一剧中是以同一色相不同色度的蓝为全剧的主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戏剧的情调。剧中那种苍凉的悲剧性情调在单纯色光的照明下,好像一副淡雅的素描画卷。灯光设计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淡雅效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气氛的渲染,例如,如梦如幻的野合、砸牙、活埋、驱魔、上山等场面。endprint

4 《山节考》的灯光处理

《山节考》的舞台设计属于中性固定平台装置,中性抽象。因此需要灯光帮助创造假定性的空间以及多种构图的效果。

4.1 划分三大照明区

根据斜平台、抽拉平台和乐池这三大表演区,划分为三大单元照明区。灯光的布局,无论是照明光与造型光皆是根据三大单元布光。剧情的展开大多都在斜平台上,像这样相对固定、比较规整的舞台,布光可以考虑采用规整的正、侧、逆、侧逆的空间构成方式来塑造空间。例如,醒春舞、盂兰盆节、野合、活埋这些戏的场面较大,人物调度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在灯光处理上,各方位基本光照明的面积要较大些。

4.2 采用局部突出,照明人物,加强表演

由于布景简练概括,为了避免单调,灯光的表现手法采用局部突出,照明人物,加强表演。从光的明暗分布上,主次分明。为了使主要的光区变化能够彻底地表现内容,光区的划分依据剧中主要情节和人物行动而定,也就是根据剧情需要划分主次光区,要大块集中、特点突出。如戏开场,鼓声响起,舞台处于黑暗之中,第二次响起时,一束光投向了鼓者;随着音乐响起,说书人上场,一组对穿的流动侧光悄然而起,同时收起鼓者的光;待说书人站立在舞台前中央时,定点光起,对穿的流动侧光收;说书人转身走向上场门时,定点光收,对穿的流动侧光起;与此同时,随着说书人下场,利助从斜平台里出场,此时,利助定点光起,说书人流动侧光渐收,戏真正的开始了。伴随着利助的调度,向众人询问是谁丢在他们田里的弃婴时,光区不断地延伸扩大,直至延伸到整个斜平台和舞台前区。一开始光度处理较弱,伴随着演员动作的展开,光度逐渐加强。这场戏的灯光处理:由聚到散,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扩展,犹如影视镜头中的特写镜头拉为中景至全景镜头。

又如:第二幕,阿玉的到来。地点是河边、阿玲婆家。主要表演区为乐池到抽拉平台。戏一开始以中蓝光投向斜平台和山幕,这样既可以设想成阿玲婆家的门外,也可以是溪水边。伴随着溪水的声音,阿玉出场,随之乐池前区的光开启;在溪水边坐下,随后阿玲婆的到来,表演区亮度提高;阿玲婆说道:“来,快进来”,起抽拉平台上面的光,乐池光随之慢慢收;随着音乐起,当阿玲婆说道:“慢慢吃,我去找辰平”,慢慢收掉斜平台上面的蓝光,只保留平台上的室内光和山幕光。这场戏的灯光处理: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由四周向中心逐渐收缩光区,对观众视线起着聚集的作用,使舞台情景得到浓缩和凝聚。以上两种手法,在多个场景中得到了运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再一一赘述。

4.3 重侧光为人物造型

在《山节考》的设计中,另一特点,就是重视侧光为人物造型。根据这个要求,设计团队在舞台上装了四对侧光吊笼(上下场门各四道,共八道),每道吊笼分为三层,从上往下依次为PAR62灯、电脑图案灯和变焦成像灯。此外,每道吊笼下又安装了流动侧光,保证人物的立体造型。

如第四幕上山一段戏,之前设想依靠环境光强调和渲染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在“上山的路上”会有很多地点出现,演员要表演,如果灯光频繁变化,势必会抢戏,破坏了表演,设计团队最终摒弃了这一想法。于是萌生了另一种想法:保证主要人物身上的照明,选择了用吊笼侧光和流动侧光。每组以对穿的形式,投光角度为不着地的照明演员身体,使主要人物身上都有较强的轮廓光,造成明暗对比。放弃了大环境的渲染,此时只为了突出人物,突出表演。在醒春舞、春耕试田、野合、盂兰盆节等场景中都有侧光的运用。

4.4 巧借色光转化,烘托剧中情绪,营造氛围

从剧情整体把握,虽然用光单纯淡雅,但有的戏中贯穿矛盾,要依靠浓烈的色光转化和激化。例如:第三幕,在“活埋”戏中,阿松把土豆送回家,一束暖色的定点光投向斜平台中央,阿松和家人在暖色的光区中烤土豆;同时,斜平台四周铺成微弱的蓝光,用一束雾化的淡蓝色光投向倒V型山幕上,后面的天幕由LED天地排灯染成均匀的蓝色,舞台上营造出了静谧的夜色,一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当恐怖的音乐响起,村民上场。此时村民们在天幕光的陪衬下,人物形成了可怕的动态剪影效果,众村民开始围攻雨屋一家人,营造出一种惶惶不安的气氛;随着音乐变得急促,村民们抓捕雨屋一家时,暖色光区收,随之舞台台口的脚光突起,同时其余的光全部收掉,人物高大的影子凸显在天幕上,表现一种无助和恐惧的感觉;随后,车台打开,村民们把雨屋一家推下的时候,红色的天幕光和蓝色的斜平台光同时快起,脚光收;当组长说道:“以后别再提雨屋一家了”,斜平台也变成了红色的光,舞台上整体笼罩在红色血光之中;继而,众人下场,袈裟吉赶来见阿松,却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这时,舞台瞬间转换成淡而亮的白光效果,象征着生命的逝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同时在视觉上也是一种骤然的转变。所以,在这场戏中,灯光起了决定的作用,一开始灯光慢慢铺,由静到动,层层递进,聚集力量,激化矛盾,巧借色光变化,烘托剧中人物的情绪,创造氛围

4.5 剪影——创造二维平面效果

在这部戏中,设计团队也依靠灯光创造了大量的剪影效果,创造出二维平面的效果。在灯光的处理上:布光要简练而形成单纯平铺的效果,仅开天幕光,或背景光,使人物和景物形成黑色剪影,变为二维的平面造型,突出人物外形轮廓和姿态,隐藏结构和色彩,使画面效果简洁、单纯。为了把这种效果融进戏中,把剪影效果放在戏的开始、结尾或者转换处使用,创造一定的情调。如第三幕,捡柿子一开场,阿玲婆、辰平和阿玉从舞台后区上斜平台,运用了剪影的效果,突显出阿玲婆佝偻的身躯。又如第四幕开场,阿枝和男人在暖帘后做爱的场面,也是由剪影暗示出来的。再如第一幕,醒春舞结束,演员集体摆出一个造型,第四幕阿玲婆去地窖拿酒等,都是借以转换下一场戏的开始而运用剪影效果。

5 结语

在谈到《山節考》灯光设计的创作和光的处理运用时,强调了灯光在演出中的样式、处理方式和作用,但这些只能是辅助作用。表演仍然是演出的主题,音乐、美术、灯光只是辅助它的艺术。总之,笔者也很荣幸参与了这部大戏的灯光创作,为以后的创作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走在有光的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也是笔者在今后学习、创作、工作中的信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灯光设计色光剪影
工作剪影
颁奖典礼剪影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浅谈话剧《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
谈舞台灯光设计的综合艺术性
浅析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
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