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研究

2017-10-30刘心夷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8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中药材民族地区

刘心夷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战略思想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临夏州中药材产业扶贫实践情况,提出民族地区在中药材特色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人才匮乏和中药材价格波动大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打造民族特色中药品牌、建立特色产业扶贫综合体和建立产业分类动态预警机制并精准保护扶贫结果这三方面给出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达到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中药材;特色产业;民族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

一、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阐释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则明确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郑重确立“精准扶贫”理念,提出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入阐述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出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期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加快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实行扶贫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有了提升,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显示,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但是主要民族地区所在的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71.4%,位于四大区域实现程度最低,同时也是近十年来年均增长速度最低的区域。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关键阶段,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2020年总目标的重要部分,而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最繁杂、最重要的任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在精准扶贫提出后,《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列为实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十三五”规划也将特色产业扶贫划入脱贫攻坚重点工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关于精准扶贫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这两者的概念,前人学者的总结各有不同,这里我们主要指出其一般定义。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工业、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为手段,围绕特色产品、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而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发展前景广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1]。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地域性、民族文化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的特征;而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的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探真贫、访最贫”。其要求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地区和家庭,通过将扶贫资源对准贫困对象,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减少贫困人口或消除贫困,达到可持续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精准扶贫结合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利用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完成从简单的“输血”到自己“造血”的转变,这样有助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概念和意义,本文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着手,以临夏州中药材产业为例,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后来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二、临夏州中药材产业扶贫实践情况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设立。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市,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截至2012年,临夏州幅员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下辖1市5县2民族县;总人口为215.02万人。

临夏州地形复杂,自然气候变化多样,七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高寒阴湿、干旱和二阴地区,具有特殊的光热、水、气、土地等资源,尤其是临夏州的康乐县、积石山县、和政县和临夏县的一部分地区,种植粮食作物成本高、产量不稳,但此地貌十分适宜中药材的种植。

(二)临夏州中药材发展现状

1.种植面积和品种。据调查,2008年临夏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19万hm2,涉及20個乡、160个行政村、农户数19 000户;2009年临夏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32万hm2,涉及25个乡、200个行政村、农户数2400户;到2012年临夏州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0.65万hm2,涉及38个乡、350个行政村、农户数41 000户。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党参、柴胡、甘草、黄蔑等。

2.种子及种苗来源。种子和种苗主要由外地公司和企业提供,其次是农户自留种,还有一些群众从不正当渠道自购,同品种或种苗在不同乡镇之间由于来源渠道、供货时间不同,价格也有较大的悬殊。

3.产业化运作情况。随着中药材的发展,临夏州相继成立了一些中药材合作社由合作社运作找销路的方式发展中药材,合作社通过固定的渠道,与外地企业签订销售合同。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对促进中药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endprint

三、临夏州推进中医药产业扶贫具体措施及成果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后,临夏州政府借此机会积极改革,全州大力发展优势富民产业,以特色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成为推进临夏州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

(一)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强化中药材产业资金支持。2009年甘肃省出台《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2013年临夏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工作的通知》,通过支持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支持产业关键环节、资金统筹集中使用、实施绩效考评等带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促使农民增收;2013年在“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提出后,州政府加大对富民产业的帮扶力度,临夏市投入现代种植业扶持资金1729万元,开展系列优惠政策,对于新种植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中药材规模达到十亩以上,按500元/亩的标准,由县级财政给予补贴等。2014年全州种植中药材6.25万亩(其中当归3.2万亩,柴胡1.16万亩,党参1.25万亩,其他0.64万亩),预计总产各类中药6387吨,产值达2.07亿元,中药材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全面布局药用木本植物种植区域。根据《临夏州中医药旅游富民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全州积极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全州药用木本植物种植区域基本形成,如刘家峡库区沿岸积石山县、临夏县、永靖县的核桃、红枣种植带,沿太子山麓的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积石山四县二阴山区的沙棘、枸杞等中药材种植带等。

(三)全州积极引进项目、技术,帮扶精准到户。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县、村脱贫致富,临夏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如和政县积极引进甘肃复兴厚中藏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中药材文化产业园,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县带动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流转土地2200亩,全县中药材种植计划达到1万亩以上。引进大量的中药材种植技术,通过在各个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选派由大学生村官,双联干部等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到每个行政村,实现驻村帮扶队伍的全面覆盖,所有贫困村都选派了技术特派专员,对每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实行技术的“一对一”帮扶,使得中药材产值全面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在临夏州地区种植中药材的规模虽然较大,但是确定的中药材的发展比较笼统,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当地耕地比较分散,种植区域也就相对零散,而中药材品种多而杂,很多品种在省内外其他地区也都有大规模的种植,缺乏统一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种植,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并没有体现出特色,发挥出当地的优势。同时,中药材大多由农户自家种植,以农户自家出售初级产品为主,销售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产业链销售的格局,也就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人才匮乏。处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中药材种植没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指导,生产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当地人们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相应的中药材专业技术,在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管理经营不善,认识不够,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农户为了获得高产,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和不恰当的栽培方法,生产出来的中药材质量有所下降。农户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够满足中药材种植发展的需要,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中药材的发展受限是必然的。

(三)中药材价格波动大。2009 年以来,由于盲目生产、气候异常、供需不平衡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我国中药材价格一直不太稳定,波动比较频繁、剧烈,呈现出大起大落的行情。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大、涉及范围广、上涨频率高。在2012年前后,66%的中药材品种先后出现大起大落,177个品种涨跌幅超过50%,31个品种涨跌幅超过100%[3]。商务部《2015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显示,占统计品种总量的 80%的药材价格同比下跌,下滑幅度超过30%;20%的药材价格上涨,上涨幅度超过40%。同时,在受到外部信息的冲击时,其市场价格的波动存在差异,是不具有对称性的。有的药材在外部影响下降价较快而涨价较慢,一些药材则相反。中药材行情的起伏不定,也将降低农民对中药材的种植意愿,从而进一步加剧中药材价格的不稳定性。

五、路径选择

(一)打造民族特色中药品牌。早在1984年,卫生部和国家民委就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民族医药事业“七五”发展规划和意见》,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方面阐述了对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作为回族聚居地的临夏州,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回族医学常用药物的生长,在1989年底,宁夏回族医药研究会,整理出《回族民间医学》、《回族医药文化》等著作,包含了大量的回族医药史料,药方。临夏州政府应该考虑将独具民族特色中医药——回药发扬光大,同时可通过“道地综合指数DDI”[6]检测中药材道地性,保证本地生长中药材的道地性有利于提高回药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穆斯林特有的清真饮食与当地特色中藥材相结合,开辟清真食疗药方;州政府成立专项小组调查主要回药材在全州的种类和蕴藏量,尽快建立回药材档案,包括药材的鉴定、性能、功用及用药原则等,同时加强回医药学人才培养,建立常用回药化学成分样品资源库,回药质量标准体系,重视回药药剂开发;对于着力开发回药企业,政府给予重点资金扶持。

(二)建立特色产业扶贫综合体

1.建立金融信贷扶持特色产业道路。借鉴甘肃省民乐县金融扶持中药材产业经验,加大临夏州涉农金融机构对区域特色中药材发展资金支持的力度,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中药材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信贷产品。例如开发类似民乐县农商行“陇药通”信贷产品,扶持全州中药材生产农户,小微企业,向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卖的农户,个体商贩、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提供信贷产品。同时提高全州农商行支行的审批权限,节约贷款审批时间,提高贷款效率,加大贷款投放额度。endprint

通过开办产品成本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仓单质押等多种信贷产品和上下游企业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利用“公司+农户+基地+银行”等有效的信贷模式与联保模式,分散转移信贷风险。

2.政府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政策、资金、技术扶持。临夏州、县及各乡镇,村政府加大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卖的农户,商贩,合作社,加工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和精准度,采取政府补助和贷款贴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金扶持,积极对贫困群众进行技术推广,发展无公害中药;建立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培育中药材种植重点村,积极引进推广中药材栽培,繁育,疾病防治技术,培育优良药材;政府成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技部门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技人才以及农民技术骨干,通过人才和骨干来带领贫困农户致富;对于全州的具有区域特色中药材产品采取兜底政策(即设立产品最低价,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价格时由政府收购),有效降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给农户带来的冲击,保护特色产品的发展。

3.建立“政府+企业+基地+贫困农户”的发展道路。临夏州政府要支持龙头企业大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在全州各地建立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来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从事劳务工作,增加全州就业率与群众收入。同时政府积极建设农技推广站,指导农户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且合格的中药材原料,龙头企业借此打造自身品牌,提供更好的加工、生产以及销售方式,实现产、供、销的一体模式,加快中药材产业化步伐。

(三)建立产业分类动态预警机制,精准保护扶贫成果。在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作用下,临夏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关于产业扶贫成果分类保护机制的建立却鲜有涉及,因而不时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局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明显,不同种类药材之间波动特征亦各有不同,并且中药材市场稳定发展干扰因素较多,因此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成果往往难以维持,返贫现象较为严重。有效的分类动态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预测市场总体发展趋势,为参与者提供参考。

1.建立中药材价格预警模型并确定警情指标。中药材价格定量预警模型可分为3种,即指标预警、因素预警和综合预警。指标预警较为典型,它是根据调控指标变动范围的大小来发出不同程度的调控信号。通常情况下,警情指标采用增长率指标比较适宜。因为在经济指标中,绝对指标往往呈递增型,而增长率指标则往往呈波动型,波动型的指标有利于方便地确定警限和警度。中药材价格波动率公式为

Rt =(lnPIt - lnPIt-1)×100 [5]

其中PI t 和PI t-1,分别表示t月和t-1月中藥材价格指数,本文将Rt 作为警情指标。

2.警限的确立。确定警限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统计方法确定警限。以CPI为基础划分警限的原则称之为物价原则。物价原则的含义是指中药材价格的波动要与近期的CPI波动相适应,如果过度偏离了CPI,则认为出现了警情。用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CPI月度波动率平均值为基准,取平均值上下1个标准差为无警区间,超出1个标准差但在2个标准差内为轻警区间,超出2个标准差为重警区间。采用双侧警限的原因是价格属于适中指标,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的CPI环比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0. 31 %,月度波动率为0.31%,标准差为0.53,各个警限对应警度、信号灯和状态见表1。

中药材分类动态预警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保护精准扶贫成果。第一,通过动态预警结果,中药材产业链参与者可以实时动态调节自身生产、种植、采购和销售计划,地方政府可以积极调整政策来合理调控市场。第二,分类预警数据可有效解决不理性市场行为,防止因价格冲高回落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返贫现象发生,有效保护精准扶贫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明维,刘善灵. 黔南州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4):7—8.

[2]刘洪强,常峰,杨莎莎. 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为例[J]. 陕西农业科学,2016,(01):102—105+109.

[3]马楠.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28—132.

[4]汪三贵,郭子豪.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 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47—150.

[5]安万明.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1):62—63.

[6]温军,胡鞍钢.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J]. 民族研究,2003,(03):10—17+107.

[7]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10):60—64

[8]贾敏如,张艺,杜娟.藏药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中草药,2010,(2).

[9]郭德梅. 临夏州中药材发展现状及建议[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0):44—45.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中药材民族地区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