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能过剩、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0-30康丕菊彭志远

经济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康丕菊+彭志远

摘 要:产能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单纯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均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深化改革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两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产能过剩 需求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09-02

一、产能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最近几年最为典型的现象是产能过剩,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有19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属于严重过剩状态{1}。产能过剩必然带来价格走低,因此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走势可以很好说明产能过剩现象,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从2014年以来持续下降,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看,2015年全年每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下跌了5.2%,下跌持续到2016年9月,尽管2017年以来出现了恢复性上涨,但从4月份以来出现了涨幅较大幅度下降现象,2107年3月和4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分别为7.6%和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走势与出厂价格基本同步,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低,2013、2014、2015、201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含农户)分别为19.6%,15.7%,10.0%,8.1%,2017年以来维持在8%~9%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相对于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按照一般的经济周期理论,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周期现象,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也会交替出现,一般认为,我国的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特点。方福前(2016)认为产能过剩和超额库存大面积持续存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并且这种结构性失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化解是其主要原因{3}。杨振(2016)认为产能过剩外部表现为需求不足,如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但这已无法描绘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状况,我国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在于供给结构优化与供给效率提升{4}。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16)认为,中国既存产品供给结构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变是导致当前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关键因素{5}。从现实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需求。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在农业领域非常明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中国高端的农产品供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再如,一般工业产品过剩,但居民关注的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服务产品明显供给不足。不仅如此,我国的产能过剩还有其他深层次原因,即高储蓄带来了持续的产能过剩的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了上升趋势,例如,1981年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为32.9%,到2015年上升到48.4%{6},高储蓄内在要求高投资并转化为产能,这样高储蓄的必然结果就是产能不断扩张带来过剩,因此从长期看,扩大消费在产出的比重,降低储蓄率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方面。从1998年以来到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扩大内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的主导政策。显然,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化解中要处理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二、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行为,从微观上看,在一系列假定如信息完备、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法制健全等供需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实现供需的平衡,相应的单个供给主体、需求主体的行为分别构成总供给、总需求,因为单个市场总能通过价格的调节很快实现均衡,因此并没有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均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界定在“守夜人”,“萨伊定律”描述出了总产出完全由供给因素确定,但这明显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现实不吻合。20世纪30年代产生凯恩斯主义产生后人们认识到从宏观上看,由于需求冲击可能带来经济长时期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创立了由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对战后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凯恩斯主义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综合”以及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其基本结论是由于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名义刚性和真实刚性带来了短期经济可能偏离充分就业水平,但长期来看经济具有恢复充分就业的能力,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总需求波动进行需求管理,其主要任务是调节总需求水平使得产出位于“潜在产出”状态。针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滞涨”,战后宏观经济理论还有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另一种演进轨迹,即从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其基本政策取向是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干预往往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反对实施相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由此可见,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着是否需要实施需求管理,但从政策层面看,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更为常见。例如,2008年以来针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加息降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十分常见。什么是总需求?总需求反映的是在产品和资产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组合{7}。如果简单理解,总需求取决于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净出口,如果考虑货币因素,显然,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也会影响总需求水平,相应的总需求管理就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使得整体经济的总需求水平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endprint

关于总供给,有“潜在总供给”和“实际总供给”的区分,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定义,“潜在GDP”表示劳动和机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个经济能生产多少{8}。显然,“潜在总供给”(或者“潜在产出”)表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潜在产出”,是指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水平,显然“潜在产出”取决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拥有的生产要素情况,即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制度等,这里的生产要素是广义上的要素,包括了技术、管理和制度。“实际总供给”是指当年实际的产出水平,这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如果按照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论可能大于、等于、小于“潜在产出”,但长期看,“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如果按照古典学派的理论,在假定工资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实际产出始终等于潜在产出,显然,如果从总量上看待总供给,总供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即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的情况,其中资本主要与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率直接相关,储蓄率越高,资本积累相应越快,经济的潜在产出增长越快,劳动力的数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土地数量一般来说相对固定不变,技术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此外,生产要素也有质量差异,最为典型的是劳动力,反映劳动力质量的人力资本在总供给的改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二是制度因素,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让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样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带来了不同的“潜在产出”。显然,供给管理主要是针对提高“潜在产出”的管理。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涉及的“需求管理”?从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具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相对已经较为稳定,市场机制也相对成熟,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稳定需求水平,总供给质量的改善主要被看作是一个市场调节问题,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会紧密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善供给。当然,发达国家并不是没有供给管理,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英两个国家面对“滞涨”掀起的“供给改革”,但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短期总量管理。

由此可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面进行的管理和调节,本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相反,实施需求管理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需求水平可以为供给管理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而实施供给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的优化、培育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二者的联系还表现在一些行为和措施既作用于需求同时又影响供给。例如,加大投资在当前形成需求,但同时又增加了下一年的供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加大投资就能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例如整体经济出现产能过剩,如果不加区别在过剩的产业上继续投资,可以在当年解决需求问题,但反过来则加剧了未来的过剩,但如果投资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进行,投资促进了技术进步,则投资可以很好实现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统一。再如,2016年我国进行了“营改增”的全面试点,2017年实行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预计可以实现超过万亿元的税费下降,这些措施能够促进投资,从而可以从需求端发力,更重要的是这次“营改增”后企业的研发费用能够进行抵扣,从而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这又是明显的供给管理。鼓励“创业创新”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投资、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技术进步,从而培育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不能单纯使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措施,是一个涵盖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全新的概念,也是当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解释,即“我们讲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9}具体而言: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必须适度扩大总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排斥“需求管理”,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包涵了“需求管理”,为此要坚持适度扩大内需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完成,结构转换过程中必要的需求刺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条件,如果宏观经济不能实现总量平衡,则结构调整也因为没有稳定的宏观环境而不能顺利实现,为此必须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时兼顾结构调整。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离开改革和制度创新,就不能最终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前面的分析,国民储蓄率太高是我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化解高储蓄很关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来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补齐“短板”。再如,农业供给侧性改革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完善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逆向选择”带来的市场失灵,真正使我国农产品供给质量朝着生态、绿色、有机的方向发展。

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既要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这与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在思路上存在较大区别。事实上如果单独依靠市場机制来实现结构调整,即使能够实现,但结构调整的速度可能十分缓慢,不仅如此,市场机制存在显著缺陷,例如,技术创新过程中一些基础性、通用型性的技术创新由于具有公共品性质,显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则存在供给不足。鼓励创新有利于激发要素活力,但创新存在风险,特别是创新初期,失败的可能性增大,这些均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

[本文为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云南高原有机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与市场培育研究》(SYSX201408)研究成果]

注释:

{1}邹蕴涵.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去产能政策建议(国家发改委官网).

{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

{3}方福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回答的两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6(03):5-9.

{4}杨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J].理论视野,2016(01):11-13.

{5}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王燕武,龚敏,卢盛荣,李文溥.需求结构升级转换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03):79-87+1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7}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61.

{8}J.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520.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156.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作者简介:康丕菊(1975—),四川宣汉人,讲师,硕士,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研究;彭志远(1971—),四川达县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公共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独立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当代财经》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两部。]

(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