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分析

2017-10-30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中心卫生院537109甘弟刁百新周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8期
关键词:横纹疝囊腹股沟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中心卫生院(537109)甘弟 刁百新 周池

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未能完全闭合所致,对患儿生殖系统及预后生长发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传统手术方式通过平行腹股沟韧带进行切口,虽有一定疗效,但切口较大,耗时长,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在传统手术切口上加以改进,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进行手术,极大提高手术疗效且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本文通过对比传统手术切口与腹横纹下小切口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3月~2015年8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腹股沟疝患儿,经临床症状与相关检查予以确诊,已剔除合并鞘膜积液、隐睾、睾丸缺失或其他生殖系统疾病患儿[2]。按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41例,常规组患儿中男女比例39:2。年龄1.5~9岁,平均年龄(4.8±2.6)岁,实验组患儿男女比例40:1,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2±2.3)岁,所选患儿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过程,并自愿签署手术同意书。对比检验两组患儿各项临床资料尚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值得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患儿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后,术区常规消毒,于患侧腹股沟内侧处做一长约3~4cm的平行切口,逐层切开各皮下组织与肌鞘,分离攀提肌显露精索,再将疝囊与周围组织完整分离,提至颈部进行高位结扎,遂缝合组织。

附表1 两组患儿术中、术后情况对比(n=41)

附表2 两组患儿切口长度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频率(n=41)

实验组手术过程大致相同,常规麻醉准备、消毒后,于患侧腹股沟内环处或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cm(2横指)处沿腹横纹做长约2~3cm的切口,钝性、锐性逐层切开各皮下组织,找到精索后提出切口,在精索内前方分开精索外筋膜与提睾肌后,可显露以白色疝囊组织,横断后远端放置,近端游离至内环疝囊颈处结扎后缝扎一道,剪去多余疝囊,仔细检查精索血管与输精管管道,排出积液后止血,遂缝合切口,术毕。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切口长度、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评分,0~10分,评分越低,疼痛程度越弱)以及术后止痛药使用频率[3];③术后随访1年,观察所有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情况 对比两组患儿术中、术后情况发现,实验组患儿在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详情见附表1。

2.2 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频率 实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上明显短于常规组,在疼痛程度评分及止痛药物使用次数上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参考附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常规组患儿术后出现4例阴囊水肿、3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7/41),2例患儿出现疾病复发,占4.88%;而实验组患儿仅出现1例阴囊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41),无1例患儿疾病再次复发。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区是指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睾丸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将腹膜向前推移形成鞘突,并与向前推移的睾丸一并降落至阴囊。鞘突随着婴儿发育可自行萎缩闭锁转变成一条索状组织,但部分婴幼儿在鞘突发生异常情况出现闭锁不全,此时鞘突与腹腔相通,腹内压骤然升高时,腹腔器官滑入鞘突内,即为先天性斜疝[4]。主要表现为排便、排尿阻碍不畅,腹股沟区可触及肿块,同时疝块可随年龄增长而变大,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生理功能。手术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案,但也因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力弱,术中存在的风险可影响预后恢复,因此选择合适且能够最大限度减轻创伤的手术是目前临床医师的一致目标。传统手术切口较大,破坏腹股沟管的正常结构,且手术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术后易复发;而经腹横纹下小切口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快,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率,成为现今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

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患儿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均低于常规组,术中情况明显较优;在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止痛药物使用次数上优于对照组,证实腹横纹下小切口疗效确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在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上,实验组2.44%的并发症发生率与0%的疾病复发率同样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意义(P<0.05)。我们认为可能与传统手术需经过腹壁各结构以显露疝环,难免对腹壁结构、周围神经、血管等造成误伤,继而引发术后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并且术中无法准确找到疝囊,一旦撕破则无法完整结扎,致使术后再次复发;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即可保留腹股沟管的完整,也极大程度上降低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从而避免由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从以上分析总结得出,相比传统手术,腹横纹下小切口创伤面积小,手术时间短,在提高腹股沟疝治疗效率的同时减少对患儿的损伤,促进术后恢复,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横纹疝囊腹股沟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带蒂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皮瓣在拇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