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花儿中的民众意识
2017-10-29王军林
花儿作为西北具有独特性的多民族文化,其发展与当地民众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它承载着当地人对文化的认知和希冀,人们通过它来构织自己的情感及其与周遭人的关系。因而,民众意识对花儿的传承、传播和开发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从传承人和民众意识的淡漠、功利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产生这种意识的成因进行探究,以期对花儿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2013年入选文化部文化资源共享《花儿十五集》的拍摄工程项目。这充分说明花儿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它的重视与开发,民众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民众和传承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功利性较明显,这些对于花儿的传承和发展不利。
一、民众在认识上的误区
花儿是流传在甘、青、宁、新、陕西宝鸡一带的一种山歌,传唱在汉、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蒙古、藏等民族中,是当地民众和青年男女对生活和情感的本真诉求。数百年来流传下来,它已经融入到民众的骨子里和血液里,深受他们的热烈追捧和喜爱,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和花儿也基本融为一体。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从传承和发展状况来看,民众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民众观念淡漠
民众的观念和意识对于花儿的承传影响极大,这也是传统文化得不到良性传承的原因之一。在花儿会现场,很少见到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对歌手进行歌唱方面的指导,这些都不利于青年歌手的成长,而有些传承人也不愿意接受和吸纳新文化,从长远来看,这对花儿的传承与发展不利。因为只有在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学习和吸纳中,才能将花儿的演唱发挥到极致,并将不同民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融进花儿的演唱中,丰富花儿的表现力和张力。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民众和一些传承人不太愿意配合调研。他们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題。因为原生态歌谣想登上更大的舞台,就要经过音乐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其修饰和配乐,搬上舞台,这样才会被更多的人认可。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提出:“传统就是一条变体链,维护传统并不就是反对变化、反对创新,传统就是在创新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民歌文化得到更大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并不仅仅只是在本民族或者本土地域内得到认知,而是要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被外界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纳。
花儿传唱在汉、回等九个民族中,它是九个传统的融合。尤其是河州花儿主要以河州话的发音为主,里面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语言元素,是生活于此的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现象形成的。对演唱地区民众意识的考察,就要结合演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传唱地区民众的思维模式以及意识也是流传地域传统民族心态观念、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综合反映。花儿是信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中原佛教和道教的九个民族用汉语演唱的一种文学艺术品种,所以它本身就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这九个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
(二)功利性较为明显
在封闭、保守的年代,内心的空虚和生理上的极度饥渴,使青年男女歌手参加花儿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找到意中人,与之发生关系,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性苦闷,并非纯粹为了传承文化,这也是这种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能够得到良性传承的原因之一。而在多元文化冲击并存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表层化和物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作物和产品,而不复是精神和文化象征,已经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核”。歌手的意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乏将其当成经济收益的来源,其中也有些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和探究这些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性质。在调研中,笔者通过与歌手的交流,明显感到他们对研究者不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媒体。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影视媒体才能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可他们的演唱,而学者的研究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用处不大。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重要性。其实学术的记录和整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这些一方面是由于当地长期以来的生存环境和对文化的认知所形成的思维惯势,另一方面也是纯粹的功利性遮蔽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这就要求当地文化部门定期对歌手进行文化传承方面的培训,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传承人补助得不到落实
补助得不到落实也是传承人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传承人的生活和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落实和保护,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利。传承人作为民众,处在社会底层,他们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弱势群体。对于传承经费的发放情况,当地文化部门应该高度关注,这对于非遗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意义,也是文化传承得到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传承经费的拖欠,对文化的自觉传承极为不利。当地文化部门的监管不力导致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后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要将传承人的经费保障提到立法上来,对传承人给予法律的保护,这样就会解除传承人的后顾之忧。这需要当地文化部门做好非遗传承经费的发放、监管和落实工作。
(四)传承人在性别、年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传承的性别来看,男歌手对文化的自觉传承意识普遍高于女歌手。而从年龄层次上看,年纪偏大的歌手觉悟较高,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完全出于一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目的,从骨子里、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一种对文化的热爱。这种意识也和家庭的熏陶以及个人对文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关。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觉意识,如果传承人具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当地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和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那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就不成问题。
随着传唱地域硬件和软件的提升,民众的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慢慢发生变化。演唱的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政府出面组织了一些大型官方花儿演唱会,而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些演唱会依然照常进行,二者的花儿会现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方式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各有利弊,官方出面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影响,是增进外界了解当地文化的一扇窗口。而民间自发的组织,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化的原生性,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endprint
二、经济和文化多元化对民众思想的冲击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后现代文化下的一种文化危机和精神断裂的文化表征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多元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民众的意识也受到影响,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开始尝试接受和吸收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并将它们融进民歌的演唱中,在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曲调的处理上变得更为细腻精巧,以此来寻求民歌演唱中的一种突破。但一些老歌手,依然坚持原生态的演唱方式,歌唱的方式更加地道和原始,他们对于民歌的演绎也更加到位,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感悟和阅历,这些都使他们对民歌文化的诠释更为酣畅和淋漓尽致,也更具有穿透力和富于张力。
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状况,使传承地域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对原生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并解构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面对这种挑战,传承人很难坚守自己的阵地而不被新的思潮异化。原生态的演唱形式逐渐减少,而代之的是改编过的传统音乐。如果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化脱离了生存的土壤,这样演唱出来的是否依然是原生态的文化?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警觉和审视。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如果脱离它,必然会产生变异,甚至走向濒危的境地。
丝绸之路也为花儿的发展带了契机。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和发展、挖掘丝绸之路文化的大背景下,花儿作为丝绸之路上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被中央文化部列入资源共享工程,甘肃省电视台负责《十五集》的拍摄工作。这项举措无疑给传承人一个极大的鼓舞。而河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和花儿的发源地,从它入手来考究当地民众的意识,不但对传承花儿文化和追寻它的源流极具重要,也对构建民族团结和谐和文化和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挖掘和开发它,对了解丝绸之路的经济、历史和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战略意义。
三、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中,要加大对其扶持的力度。这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因为其决策和观念会影响到当地文化能否产生强劲的影响。
(一)政府部门和当地媒体做好支持和宣传工作
在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领导要转换思维,从发展、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入手,包装当地传统文化,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让它们走出去,登上更大的舞台去展演。当地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能仅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上级政府部门要让研究当地传统文化、懂文化的人承担相关职务,这样对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才能更到位,并将其做强、做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新疆伊犁州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当地政府部门对花儿的重视与保护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伊犁花儿长期得到良好传承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二)对当地传统文化和传承人的合法权益给予法律的保障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积极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传承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流动的博物馆,担负着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任。在对一些口头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中,国家要对其进行立法。传统文化是当地民众所共享的一种民族历史的记忆,并非某个人或者单位的私人财产,它的存在也应有其合法性,要对其立法。在对当地一些文献资料的使用上,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对于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1)它能让民间文化获得一种法律的地位;(2)它能使民间文化纳入法律保护体系中;(3)它能使我国的民间保护与国际上的同类保护相对接;(4)它能有效建立起民间文化保护秩序、规范民间文化保护行为;(5)它能强有力地保护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维护民间文化工作者的权益。
(三)当地文化部门领导要转变思维和观念
民族民间文化是人们存在的根基,它所传承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标识。传统文化能否走出去,被外界更多的人获知而登上更大的舞台去展示它的风采,这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媒体的宣传分不开。而当地文化部门领导的观念会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前途,有些领导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传承和发扬过程中,也不乏出现对其压制的现象。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传承中,当地文化部门要做好宣传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地方政府要培养和支持一些文化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利用先进技术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包装、开发,使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转型,现代精英文化(如当代的音乐、舞蹈和绘画艺术)可以从民间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使人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认同感,激励人们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努力。
四、结语
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自觉传承的意识逐渐变弱,甚至消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但是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文化自觉传承意识。如何传承本地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人,人们要自觉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里也需要一种自觉意识,人们要知道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追捧它、热爱它,自觉继承它。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提高自觉传承意识、强化家庭教育外,民众还要接受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这样他们才能深刻认识到文化存在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只考虑经济利益。这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有所帮助,也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王军林(1975-),男,甘肃天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