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黄河大桥基础方案设计及比选

2017-10-29牛东强

山西交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沉井冲刷桩基础

牛东强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 工程背景

某黄河大桥是跨越黄河小北干流,沟通晋、陕两省的高等级公路特大型桥梁,桥位处地形由黄河河谷和一级、二级、三级黄土阶地构成,近4500 m桥长范围内的桥梁高度超过100 m,最大桥高142 m,同时存在软弱地基、强风、强震和强冲刷等诸多不利影响(图1桥位纵断面图)。

本文研究的桥梁方案为初设阶段的推荐方案,主桥上部结构为( 140+5×180+140)m+4×( 140+4×180+140)m,为上承式变高度钢桁架连续梁桥,两侧引桥上部结构分别为16×50 m、7×5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总长为6330 m;下部主墩采用变截面空心墩,单箱双室截面;基础为六边形承台接群桩基础(图2桥型布置图)。

图1 桥位纵断面图

图2 桥型布置图

2 水文、地质条件

2.1 水文

桥位处黄河河道具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河道变迁特点,河床宽浅,主流摆动频繁,是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勘设时主河槽水面宽度1170 m,水深一般小于3 m。本桥设计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洪水,施工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根据《本桥防洪评价报告》,设计洪峰流量为:P0.33%=31800 m3/s,相应设计洪水位为356.809 m。

经水文分析计算,设计洪水位下最大水深hcm=6.97 m,设计洪水位下平均水深hcq=5.65 m,一般冲刷后总深度hp=12.41 m,自然冲刷深度hz=7.1 m,群桩基础局部冲刷深度hb=15.54 m,局部冲刷后总深度h=35.05 m;沉井基础局部冲刷深度hb=38.26 m,局部冲刷后总深度h=57.77 m,详细水文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水文成果表

2.2 地质

桥位处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河床及其一级阶地上可见第四纪全新统冲积物,上部为粉质黏土、细砂。二、三级阶地可见更新统冲积物,土体类型为粉质黏土。桥位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较低,且河道内广布的细砂液化等级严重,厚度达20 m(图3桥位地质纵断面图)。

图3 桥位地质纵断面图

3 基础方案

群桩基础及沉井基础作为深基础,在大型桥梁中应用较为广泛,是较常见的基础形式,本文不再对其各自优缺点进行赘述。对于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弱地层,以上两种基础形式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及经济性,针对本桥的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两种基础形式在技术方案上均可行,初设阶段以主桥41号墩为例对两种方案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经济性比较,选取最优方案作为设计方案。

3.1 桩基础方案

3.1.1 桩基础比选

由于本桥桥址地质条件差、河道冲刷深度大,采用桩基础方案时,桩径、桩长、桩基平面布置等设计参数对桩基础的技术经济影响较大。初步设计阶段对不同桩径、桩长、桩基平面布置形式做了专项研究比选工作,承台形式选取了矩形承台、正方形承台及利于破冰和阻水面小的菱形(马蹄形六边形)承台;桩基采用 1.5 m、1.8 m、2.0 m、2.2 m、2.5 m 和 3.0 m的桩径进行比选;桩基布置形式有常规的纵、横向(方格式)布置及梅花型布置。因篇幅受限,各桩径在不同平面布置下的比选过程不再给出,总结果仅以图表形式体现(如图4、图5)。

图4 桩基根数对比柱形图

图5 桩基混凝土量对比柱形图

由图4、图5可知,桩基根数随着桩径的增加而减少,基础混凝土用量随着桩径的增加而增加。本桥桩基均按摩擦桩设计,承载力容许值基本与桩身周长成正比(桩端提供承载力所占比例较小),周长又与半径成正比,当混凝土体积相同时,桩径越大,桩的表面积越小,所提供的承载力就越低,因此在理论上摩擦桩直径越小越经济。又因本桥河道冲刷近30 m,桩基越短承载效率越低,因此本桥设计桩长宜控制在90 m以上(承载效率大于60%),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钻孔垂直度问题及可能发生的串孔事件,桩基长细比亦不宜过大,综合考虑,本桥桩基直径最终选用2.0 m。

3.1.2 桩基础设计

桩基础采用摩擦型钻孔灌注桩,桩顶接承台,承台平面呈六边形,边长为17.08 m,承台总宽为29.58 m,承台厚度为3~6 m,呈马蹄形状。桩基平面呈梅花型布置,为钢筋混凝土桩,共计37根,桩基直径为2.0 m,桩间距为5 m,设计桩长为100 m,其中有效桩长71.9 m。

图6 桩基平面布置图(单位:cm)

3.2 沉井基础方案

3.2.1 沉井深度

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对于非岩石地质的特大型桥梁,河床局部冲刷深度大于20 m时,基底埋置应在局部冲刷线以下4 m[1]。

按《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对于特大桥(或大桥)属于技术复杂、修复困难者,基底埋置安全值为3 m加冲刷总深度的10%,根据此规定,沉井基底埋置应在局部冲刷线以下8.8 m。

结合两种规范的规定,并考虑持力层的安全厚度,本桥按铁路规范的要求控制沉井基底埋深,即沉井深度取为河床面以下埋置60 m。

3.2.2 沉井截面形状

沉井基础常用截面形状有圆形、圆端形和矩形,为配合墩底截面形状,本桥沉井不考虑圆形截面;对于圆端形和矩形截面,在圆端直径和矩形阻水宽度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截面形式对桥墩冲刷影响无明显差异,考虑矩形截面制造简单、施工便利,本桥沉井截面采用矩形,四角做成倒圆角,沉井长短边比例与墩底截面一致。

3.2.3 沉井构造

沉井平面尺寸为 50.6 m(长边)×44.6 m(短边),四角倒圆半径为6 m;为增加沉井整体刚度,减小井壁的挠曲应力,沉井内设置4道隔墙,使沉井形成9个15 m×13 m的矩形隔室,隔室棱角采用倒圆角和倒方角处理,方便施工取土。沉井标准节段壁厚为1.6 m,底节壁厚1.8 m;为防止冰凌及船舶撞击,沉井盖板以下9 m范围内壁厚增加为2.6 m;沉井隔墙厚1.2 m,同时为保证封底混凝土与井壁良好结合,使井壁与封底混凝土共同受力,在近刃脚处井壁及隔墙设置尺凸。

立面上沉井分12节,底节高6 m,第11节高4 m,其余高均为5 m;刃脚高2 m,封底混凝土厚10 m,盖板厚5 m;除底节采用钢壳沉井外,其余节段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

图7 沉井立面

图8 沉井平面

3.2.4 沉井计算

沉井基础的计算,根据它的埋置深度可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沉井埋置深度在最大冲刷线以下较浅仅数米时,这时可以不考虑基础侧面土的横向抗力影响,而按浅基础设计计算规定,分别验算地基强度、基础稳定性和沉降;当沉井基础埋置深度较大时,由于埋置在土体内较深,不可忽略沉井周围土体对沉井的约束作用,在验算地基应力、变形及稳定性时,需考虑基础侧面土体弹性抗力的影响[2]。本桥的埋置深度为9.2 m,为方便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均考虑,在满足承载力及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沉井自身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结果对其工程造价影响较小,本文不再对其计算过程进行阐述。

表2 承载力计算表 kPa

4 经济性比较

以主桥41号墩为例,由于桥址区常水位时,水深小于3 m,因此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未考虑施工期间围堰的费用。

表3 桩基础与沉井基础经济性对比表

通过以上对群桩基础及沉井基础的设计和经济性对比,不难看出,由于沉井基础的冲刷深度大,沉井埋置较深,造成沉井基础工程规模远大于桩基础,经济性相对处于劣势,因此本桥的基础方案推荐采用桩基础。

5 结论

群桩基础及沉井基础作为深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桥型结构的大型桥梁建设中,是较常见的基础形式。当桥梁的上部荷载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时,两种基础形式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因此在进行此类桥梁的初步设计时要进行深度比较,择优选取适合的基础形式。

猜你喜欢

沉井冲刷桩基础
钻芯法在桩基础检测中的应用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桩基础古今之用
CFG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
软黏土中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水平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巨型沉井首次排水下沉开挖方式研究
承台在桩基础抗弯中的应用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基于CFD的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