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翼高速公路ZK152+800处路基滑塌处治设计总结

2017-10-29韩文斌

山西交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填方坡脚抗滑桩

韩文斌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简介

阳翼高速公路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80 km/h,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3 m,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阳翼高速公路路线地形起伏剧烈,山势陡峻,沟壑纵横,桥隧构造物多,工程规模大,全线桥隧比例为39%。项目位于沁水块坳西南部地质构造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强度较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2010年10月建成通车。

ZK152+800—ZK152+870段为半填半挖路基,中桩填高0~7.82 m,左幅边坡最大填高约36 m,填方边坡坡率为1∶1,填方边坡设有框架锚杆防护。2013年汛期内阳翼高速公路全线降雨频繁,导致ZK152+800处路基出现滑塌。

1.2 滑塌发育特征

左幅路面开裂下沉,裂缝大体呈圆弧状,最大下沉量约16 cm。左侧填方坡脚发育一道鼓胀裂缝,可见长度约10 m左右,裂缝宽2 cm左右。左侧距离填方坡脚5~10 m处S334公路出现鼓胀,长度约20 m,最大鼓起高度约60 cm。S334路基靠高速公路侧边坡渗水严重,呈线状持续渗流,出水范围长约50 m。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阳翼高速公路ZK152+800—ZK152+870段填方路段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微地貌为基岩斜坡。该滑坡位于沁河北岸,区内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1002~1237 m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沁河北岸陡峻。坡体小型冲沟较发育,冲沟多近南北走向,沟谷切割较深。

2.2 地质岩性

经地质调查,结合人工挖孔桩的地质资料,填方路基从路面向下共分4层:

a)0~0.8 m 路基面层、基层、底基层。

b)0.8~7.82 m 上路床填料为硬质石渣,以下路基填料成分为强风化泥岩、砂岩。

c)根据现场露头调查,原地基为全至强风化页岩,倾向大致同路线前进方向,倾角15°,夹有中厚层状砂岩,砂岩较破碎,强风化。

2.3 水文

本段属斜坡路段,山体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降雨沿破碎砂岩裂隙带下渗、运移,并在底部泥岩地层处富集,山体松散岩类裂隙水较为发育。坡脚的岩石裂隙以泉眼和渗流的形式排泄。

3 边坡滑塌原因分析

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3个因素:

a)ZK152+800—ZK152+870段填土前原地面的坡度较陡,最大坡度约36°,属于典型的陡坡路堤,原设计采用开挖台阶及加铺土工格栅的措施,增加路堤的稳定性。

b)边坡陡高。受路基左侧S334线的影响,填方路堤边坡坡率为由1∶1.5(8 m以下为1∶1.75),变更为边坡坡率1∶1,设置了框架锚杆防护,临空高度约36 m。

c)长时间的降雨下渗,使滑塌体自重增加;同时地下水浸泡、软化岩土体,使其抗剪强度降低,抗滑力减小。在此综合作用之下,半幅路基沿填挖交界面发生滑塌。

4 边坡滑塌处治方案

在充分收集原设计及施工的基础资料后,假定滑动面为填方体和原地面的接触面,由于岩层倾向垂直滑塌方向,下伏地层为软质泥岩,不排除挫断泥岩基底的可能性。在缺乏岩土参数的情况下,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推算综合的C、φ值,安全系数采用1.3,计算剩余下滑力,然后采用理正岩土系列软件计算进行抗滑结构设计。

4.1 微型桩+高压旋喷桩固结填方土体

根据地质资料,路基填料主要为风化泥岩,孔隙率较大。在路基下沉开裂以后,路基中张拉裂隙发育。先采用微型桩+高压旋喷桩固结填方土体。

ZK152+800—ZK152+870段左幅路基范围内,布置6排微型桩、高压旋喷桩加固路基土体梅花型布设,间距1.5 m。布桩由左侧路基边缘开始,微型桩和高压旋喷桩的组合方式为:梅花型中心设置高压旋喷桩,每个梅花的6角点设置微型桩。滑塌处治平面图详见图1,滑塌处治横断面图详见图2。

图1 滑塌处治平面布置图

图2 滑塌处治横断面图(单位:mm)(比例:1∶500)

4.1.1 微型桩

4.1.1.1 微型桩的作用

表1 路基顶面桩长布置表 m

设置微型桩,一方面加固了路基填料,最主要的一点,锁住了填方土体和原地面的软弱结构面,防止填方土体从边坡中部剪出。

4.1.1.2 微型桩工程布置

微型桩直径19 cm,主体为5根φ32钢筋,采用正五边形固定支架绑扎固定,沿桩身方向每2 m设置一道。正五边形固定支架上,在不同时相邻的3个边的中点部位焊接3 cm长的钢筋头,钢筋头沿半径方向,作为对中支架。注浆体为水泥浆液,掺加1.5%的早强剂,水灰比为1∶1.5,注浆压力0.4~0.7 MPa。微型桩要求嵌入原地面(原路基填筑时的原地面)深度为填土厚度的0.7~1倍。具体桩长见桩长一览表,由于岩层内倾,砂岩夹层裂隙发育,在钻孔后,如果孔内出现明显的积水,应进行抽干后再施工桩体。

4.1.2 高压旋喷桩

高压旋喷桩直径50 cm,注浆材料主要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1,注浆压力不小于20 MPa,施工前应进行试桩,以优化并最终确定合理的注浆参数。旋喷桩深度钻至原路基填筑地面线处即可。

微型桩和旋喷桩的组合方式及微型桩大样图详见图3。

图3 微型桩旋喷桩组合机微型桩大样图

4.2 填方坡脚抗滑桩支挡

在左侧填方坡脚设置一排抗滑桩,桩身为2×3 m的矩形桩,间距6 m,桩长26 m。桩身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粗骨料粒径不大于60 mm。桩底采用1∶3的水泥砂浆铺底,厚10 cm。抗滑桩现浇混凝土护壁,厚度30 cm,桩底扩大,每层护壁高度为100 cm,上下护壁搭接10 cm,配筋按相关设计图纸施工。

由于边坡较陡,为了防止滑塌体沿边坡剪出,出现越顶滑动,抗滑桩应高出原地面6 m,呈悬臂状,高出部分和路基边坡之间设置C15片石混凝土横向支撑梁,梁宽3 m,梁顶面横坡坡率为1∶5。

4.3 排水设计

由于本段路基毁坏主要诱因为水的侵入,因此防排水是该项目处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期间排水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是该滑塌体处治的关键因素。现边坡岩体渗水严重,应在集中渗水处设置仰斜式泄水孔,加快地下水的排泄,加速岩土体的固结。泄水孔仰角为10°,间距根据实际渗水点确定,孔深10~20 m。泄水孔采用直径10 cm的PVC管,上半部设置两排进水孔,孔间距5 cm,PVC管需用渗水土工布进行包裹,防止堵塞。

对边坡外漏的砂岩层进行砂浆抹面封闭,其中大的裂隙必要时进行灌缝。

5 施工情况

路基顶面,先施工微型桩再施工高压旋喷桩。路基填土加固完成后,再施工坡脚抗滑桩。抗滑桩应跳槽开挖;抗滑桩施工完毕后,施工横向支撑梁。

由于该工程为应急抢险工程,为了赢得时间,未进行专项钻探,滑塌体的厚度、滑动面的形态、具体的岩土体力学参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受天气、地下水等因素影响,边坡岩土体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变形破坏。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沉降、位移观测。施工的同时,进行岩土芯样的力学参数试验,验证设计参数,并及时反馈设计单位,为动态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对桩壁的地层、擦痕、出水点等每米拍照编号留存,及时修正桩长桩径。

6 结语

此处边坡滑塌,为斜坡地段,半填半挖路基沿原地面产生的整体滑塌,并错动了基岩底座(砂泥岩地层)。主要诱发因素为斜坡地基上人工堆载加荷,和地表水下渗导致土体自重增加及软岩土体雨水软化等。类似滑塌比较常见,病害发生后的安全责任重大、社会影响严重,必须及时响应,快速处理。若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勘探,边坡病害将会进一步加剧,可能错失最佳处理时机,故应采用以地质调查为主,拟定初步处治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收集地质资料、岩土参数及时验证并调整设计。处治方案,考虑了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稳定性。充分利用了未破损的既有边坡防护工程设施,采用微型桩预防性加固软弱结构面,高压旋喷桩加固松散土体,抗滑桩保证路堤整体稳定,排水系统维持公路工程长治久安的综合处治措施。

截止发稿,该滑塌处治工程效果良好,原有病害得到充分处治,路基稳定。该项目属于应急抢修工程,时间紧,设计时没有完备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设计难度极大。在详细的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排查未完全表现出来的隐患,合理评价既有工程设施的可靠程度之后,综合分析、全面防控、充分利用,制定了安全可靠造价合理的处置方案。该项滑塌处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为以后的应急抢修工程处治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填方坡脚抗滑桩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不同压实度下黄土填方边坡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高填方区域土石混填技术研究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双排抗滑桩承台的优化设计研究
一毫米治好“坡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