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
2017-10-28赵楠
赵楠
摘 要:网络热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绝大多数网络热词来源于对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带着幽默色彩和反讽意味。同时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也潜藏着民众对主流社会的反抗情绪,而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与后现代美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着重从网络热词的特征与后现代美学思想的联系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网络热词;后现代美学思想;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1-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119
一、 网络热词的特征
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它形式简洁精炼,包含信息丰富,有的网络热词能反映出一个热点、一个现象、甚至是一个时代。网络热词之所以呈现出上升发展的趋势,是因为其具有“传声筒”的特性,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整齐划一了思想倾向,甚至直接横扫和席卷了原来的认知。同时,网络热词的语言犀利和幽默风格,使得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下,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传播。比如在2013年网络热词长微博上发布了“网络用语笔记”,罗列了31个网络热词,如“累觉不爱”“火钳刘明”“男默女泪”等,而后又有“不明觉厉”“高大上”“么么哒”“人艰不拆”等多个热词盛传。而在2016年,“洪荒之力”“因缺思厅”“猴赛雷”等热词已经频繁出现在社交软件当中,甚至还出现了刷屏的现象,全民一起嘲讽娱乐,并且乐此不疲。当“洪荒之力”出现在大家的视野时,它的配图是奥运选手傅园慧的呆萌表情,这四个字本出现在热播剧《花千骨》中,小骨拥有洪荒之力而与正派师傅展开了一段虐恋,而傅园慧在奥运赛场上答复记者提问时用到“洪荒之力”,不仅显示出她对比赛的竭尽全力,更加将自己做到了极致的当时心境向大众吐露。再比如“蓝瘦”“香菇”,仅仅是因为一位广西男子在失恋后将“难受”按当地没有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发音说成为了“蓝瘦”,“想哭”说成了“香菇”,当天就刷爆了朋友圈。就刚才举例的网络热词不难看出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新奇,无论是词语组合的新奇,还是传播内容的新奇,都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猎奇的心态。在长期处于网上聊天、购物、跟帖、游戏等网络习惯中,人们已经习惯大篇幅进行文章阅读和快速浏览信息。而新奇的词语出现时,我们往往愿意做那个默默的路人粉。
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特性与网络热词的联系
后现代遵循的是否定的思想,后现代主义美学则在取消传统的美学的固有框架。打破原先建立在人们思维意识里固有的美學范本以及美学王国。比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中,以一段离奇的玉石之争进行人性反面的挖掘,打破了原来的主流文化的大繁荣荧屏。再比如,J.K.罗琳写的《哈利·波特》将大众带入匪夷所思的魔法王国,打破了原来的现世美好。网络热词亦常常打破常规的语言认识。比如网络热词中的“香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菌类蔬菜,而是“想哭”的代名词,打破了名词的界限,变成了描述心情的形容词。
后现代主义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通俗美学”。通俗并不等于低俗、媚俗、庸俗。“通俗”的含义是起源于大众,并且能被大部分人熟知且有共鸣。网络热词大部分起源于普通大众,普通到你不知道其发明者是谁,比如“呵呵”,它绝大多数出现在社交软件对话中,已经不单单是描写表情笑的语句词,而演变成对一些观点和对话没有兴趣的另一个表征含义词。在后现代主义语言中认为,说话的主体并不是把握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也就是热词已经变成在说我,并不是我运用网络热词。
三、网络热词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发展
词语作为语言中的主要承载体,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必将伴随着当代思想的展示。在现代艺术思想经历了野兽派、稚拙派、立体派以及新艺术思潮的演变, 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网络热词中蕴含后现代主义思想也不足为怪。网络热词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发展趋势,得从后现代主义思想说起。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涉及美学、建筑、教育学、社会学、法律学、语言学等方方面面,词语作为语言组织基础单位,而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涵盖着艺术形式的方方方面,那么网络热词当中显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各项特征,语言作为逻辑的物质外壳,在逻辑的思想掌控下,网络热词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联系则是必然趋势。
网络热词与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是相互作用融合的,不存在甲方主导乙方的情况,或者乙方涵盖甲方的情况存在。
后现代美学世界是一个无边界、无中心、不确定的世界。而后现代的片段性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巴塞尔姆曾说:“我只相信片段”。后现代主义者隔断事物的联系,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片段。后现代美学作为现代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思想现象,它呈现出了多元开放、离散、不确定形式。网络热词作为当代思想的交流方式,在大众使用的过程当中,会和原来的词汇形成冲撞、摩擦、甚至会有大幅度的传统词汇与网络热词的激烈分辨的过程。无疑增加了艺术学的丰富性和延伸性,但是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并且与音乐、舞蹈、建筑、历史等相互作用,在实际的网络热词的使用当中要注意度的掌控,在此不赘述。网络热词带给受众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艺术享受,使我们得到别样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比如在新近的热映影片《九条命》,其字幕就运用了大量的网络热词,比如“宝宝”“坑爹”等字幕的翻译,不仅贴合影片轻松愉快的风格定位,还使得大部分的80、90后观影观众心领神会,何乐而不为。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周迅配音当中也不乏网络热词的出现,像“宝宝心里苦”等词汇,不仅贴合小猴离群独立生活的困苦,同时还有下一句“但是宝宝不说”的隐含意思,无奈而又自嘲。
那么,网络热词与后现代美学思想相互联系、盛行有着其内在的原因,生活的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创新,所处的境地需要我们颠覆,相关的认知需要我们重新建构,在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当中,你又会看到组合之后的美,这个美,看似凌乱无序,却拥有执拗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韩文举, 张红帅. 论网络热词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1):279.
[2] 陈燕侠.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1):52-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