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探析

2017-10-28张宏武杨丽彬

科技视界 2017年15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

张宏武 杨丽彬

【摘 要】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结合教材中的选文从构思独特、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三个方面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凝练,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初中、高中以及大学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散文作品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春》、《背影》、《绿》、《荷塘月色》等名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历久不衰的范本。这些散文名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无论是描写,还是用词,无论是结构,还是意境,处处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1 独特的构思

艺术的构思是散文魅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朱自清的多数散文篇幅不长,但构思独特,结构缜密,特别注重文眼的设置。在散文中设置文眼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眼可以揭示散文的主题,关系到散文意境的虚实,结构的疏密。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开篇便巧设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苦闷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文章依次写了七个场景:月下出门、月下的路和树、月下的感受、月下荷塘、塘中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月下联想。作者在行踪变化的顺序中,表露出自己思绪情感的复杂变化。文章多处写“静”,却衬托出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写通往荷塘小路和自己独处的“静”反衬心中的不宁静。来到荷塘前,作者停立环顾,月下荷塘优美静谧,荷塘月色素淡朦胧,荷塘四周宁静深远。此时,荷塘四周蝉声和蛙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接着,作者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风俗,《采莲赋》和《西州曲》中采莲的热闹的情景,进一步反衬荷塘的“静”。文章细腻地展现了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变化。全文脉络清晰,结构缜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春》也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这篇散文结构缜密,构思颇具匠心。作者先写对春天盼望已久的心情。然后,总括春天的轮廓。接着,具体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特写画。从不同侧面,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再接下来,作者从对自然界春的描绘转到对春天里人们的活动描写,展现出一片欢乐的迎春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散文的“文眼”,作者构思的焦点。一句平淡的议论很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作者用三个形象的比喻赞美春天的“新”、“美”、“力”,以收束全文,进一步揭示题旨,画龙点睛。朱自清的散文構思讲究,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又富有变化,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2 浓郁的抒情色彩

小说是靠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散文与之不同,是靠情感和理趣来感染读者。散文是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朱自清的散文魅力与他的抒情艺术密不可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个人,还是写景、写事都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2.1 抒情融于写人记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情”与“事”的交融,在写人叙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背影》是一篇描写父子情深的纪实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办完丧事,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给他买橘子的情形。散文中,作者对父亲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情景做了重点描绘。父亲岁数大了,体型胖,行动不灵便,却坚持给儿子买橘子。作者对父亲走到铁道边、弯下身躯、攀爬月台、抱着橘子走回来的样子做了细致的描写。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铺陈叙事。在清淡质朴的叙述中,凸显父亲形象的高大,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亲情。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评价道:“《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美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借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2.2 抒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

别林斯基说过:“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他总能选取现实中典型的景物,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思,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情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此时,作者处于苦闷与彷徨之中。在一个盛夏幽静的夜晚,为了排谴心中的苦闷,他独行于月下,漫步在荷塘,借欣赏月夜荷塘的美景,寻求心里的宁静。在文章中,作者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描绘出一幅清新如画的荷塘月色图,创设出一种静谧、和谐、自由的意境。画面中,朦胧的月光、婷婷的荷叶、天生丽质的荷花、淡淡的荷香、脉脉的流水、碧绿的荷波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的情感较为含蓄复杂,一种想要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痛苦时时困扰着他。他将这种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中,诉说着自己心中的不宁静。如作者对通往荷塘小路的描写:“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给人一种阴冷幽寂之感,更能感受到月下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再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作者对路灯光的描写中隐隐约约透出淡淡的忧愁。他用热闹的蝉鸣蛙叫声反衬荷塘的寂静,在欣赏完荷塘美景之后,作者内心又不宁静了,无法摆脱绵绵的愁绪。

朱自清的散文之美与他的抒情艺术密不可分。他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用真实的情感书写着至美之音,这就是他的散文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

3 平淡清幽的语言艺术

3.1 注重语言的锤炼

朱自清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用字遣词功夫颇深。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朴素自然。例如,作者在《春》中描写到初春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用的非常传神,把春天写活了,表现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知不觉中,春草悄然而出,透露着作者发现此景的惊喜。再如,《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动词“泻”巧妙照应前边的比喻句“月光如流水一般”,把静静的月光写得灵动了,从而展现出月光照映荷花,一览无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恬淡、柔美的意境,将自己淡淡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月下美景之中。“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简洁,不作过多渲染,富有清新自然的美。

3.2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朱自清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散文的语言表现出艺术的美感。《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描摹荷花的情态。“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展现出花朵饱满柔美和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出荷花在月光下晶莹剔透的光亮,隐约闪烁的动态,纤尘不染的美质。作者从色彩和光亮上描摹难绘之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下荷花之美。荷香是难以描摹的,他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有效地调动读者的感官,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荷香清淡缥缈、若有若无的特点。“闪电”形象地表现出微风过处,荷波稍纵即逝的速度。作者用生动贴切富于变化的修辞描绘出一幅清新如画的荷塘全景图,营造出静谧、优美、和谐的意境。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沉浸在荷塘月色美景之中。

3.3 巧用叠词

朱自清的散文爱用叠音词,音韵和谐,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写荷塘四面,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描绘出塘岸的弯曲错落。以“田田”、“层层”形象地展示了荷叶的茂密、重叠相连的样子。“亭亭”表现出荷叶颀长挺拔的样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表现出荷塘四周的树连绵成片,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作者用优美的音韵勾勒出荷塘四周素淡朦胧、宁静深远的景色。叠音词的妙用,富于变化的长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感。

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东西却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独特,重视“文眼”的安设,在朴素的叙述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语言清新淡雅,注重词语的锤炼,追求朴实的风格。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自己的声音”,散发出独特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6.

[2]蒋德均.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刘继权.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及文化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