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新规划看未来中国城市
2017-10-28傅斯鸿
傅斯鸿
从缓解压力到释放动能,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必将以北京的发展为引领,推动城市协调发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归宿感、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也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
国庆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为《总体规划》)。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总体规划》指出要在其指导下,“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國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此外,《总体规划》还提出了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着力治理“大城市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首都安全保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等要求。
北京不仅拥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更有着800余年的建都史。从先秦时期的燕京到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两代的皇城帝都,再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以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缩影。而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北京更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一个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也同样面临着交通拥堵、看病排队、雾霾等“大城市病”。人口膨胀与城市容量是北京城市建设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成为了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的重点。从《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到,“一核两翼”协同发展的基调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及周边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南。
中国目前尚处在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阶段,人们涌向大城市的心态依然强烈,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有着更多就业机会、有着更好发展平台的大都市,众多的外来人口在为大城市注入发展潜能的同时,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膨胀的人口压力是北京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人也是改革的最大动能。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更应注重人的发展、发挥人口优势。城市的发展给予人的重要力量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产生归宿感。从《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出,“一核两翼”的整体思路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为周边释放更多人的动能,从而将北京的“四个中心”地位向周边辐射。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这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将考验着城市的规划者与决策者。大到一国首都,小到三四线的城市,只有让每一个在城市居住生活的人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拥有更加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这一点来说,作为首都的北京,理应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以此次的《总体规划》,推动中国城市的协调发展。
文明古都,大国气象。未来的北京将是一个多元的北京、包容的北京、开放的北京。它不仅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将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便捷的条件、发展的平台。从《总体规划》出发,从缓解压力到释放动能,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必将以北京的发展为引领,来推动城市协调发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归宿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
(作者系知名历史写作者、时事评论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