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思维生长过程?获得有价值的经历
2017-10-27
图形平移、旋转、翻折是平面内图形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主要性质是运动前后相比,只是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没有改变(即运动前后的两图形全等)。进几年,中考中图形运动主要出现在第18题和第25题,侧重考查学生异中求同,由形悟质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命题特点。
在图形运动专题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能听懂,但在自己解题时还是会出现“走弯路”,甚至是思维“卡壳”的现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充分展现解题思维的生长过程,积淀出质的方法和思想,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经历,从而达到用一道题解决一类题的效果。
一、 解法探究
例1:如图一, 中, ,将 绕点C逆时针旋转,旋转后的图形是 ,点 的对应点 落在中线AD上,且点 是 的重心, 与 相交于点 ,则本题难度较大,巧妙地将图形运动(旋转)与比例相结合,重点考查了旋转的基本性质、重心、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对学生系统思维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独立进行有困难。如何降低难度,教师应有效地设置台阶,为学生的探究做好铺垫。在解这一类题时,既要对已知的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还要善于将题目中的隐形条件挖掘出来,将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运用起来。
一、 反思
1.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很多题目之所以出现學生“束手无策”或“看不懂题目”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中考题多为原创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难以遇到,有“陌生感”,因此对于缺乏思考或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往往无所适从。
其二,题目中的显性条件不够充分。
其三,可能是教师平时教学只注重结果和训练,不重视过程性教学,忽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只关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出现思维定势,一旦遇到“陌生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
数学题,欲要清楚“怎样解”,先需明白“怎样想”。如例1,需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对学生系统思维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独立进行有困难,此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作用于思维的“支点”,只要给予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这个支点要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解题思维的生长过程。教师如能像例1一样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串不断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此类题的解决也不是非常困难的。
2.画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只会用给出的图形,自主画图能力弱是例2此类题目无法解出的关键。画图不应该是教师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要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慢慢渗透,要让学生慢慢体会、慢慢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图”。这样才能淡化结论的机械记忆避免例2的错误,拿到题目就画旋转后的图,反而给自己的解题设置了障碍。
教数学要教本質、教过程、教思想、教结构。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数学解题问题需要学生自身的思考,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实质性思考过程,使学生经历“过程”中的思维“站点”。当然对于数学教学还可以怎么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