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北伐原因新探

2017-10-27邵存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曹魏刘禅蜀汉

邵存霞

诸葛亮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后连孙权,共抗曹操,南征北讨屡出奇谋,深受世人赞叹。但其晚年,五出祁山,北伐曹魏。从古到今,多有争议,本文根据所掌握资料,从不同层面对北伐原因,试做以新的探析。

三国初年,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势力最大的袁绍集团,基本统一北方,随即趁势南下,与一举消灭孙刘势力,统一全国。面临强曹南下,孙刘联合,共同抗击。赤壁一战,终于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在北方威胁解除后,孙刘围绕荆州战略要地的争夺,矛盾逐渐加剧。孙权北连曹操,西攻刘备,夺得荆州。刘备为夺回荆州要地,以“替关羽复仇”为名,率其主力,东攻孙权。结果大败告终,刘备本人也魂归西天。蜀汉政权初定,遭此打击,国力损失惨重。适此之时,益州、南中的豪强地主乘机叛乱。蜀汉政权危机加剧。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秉承君旨,总揽大权,首先稳定朝政,其次,与吴修好,再次,平定南中。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之举,有不同意见,“群疑满腹,众难塞胸”及其反映。晋初,官吏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谈着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亦有人认为,“亮权智英略,有愈管、宴,功业未济,论者惑焉”。裴松之以为“亮之异美……实皆可疑”。今之学者,多为亮之北伐,“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兴汉定天下。”我认为今人之论不周诸葛亮北伐曹魏,并非兴汉灭魏,而是另有它因。分述如下。

一、以攻为守

吴蜀交恶,蜀国继失大将关羽和张飞,又损失军队主力,再加之刘备去世,益州、南中不稳,幼主孤弱。这给曹魏灭蜀提供了良机。诸葛亮先稳朝政,继和东吴,又定南中,随之北伐。显然,北伐曹魏,主在以攻为守,维护蜀汉统治。史书记载也可佐证。诸葛亮出师之前,就北伐问题,上书后主道:“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一点从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延每随亮出……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同诸葛亮在南郑共议北伐策略时,延曰:“闻夏侯懋少,主中昏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之,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是以近。如此,則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悬危,不如从坦道可以平去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诸葛亮北伐,魏延对其之理解,在一举夺的关中,日后图魏,后每随亮出,其之举动,尤其是北引偷袭咸阳,总受诸葛亮扼制。若北伐确系图取关中,那么,诸葛亮绝不会扼制魏延锋芒,显然,其之意图不是灭魏,而是主动防御。魏延受扼正在于他与北伐的战略意图不符。后之被杀,亦当源此。诸葛亮派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时,吴主孙权道:“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蜀之危机,从诸葛亮、孙权的言谈中可见一斑。蜀汉自身危机犹存,何谈灭魏,只能是防守而已。至于诸葛亮主动出击,这正是诸葛亮深谋远虑、奇计迭出的又一杰作。他变被动防守为主动防守,将战火引到对方的领地,以减轻国内的压力,这正是以攻为守之举。

二、君相矛盾

三国论者,自古及今,鲜有提及蜀汉君相之矛盾者,但从蜀汉政治运作看,这种矛盾确实存在。刘备临终,托孤与亮,嘱后主刘禅“汝兄弟父事丞相。”刘禅继位,谓亮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此后,“政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北伐之前,上疏刘禅,“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将军向宠,……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侍中、尚書、长史、参军,此悉皆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北伐出征之前,诸葛亮为刘禅安排朝政,如此之细,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刘禅身为皇帝,而大权由诸葛亮独揽,这绝非刘禅之愿,也非刘备之意,而是事势至此,这种情况,决然有蜀汉政权,转归诸葛所有之势,刘备临终谓亮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显然,是对这种趋向的挑明。情势如此,蜀汉君相之间的相互猜忌便在所难免,君相矛盾自属必然。充分展现君相矛盾的是诸葛亮死后“所在务求立庙,但朝议拒绝,”实为刘禅拒绝,后官吏一再请求,以禁止民间私祭为条件,刘禅才同意立庙。以亮之功绩,封侯、立庙,实属自然,但刘禅拒绝,刘禅之所以拒绝,显然,是对诸葛亮之专权有所不满的表现。张松之也曾道:“诸葛职为股肱,张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所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坐,诸葛威略,是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畔,谓之为权,不亦惑哉”之言。从正面理解,实不可信。但它从反面倒也印证了前述分析,蜀汉君相有矛盾,只未明朗,应是国危衰即,君相共济图存的结果。

由此判断,诸葛亮北伐,有避免君相矛盾激化的意图,借率军外出,避后主猜疑,借北伐曹魏,转移君臣视线,进而以期弱化矛盾。

三、巩固联盟

三国鼎立时代,相互制衡是必然的,但不排除偶然性。官渡之战后,面临强曹压境,于是,孙刘结盟,共同对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但刘控荆州,对吴存在威胁,三国间的相互制约随即显露,孙权连曹抗刘,孙刘冲突加剧,夷陵之战,刘备对孙权的威胁被解除,但孙刘交恶,联盟瓦解。刘备大败,国势危急。蜀国有被曹魏吞并的可能。为了解救危局,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孙吴,吴蜀联盟重新修好。但吴蜀联盟并非牢不可破,而因夷陵之战,蜀汉既失关羽、张飞,又失荆州,丧刘主,家仇国恨,使新的盟友关系极其脆弱。巩固、加强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是解除蜀汉危机的重要措施。而吴蜀联盟的形成根基就在于共同抗击曹魏。显然,诸葛亮此时北伐曹魏,还有加强吴蜀联盟的意图。

综上所述,诸葛亮出征北伐,并非承先帝遗愿,兴汉灭魏,而是既有积极防御之意,又有弱化君相的矛盾之由,同时还有巩固吴蜀联盟的原因。如此作解,才较符合史实。由此推断,诸葛亮北伐曹魏,并未因劳民伤财,加速蜀汉的灭亡,相反,北伐一石三鸟,达到了预期效果,它延缓了蜀汉的统治。

猜你喜欢

曹魏刘禅蜀汉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刘禅北伐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刘禅北伐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