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诊改机制创新研究

2017-10-27卢艳华宋书彬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高职教育创新

卢艳华+宋书彬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需要建立并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通过设立诊改委员会,改革原有督导机制,构建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融督导、督学、督教、评价、整改为一体,促进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制度化、系统化、日常化、规范化,从而完成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督导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250-02

一、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高职督导活动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举足轻重,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新状况要求我们以新的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原有的工作方法、规章制度及相关措施,用创新活动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从而适应新形势要求。

反观过往督导活动,我们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1.机制雷同,创新不足。高职督导的“搭便车”行为较重——院校间相互抄搬制度与体系,导致各院校的教学督导制度高度相似。一些院校缺乏对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致使日常督导活动不能充分体现本校特征与特色,缺乏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督导人员结构不理想。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成员结构不理想表现在以下方面:督导成员多为校内员工,缺少企业行业人士参与;督导成员平均年龄过高;教学质量评估融入企业行业的评价过少;学生校外培训、实习等缺少有效的监督等等,这些对综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判断不利,对改进方案自然有较大限制。

3.部门间职能重叠。由于督导内容广泛,一些职能与教务、各系部、学生管理甚至一些行政部门的功能重叠,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影响教学督导功能的发挥。在一些督导工作中与其他部门发生功能上的交叉冲突,出现了“一些工作抢着干、一些工作都不干”的现象,降低了督导工作效率。

4.工作形式化现象较重。高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种类,获得明确的法律地位时间不长,社会对高职认可度低,国家对高职的教育资源分配过少等,使高职发展过于落后。高职的教育教学督导活动的普及时间更短。当前的高职督导机制主要传承于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特点不明显,与职业教育有诸多不适应。督导制度细、执行粗,定性多、定量少。

5.督导功能在实施中有落空现象。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实现了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督导工作没有明确指标,不易操控,督导功能在实施中有落空现象。

二、创建高职教育教学诊改机制

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政府教育部门为引导,企业、行业、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5年教育部推出了教学诊改试点活动。

1.诊改与督导在内涵上有不同。督导主要强调对教学管理的监督与指导。教学诊改比之教学督导、指标、参数更加细致明确,内容更丰富,不但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而且要有问题的“改进”建议和方案,一定程度上,高职的诊改更注重“改”字,突出了全局性、前瞻性、掌控力,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

2.构建诊改体系,推进诊改活动的三种办法。如何整合原有行政督导、教学督导为诊改活动提供服务是当前的焦点问题。下面提出三种执行诊改活动的办法供参考。①创建新体系。根据高职教育新形势及政府教育部门精神,设立教学诊改委员会代替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诊改办行使具体工作职能。②基层部门更名。延续教学督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原有督导组(督导处或督导科)改名诊改办。③维持原有体系。原有督导体系不变,把诊改活动纳入之前的督导工作之中,机构与体制不变。

本文倾向于第一种办法。原因有三:①原有督導多挂靠教务处,而教务处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非常繁琐,难以专注于教学诊改;②原有督导活动在管理上比较松散,约束力不强;③“督导”在称谓上过于强硬,有凌驾于人的感觉(政府教育部门称“督导”与学校内部称“督导”感受不同),执行人尺度把握不当,容易形成督导人与被督导人双方直接的或潜在的对抗。

3.诊改委员会机制运行构架。诊改委员会机制下的诊改活动要综合原来的行政督导与教学督导功能,在原督导成果基础上,创造性地运行新规则。在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业化诊改的思想指导下,在标准化指标体系中展开诊改活动。①新诊改机制的目标。突出可操作性的实体化运作是创新诊改机制的核心目标,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责任部门实体化;二是工作内容指标化。部门实体化体现在诊改办的设立;工作内容指标化则体现在对一系列诊改指标设置——各诊改项目指标、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定期诊改报告中涉及的标准数据库字段、检查打分、评价打分等。②新诊改机制的工作任务。在新创诊改机制下,诊断与改进工作至少有七个方面的任务:检查教学管理的规范度;检查人才培养达成度;检查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需要的契合度;检查教师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匹配度;收集社会对学院教育评价信息;与第三方合作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代表学院(向上级部门报告)总结教学制度落实与运行情况、教学质量变化情况等。全局性教学评估与改进是核心,具体化的各操作指标是着力点。③诊改机构及人员构成。诊改委主任由院长担任,诊改办主任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执行副主任由资深人士担任(教务处负责人可兼任副主任)。

诊改办人员构成参考“三三制”原则,以达到综合评价、全方位改进的目标。其第一部分为校内员工,以学校角度来分析与评判教学质量;第二部分为社会人士,以政府和社会角度进行评价教学质量;第三部分为合作企业人士,以行业角度评判教学质量。日常教育教学诊改由校内员工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涉及重大评估、改革项目的设计或报告由全体诊改人员参与完成。

4.诊改委员会机制下的诊改运行机制的优点:

①责任清晰。由于部门独立,所以在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责权利容易界定。②专业化诊改活动的专业化表现在诊改分析与判断指标化基础上。教学诊改活动要求代表院校、企业、社会评价中介、政府教育部门等各相关方,按人才培养指标内容提供信息,结合日常校内诊改工作收集到的数据材料,通过各项诊改指标比对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用数据说话,增加诊改建议的专业性与说服力。③突出“服务为主、强制为辅”的特征。诊改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管理层(学院或系部)反映当前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行业、企业反馈信息,以便学校之间的对比,校内各系部之间的对比,让每个系部、每个教学部门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和面对什么环境,今后向什么方向努力、如何努力。

诊改活动以“服务教学”为工作宗旨,对诊改建议(结论)的强制与非强制进行详细分类。淡化诊改活动中的“监管”与“惩罚”性质,“服务为主、强制为辅”的特征更容易让督导对象理解与接受。

三、诊改机制运行需要各部门高度协调

在新的诊改机制下,诊改活动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以保证各部门相互协调,把工作顺利推向深入。

1.处理好诊改办与教务处关系。教务处负责学院教、考、研、评等教学工作,几乎覆盖了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是整个学院教学制度的执行部门。教务处负责人是学院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助手,协助学院领导全面贯彻政府教育方针,组织全校教学工作。

就当前来看,教务部门一直是教学督导的核心力量,多数院校督导工作是教务的派生职能。新型诊改机制中诊改办与教务处的职能重叠很多,在日常工作中应高度协同,两部门负责人要有交叉。

2.处理好诊改办与各系部关系。系部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管理等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诊改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和贡献者,诊改活动直接参与单位、系部的诊改质量直接关系着诊改活动的成败。

教研室是系部下设的教学团队,专业开发与建设、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是教研室的重要职能,它的功能发挥关系到学院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诊改活动有效开展需要教研室紧密合作,各系部应有参与诊改活动的人员。

3.处理好诊改办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诊改办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判断、检查监控的部门,几乎与全院所有职能部门都有交集,处理好学生处、就业办、教师、学生等工作关系一样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高职教育创新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