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军工文化》

2017-10-27胡煜

军工文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作部军工刊物

胡煜

记忆中,我和《军工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情缘。那还要追溯到10多年前,当时还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一集团”)时期,恰逢中航一集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团文化建设工作,为了使文化建设有更有力的抓手和载体,中航一集团党组决定创办《军工文化》刊物,由中航一集团主管,定位是面向各大军工企业,刊物由中航一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部主抓。编辑部的班底人员就由《企业文化纵横》的贺仲明和姚远2位同志担任,贺仲明同志任主编,姚远同志任副主编。

说实话,《军工文化》杂志的开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于两位主编来说,可谓“白手起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清楚记得,时任中航一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部部长曾良才找我(当时任思想政治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要求我全力配合做好刊物的各项启动保障工作。于是,我按照要求,积极与集团公司各有关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做好编辑部的基础办公条件。没有办公室,就协调把当时政治部旁边的库房重新整理、打扫,作为编辑部的临时办公用房;没有计算机,就协调科技部和網管中心,协助解决办公用计算机和开通网络工作;没有笔、本、纸等基本用品,就从政治部办公用品中调拨。总之,想尽一切办法,确保了《军工文化》的开局运转工作。

当时,两位主编也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贺主编主要负责刊物的文字等方面的工作,姚主编主要负责对外市场的开拓发行和采访组稿等任务,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当然,整个刊物背后也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撑,当时一航所属单位的有关宣传部门的同志负责文稿的责编、美编等工作,就这样,刊物慢慢地运转起来了。

我依稀记得,若是两位主编不在编辑部的时候,就会委托我们帮忙接听电话,我们也会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们。有时闲暇,我也会主动去帮帮忙,看着两位“西北汉子”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地干起来,而且杂志被越来越多的人问津时,心里也着实为他们高兴。

但是,我也亲眼看到过他们最难的时候,主要是为资金、人才以及如何让期刊运转好起来的问题。有一次,看到姚远主编神情落寞地坐在办公室里想着什么,我就好奇的问到:“我们的大主编今天怎么了,这和平常的你可不样啊?”只听姚主编叹了口气,说:“创办一份刊物真的好难啊!从早忙到晚,跑市场、跑客户,既要采访写稿又要经营赚钱,想与其他军工集团建立良好的关系,真的比想象的难多了啊!现在,缺乏资金、缺乏资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太难了!”一连3个“难”字,也让我很是感慨,我用鼓励的语气安慰他说:“不难、不难,有难处找组织啊!”

实际上,我的理解,两位主编既然只身来到北京承担起创办《军工文化》的勇气,就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骨子里有着那种“不抛弃、不放弃,不达目的绝对不罢休”的劲头儿,我相信,没有任何事情能难得倒他们。所以,我的一番话,仿佛提醒了什么似的。姚主编眼睛闪动了一下,拍着锃亮的脑门对我说:“向曾部长汇报去,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我会意地笑了。回忆起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仿佛发生在昨天,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直令我回味无穷。

如今,看到《军工文化》走过了它10年的风雨历程,编辑部由最初的“两三杆枪”已发展到兵强马壮的杂志社了,人员组成中,以年轻人居多。《军工文化》已由一个不知名的杂志跃升为国防领域中唯一叫得响的知名期刊了,而且知名度还在不断提升,真为它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在这里,有不乏来自知名期刊的编辑,有著名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的佼佼者,有资深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可谓“老、中、青”人才济济。如今的栏目已由原来的近20个缩减到10个以内,但内容却更加丰富、精准,形式更加多样,也更接地气了,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都比原来更实、更有看点,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今天,我要为《军工文化》的快速成长点赞。

《军工文化》一直伴着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路走来,它一直秉承着办刊的宗旨和理念,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仍不忘初心,始终传递着党和国家的声音,始终反映着军工企业的心声,始终教育着军工战线上每位军工人的思想,始终传递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借《军工文化》创刊10周年之际,我要寄去我最美好和真诚的祝愿,祝《军工文化》在文化更加自信的春天里,继续砥砺前行,始终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不断走出军工,走向更加美好的世界和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部军工刊物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刊物贺词
雷锋杂志社江苏工作部揭牌仪式有温度
《友声》评出2017年度优秀供稿单位和优秀稿件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刘基油画作品欣赏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