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线精神培育三线文化
2017-10-27田景彪
田景彪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于2013年8月17日建成开馆,是全国第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2014年3月23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正式成立。2015年1月21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文献电视片《大三线》,开机仪式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举行。2015年3月4日,中国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开馆。2015年11月27日,六盘水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同年在广安、绵阳、陕西、上海、贵阳、遵义、安顺、凯里等地也相继兴起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三线研究的热潮。传承历史:一段被封存了30多年的历史
1964年4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向中央提出了一份报告:对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进行分析。面临当时动荡的世界局势,在1964年初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国家的经济建设要以准备打仗为出发点。由此,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拉开序幕。经过三个五年计划(1964~1978年)的大规模建设,三线建设基本完成。然而,在随后的30多年(1978~2013年)间,三线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被“封存”了起来,甚至很多年轻人对三线建设一无所知。三线故事:记忆梦想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设是曲折和漫长的。1994年,时任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六盘水三线精神报告团”报告会上,首先提出建设“三线博物馆”的设想。2005年,六盘水市委书记辛维光同志、钟山区委书记肖才忠同志,决定在钟山区成立“六盘水市钟山区三线建设博物馆”,到2012年,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同志再次提出建设三线博物馆的构想。在历经两年的文物征集,一年的场馆建设之后,2013年8月17日,经过19年的漫长等待,三线建设博物馆终于建成开馆并更名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贵州三线博物馆的建成,是六盘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历届市委、市政府艰辛努力的结,是贵州各族儿女的殷切期盼。在建设过程中,各参战单位发扬三线建设“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物馆的建设任务。
在展馆的文物展示陈列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三线故事:
故事一:关怀
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视察贵州三线建设工作,专列到达六枝县后,小平同志在专列上会见了时任六枝县副县长的三弟邓蜀平(徐初)弟媳谢全碧同志的故事。当视察到六枝地宗煤矿时,他问建设工地上汗流浃背的工人时说:“你们的嘴唇怎么都这样干裂?”工人们回答:“因为建设时间紧,没有白菜吃。”小平同志听到这样的情况后,立即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东北调运了几十车大白菜支援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者们吃在嘴里甜在心头,极大地鼓舞了三线建设者的斗志。
故事二:信念
1966年,初中央决定建设水城钢铁公司(代号:青岗林林场),并由鞍钢包建。得知这一消息的鞍钢副总经理陶惕成同志,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冠心病),不顾组织和家庭的阻扰,毅然决定出任水钢建设的第一任指挥长、党委书记,并写下:“才微无低调,奋达恨病身,明朝振双羽,挥戈战水城”的豪迈诗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陶惕成同志受到迫害,但他对党的忠诚信念没有改变,毅然坚持工作。1967年4月,积劳成疾的陶惕成同志,累倒在办公桌上,仅年47岁。
故事三:亲情
1967年,辛茂春与王佳文夫妇从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来到六盘水支援六盘水矿区建设。1982年,他们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辛茂春同志在一次事故中身负重伤导致高位截瘫。在巨大的打击面前,王佳文用一句话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命在家就在!”她默默无闻的照顾瘫痪的丈夫35年。35年呐,她不知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留下过多少泪水,她在做什么?她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她被评为贵州省道德模范,是十大“感动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先进人物。她在日记中写到:人最寶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故事四:友情
在水城钢铁公司动力厂有一位老人,他叫彭海泉。1959年,他与雷锋同志一起在鞍山钢铁厂成为一名共和国的产业工人,他们都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1960他们一起报名参军,但由于彭海泉同志脚面平足,未能如愿,在与雷锋同志分别的时候,雷锋同志对他说:“海泉,不要气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彭海泉同志说:“雷锋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影响了他的一生。”
故事五:爱情
汤琼和陈冬梅是陕西铜川煤校的同学,怀着一颗共同的革命理想,1966年6月毕业后双双报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六盘水盘江煤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1部队的解放军战士。虽然在校期间两人已萌生爱意,但一直没有正式确立恋爱关系。来到部队后,陈冬梅同志被抽调到宣传队,因其出色的表演,部队领导为其做媒,给她寻找一位革命伴侣。这时陈冬梅同志向汤琼表达了内心的爱慕之情。为了不惊动部队首长,为了纯真的爱情,他们商量以请假回家探亲名义,分时回到甘肃老家办理了一场简朴的婚礼。回到部队后,他们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宣布了他们结婚的喜讯——发放一颗水果糖。至今,他们还生活在六盘水这块热土上,执子之手,共度终生。
故事六:母子情
1966年,来自山东的马立男怀揣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一腔热血,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了深山峡谷的贵州,参与了011基地的建设。住在茅草棚,每天喝稀饭。生活的艰难还能忍受,最无法割舍的那份浓浓的思乡情。1970年,因父亲去世,家中只剩老母亲一人,马立男决定把母亲接到贵州一起生活。因为气候等条件不适应,母亲病重,医院离工厂有160多里的路程,马立男背着母亲连续走了两天两夜山路才到医院,双脚都被磨出了大个的血泡。无奈路途遥远,母亲最终还是没能撑住,这让马立男报感终身。
故事七:英雄情
在三线建设时期,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三次矿难,光荣牺牲了300多名煤矿工人,这些英雄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共展出文物1380件,图片1128张,档案资料200余份,影像资料1080份,在室外展出蒸汽机车、解放牌卡车、龙门吊、钢水包、车床等珍贵文物18件,这些文物见证了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和感人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民,在新长征路上继续拼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今天,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依然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西部煤都六盘水,其煤炭,电力,建材,钢铁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011、061、083等一大批国防工业,对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启迪未来:理想光芒
截止到2017年3月底,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游客399.3万人次,接待各类参观团队5316个,接待外国友人807人次,广大三线建设者来到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认同感。中央巡视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全国政协副主席钱运录,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等领导亲临指导并给予高度赞誉和评价。
目前,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爱国教育基地,六盘水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参观点、青少年教育基地、道德讲堂主战场,六盘水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委中心组、部分国家机关、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纷纷到博物馆,重温三线历史,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博物馆现已具备四大功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三线精神传承之地,三是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四是对外开放和接待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者无不为三线建设的丰功伟绩、英雄人物、先进事迹所感动,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用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与成功经验携手共圆中国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