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7-10-27侯中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在继续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加大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增设产权硕士、博士的培养,增强目标定位、招生、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91-02

一、现状及问题

社会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对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在继续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加大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建议将之列为今后一定时期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重点,以满足社会之急需。

二、改革建议方案

1.取消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人才是一種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宜在本科阶段培养。我国目前有几所高校作为试点,设立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合格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法学、理工科、知识产权实务知识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由于本科阶段的学生缺乏理工科背景,难以深入学好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有的高校为了弥补学生理工科知识的缺陷,在开设法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理工科课程。专利业务,是知识产权业务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却难以从事专利代理业务。因为从事专利事务必须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而根据《专利代理人条例》的规定,报名参加专利代理人考试,必须具有理工科专业毕业证书,而知识产权专业属于文科专业不能报考。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设置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2.增设知识产权硕士、知识产权博士学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研究生阶段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理想阶段,其中以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培养模式为最佳。《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第60条规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因此,我们要尽快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精神,增设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培养模式。通过该种专业学位模式,培养高层次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3.继续完善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方向)、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培养模式。形成法学硕士、博士(知识产权方向)模式侧重培养知识产权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双学位、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模式侧重培养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的分工格局。

4.改进双学位(本科阶段后)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双学位培养模式,是从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生,通过两年的知识产权专业培养,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学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训练知识产权实务操作基本技能,成为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知识产权双学位生,由于具有理工农医等专业技术背景,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电子、化学等领域发明创造的技术特征,适合从事专利代理、知识产权管理或知识产权诉讼业务,毕业后可到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就业,也非常适合到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知识产权工程师。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增加实务性强的课程,如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复审与无效以及知识产权实务操作等,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处理实务能力的培养。

5.完善本科阶段的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二专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的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二专业)培养模式,是指从非法学的本科在校学生中招生,辅修双学位的一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该种模式培养的是非法学专业本科在校生通过学习法学和知识产权知识,掌握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知识产权人才。本科阶段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二专业)培养模式的设立,为热爱知识产权事业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机会,也为高考时选择或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其他专业的机会。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本科阶段非法学专业本科生本身就有很重的课业负担,再进行法学及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学习负担更重。二是在师资方面,授课教师多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突击上课,难以保证授课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如申请文书的撰写、专利审查以及案例分析等,另外可以与擅长知识产权特色的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实务单位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该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时报考法律硕士和知识产权硕士。由于法律硕士限制法学专业学生报考,因此对于学了法学及知识产权课程的第二学位学生来说,较之其他学生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该种培养模式能帮助学生报考法律硕士及知识产权硕士,或者毕业后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

三、知识产权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培养目标定位。知识产权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层次、实务型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要求学生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又熟知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以及专利复审无效、商标评审等程序,具有熟练处理知识产权代理业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运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工作。如,知识产权法官、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

2.招生。知识产权硕士,从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生,包括“全日制在校培养”和“在职培养”两种类型。在职培养,从已经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在职人员中招生,以尽快满足社会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

3.课程设置。知识产权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造就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工作者,所以,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案设计应该为实现该培养目标服务。由于我国已实行法律职业准入证制度,取得国家司法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从事知识产权律师职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到该因素,围绕国家司法考试开设相关课程。从事专利代理业务,必须参加“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因此,课程设置也应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取得该种资格。endprint

4.师资问题。在知识产权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知识产权法教师都是学院派,缺乏知识产权实务经验,往往精通法理但缺乏实务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务技能的传授。建议采取以下办法弥补缺陷:(1)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2)设立“知识产权法律實务讲坛”。聘请有实务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士来校举办实务知识讲座。(3)针对我国知识产权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国家应增加知识产权博士的招生培养规模。(4)鼓励高校知识产权教师到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挂职;到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兼职。

四、教学方式

1.强化实务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邀请具有实务经验的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法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利审查员、商标审查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案件处理经验,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

2.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掌握庭审知识,创造各种模拟“情境”,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模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除了模拟一般民事诉讼程序,还应模拟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理程序,以及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所以,组织知识产权案件模拟法庭,较之组织一般的民事诉讼案件模拟法庭更为复杂。

3.模拟律师事务所。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产权律师业务。

4.企业知识产权事务模拟。包括模拟新产品开发前的知识产权状况调查分析、研发中期跟踪、后期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投放市场之后的知识产权维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等等。

5.实习环节。知识产权硕士作为实务型人才,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业务的实践者。因此,应强化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的实习培训。

6.实行双导师制。除了有学校导师指导理论学习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尝试配备兼职导师。让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知识产权法官、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等担任知识产权硕士的兼职导师,学生在这些富有实战经验兼职导师的指导下,可以快速提高处理知识产权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中华.实务型人才培养应成为今后知识产权教育之重点[R].第五届(2010)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文集,2010:37.

[2]储敏.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