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五何”法多层次提问
2017-10-27李新蕊杨一凡陆岩
李新蕊+杨一凡+陆岩
摘要: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能应用其解决新情境下的相关问题。课堂教学中基于“五何”法的多层次提问通过陈述事实、解析内涵、描述过程、分析因果、拓展应用,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明确重要概念的直观表述、阐释重要概念的内在原理、探究重要概念的实现途径、解释重要概念的现实意义、联系重要概念的开放情境,从而逐步构建重要概念,基于问题的逻辑指向,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为例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重要概念;多层次提问;“五何”问题分类法;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176-0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初中生物教学应“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更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其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真正掌握重要概念。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避免出现“满堂问”,值得一线教师关注。笔者以初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为例,尝试运用“五何”问题分类法设计多层次提问,进行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以期有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何”陈述事实,明确重要概念的直观表述
学习新知的基本是对概念的识记。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1],事实性知识是其主要组成。因此,学生首先要能准确陈述事实、表述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有更深入的探索。“是何”类问题的解决起到陈述事实的作用,可帮助学生明确重要概念的直观表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中,设置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非生物部分起什么作用?……学生可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借助已有认知,轻松解决如上问题。结合之前该章内既有的“什么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表述出重要概念: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二、“为何”解析内涵,阐释重要概念的内在原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对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简单的记忆和背诵不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局限于此则无助于学生理解与构建重要概念。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精巧复杂,学生仅通过机械识记,难度高且易混淆,难以对生命进化有所感悟。“为何”类问题的解决起到解析内涵的作用,可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在原理。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中,设置问题:为什么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鹿和狼的故事中人们“杀狼护鹿”,本来是一片好意为什么会害了鹿?……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这样解释,学生对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理解更深刻。
三、“如何”描述过程,探究重要概念的实现途径
学生要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必须将碎片化的知识合理有效地整合为有联系的整体。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生物体各结构之间彼此协调活动,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中通常通过描述或概述具体生物学过程,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2]。“如何”类问题的解决起到描述过程的作用,可帮助学生清晰重要概念的实现途径。
例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中,设置问题: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非生物部分是怎样影响生物部分生存的?……动态过程不易描述、不易观察,教师可借助视频、动画、教具为学生模拟生物学过程或绘制板书板图呈示生物学过程示意图,形象直观地描述生命现象如何进行。通过整体性感知,学生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强化对结构和功能的認知,从而全面认识相关的重要概念并实现再认知。
四、“若何”分析因果,解释重要概念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标准》强调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让学生将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在思考、关注和决策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知识、促进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若何”类问题的解决起到分析因果的作用,可帮助学生体悟重要概念的现实意义。
例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中,设置问题:有人爱吃青蛙,就大量捕捉青蛙,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水质受到重金属污染,会怎样传到我们的身体里?如果作为生物入侵的巴西龟大量流入河流,会出现哪些问题?……此类问题,列举某条生物链供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形成重视生态系统平衡的意识。提供知识依存情境,可以为学生运用知识铺设阶梯,降低思维坡度,也可实现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提升所学知识的价值。
五、“由何”拓展应用,联系重要概念的开放情境
概念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人类问题,是灵活实现重要概念在课堂外的社会生产生活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上的拓展应用。《标准》要求学生要在“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因而,生物学教学要尝试将重要概念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赋予概念生命力以启发学生思考。“由何”类问题通常是建立在“四何”问题基础上的高阶思维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解决可起到拓展应用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联系重要概念的开放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对重要概念从内涵到意义的科学、全面的构建。
例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中,设置问题:你了解的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有毒有害物质?防止生态平衡被破坏,我们能做什么?……教师可围绕此类主观性题目布置任务,安排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开展一次主题展示、形成一篇科普小论文、进行一次主题宣讲等,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在实践应用中深刻领悟重要概念的内涵与意义,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芹.多层次提问的问题解决方法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5,50(10):38-40.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