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教育对策思考

2017-10-27吴美芳范叶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浙江

吴美芳+范叶青

摘要: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可从系统化教育、增加实践训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发挥榜样作用等方面入手。深化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首先要依托政策优势发展高校联盟,更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还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机会。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提升;浙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31-02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为破解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难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载体和育人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2]。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经验。应用型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给予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最终使他们有能力迎接社会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依托浙江省地域经济以及市场等多方优势,从应用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值得转型中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应用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应用型高校是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区别于科学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本科教育阶段的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拥有高等学术知识、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教学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应用型”和“创新性”的双重特征。

1.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应用型人才是指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还具有熟练的技术技能,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实际生产为依据的,特别强调学习的基础性、熟练程度和实践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围绕生产实践和实际需要,使人才在知识运用上具有较高的灵活度,还能在反复的实践中增加对技术的熟练程度。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教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和协调。

2.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创新型人才是指在自身工作的行业或领域中,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所得实践经验取得创新性科技和劳动成果的人才。他们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关注他们在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培养,更要注重他们在知识结构完整性方面的培养、专业技能水平方面的培养以及良好品格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分离,创业教育缺少专业教师队伍,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不完善。基于此,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以下方面的工作。

1.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当前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缺乏理性认识,认为创业只是变相的失去工作机会,对创业有很大的思想负担。而许多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列入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对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有力指导。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大学生就业辅导,创业教育是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涉及技术发展、市场营销、资金运营、互联网应用、企业管理以及政策法律等。因此,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才能使学生对创业有全面、整体的认识。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创业体验。创业思路的形成以及创业项目的发掘并不是在学校里学习就能获得的。因此,大学生需要走进社会、了解企业运行管理、参加生产实践,才能对创业有具体、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对创业的思路,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创业项目。要多参与各种创业项目体验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培养活跃的创新思维。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单打独斗、论个人英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个具有协作意识的团队共同完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社团组织、团学活动、竞技比赛,都是训练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良好机会。团队成员在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弥补各自的短板,整合资源优势,保证创业的成功。

4.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除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外,学生还需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了解创业。高校可以借助“大讲坛”、“企业家论坛”等形式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请进高校,现身说法。浙江作为沿海较发达省份,创业成功案例多,请这部分企业家走进学校,不但能点燃大学生们创业的热情,还能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对今后的创业起到具体的帮助。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经过近两年来的改革发展,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人才培养质量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有明显提升。然而创业教育改革仍在初级阶段,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1.依托政策优势发展创业学院联盟。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推动省内本科高校轉型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6年由省内90余所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正式成立,实现抱团式发展战略。应用型高校将自身的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网课平台、实践基地和创业基金,学生不但有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广阔的实践场所,也有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校也在联盟的构建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它是将创业意识树立、创业技能培养以及专业教育等多方面融为一体的教育。因此,创业人才的培养应紧跟市场发展需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浙江作为沿海较发达省份,其创业氛围较为浓厚,国家对各类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扶持力度非常大。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科技竞赛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

3.优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是优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只有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才能有切身的实践经验给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实践教育。聘请拥有创业经验的社会人士走进学校,也是充实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这些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企业家或创业团队不但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作推进校企深度合。推进校企合作,不但能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管理、接触生产等来了解创业实践,通过部分企业提供的创业资金来实现学生的创业计划,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教师与企业科技人员交流互聘,实现校企双赢。高校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学校创业成果的转化获得经济效益,学生还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应用研发能力和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