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科6大认识误区

2017-10-27曾蒙苏

大众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勘误摄片放射科

随着医学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X线、CT、MRI、US和PET/CT等)越来越多,在疾病诊断、疗效随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科室与影像科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面对各类影像检查,很多人存在不同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CT成像辐射多、危害大

勘误:CT成像辐射剂量小,诊病能力高

患者小李近日肺部不适,前往医院看病。医生建议其进行胸部CT检查,他拒绝,称“CT辐射大,我只做X线摄影”。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CT成像的辐射剂量已被控制得越来越小,一次低剂量肺部CT成像的X线照射剂量约为1.5毫西弗(mSv),远小于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接受剂量。

此外,CT成像发现疾病的“能力”要远高于X线成像。X线成像就像把体内的全部器官、骨骼都压在同一张平面上,这样难免会有重叠,病灶难免会被隐藏。而CT成像就好比切黄瓜片,一片片黄瓜能让医生清楚地看见切面。X线摄片目前常被用作筛查的首选,CT成像则被作为进一步检查的工具,尤其在肺部病变的诊断中,临床更多采用CT检查。

误区二:腿部疑有问题,哪侧疼,“照”哪侧

勘误:四肢骨和脊柱侧位摄片,只需一个侧位片

患者小王一瘸一拐地到影像科摄片,就侧位片“照”哪侧的问题,向医生发出疑问:“我明明是这边腿疼,为什么拍的是另一边?”其实,X线具有穿透性,能透过表面看清内部事实,不同于肺部侧位摄片(肺部分左右,为更好地显示效果,通常医生会选择不同方向的侧位片),四肢骨和脊柱的侧位摄片,只需一个侧位片即可,并不是哪侧疼就一定要“照”哪侧。

误区三:床旁摄片真方便,住院患者都能用

勘誤:“床旁机”只在特殊情况时使用

随着“床旁机”技术的发展,移动摄片机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富有科技感。当病房某些特殊患者申请使用床旁摄片时,其他住院患者看到其方便、省事,也要求床旁摄影。其实,这并不可取。因床旁摄片机的体积较小,电压、电流等各项参数远小于固定式X线摄片机,成像质量不如后者,且移动摄片时的放射防护远不如影像科专用机房全面。所以,只有在患者病情危重等特殊情况时,才可使用“床旁机”。

误区四:磁共振等同X线射片,也有辐射

勘误:磁共振不产生放射线,不带电离辐射

很多患者在接受磁共振检查时,认为磁共振同属放射科,也带有辐射伤害,因而要求给予放射防护。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磁共振是运用原子核的电磁共振原理,不同于X线摄片或CT成像,并不会产生放射线,也不带有电离辐射。

误区五:磁共振“照”得最“清楚”

勘误:磁共振与CT成像各有优缺点

患者一般会将磁共振成像与CT成像作比较,认为磁共振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因此更先进、成像更“清楚”。其实,磁共振、CT成像之间并不存在谁更“清楚”的问题,两者各有优缺点。例如:磁共振不能胜任肺部检查,而运用CT成像就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肺部;对膝关节进行检查时,磁共振能更好地显示膝关节的软组织、韧带、半月板等问题,而CT成像则能更好地显示关节的骨质问题。

误区六:放射科医生只看片、不出诊

勘误:放射科医生看片也出诊,诊断或更客观、准确

很多患者认为,放射科就是“照相馆”,医生只负责看片,不出诊。事实上,放射科医生看片更专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加之通过询问患者相关病史、症状等,可能会做出更客观、准确的诊断或疗效评价,有时甚至会改变诊断结果。本院放射科十年前就率先在上海市设立放射科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解答临床疑难病例。

专家简介

曾蒙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兼放射诊断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影像学系主任,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放射学会腹部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学会肿瘤放疗和影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腹部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尤其是肝、胰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特需门诊:周二、周四上午

猜你喜欢

勘误摄片放射科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不同体位X线摄片与CT在桡骨头细微骨折中的诊断分析
MRI诊断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意义
浅析DR摄片应用于大批量胸部健康体检中的临床价值
桡骨头细微骨折行不同体位X线摄片与CT的诊断价值比较
勘误
放射科安全管理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