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自觉的课程教学改革
2017-10-27陈玲玉
摘 要 课程教学改革实质是课程文化重建,文化性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意味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的内涵来推进课程文化重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文化自觉践行可以从文化教学观构建、本土文化课程生成以及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等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 文化自觉 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觉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提供课程改革的文化认知视角
一直以来,课程改革的发展都是从体制、理论等方面来认知,并以此为视角进行课程的修修补补。虽然课程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是在近代以来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上,文化解读一直是缺失的,作为促进文化发展的课程文化基本上并不是以文化发展来建构。文化自觉使得课程改革需要以文化视角来认知,把具体化的课程引申至文化范畴,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课程改革,认为课程改革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程增加或删减调整,这种调整实际上表征了一种文化意象,只是这种无意识形成的课程文化并不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构建的课程文化,因此过去课程文化的发展对于国内文化的推进意义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而影响了国内文化的整体发展。文化自觉的提出实际上意味着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文化建构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为视角,需要基于文化的历时性、共时性等特征来审视,因此,文化自觉可以说是为課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文化认知视角。
2.为课程改革明确核心价值意义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基于一定的价值来推进,只有具备坚实的价值基础,课程改革才能在相关问题上形成合理的判断依据。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方法,有的观点认为需要坚持传统文化,把自己的文化认为是最好的文化,而有的观点认为,需要尽可能地吸收各种外来先进文化为课程改革所用,这两种观点各有合理性,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一直是两种观点的摇摆过程。无论是哪种观点,最终目的都需要为课程改革这个价值主体服务,但前提是课程改革本身首先需要有坚实的价值支撑,才能使相关价值成为判断观点和实践的评判标准和依据,但是这一点在课程改革中一直并未得到完全明确,因此才使得一直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于其中的尺度把握往往难以找到扎实的依据,而使得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合理与否难以达成共识。要实现从技术理性取向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新的课程文化价值支撑不可或缺。从根本上来看,教育是文化继承发展的主要路径,课程的情况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效,文化自觉的引入为课程文化的定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文化可以基于文化自觉理论中文化发展、本土文化等相关内涵来明确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依据,在文化自觉这个价值理论的提纲契领下,相关问题会由于统一的价值基础而在课程改革相关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
3.形成课程改革的反思发展方式
20世纪思想理论的蓬勃发展为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依据,各种教育理论促进了国内课程改革多样化的尝试,也为国内课程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反思过去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新的课程改革少走一些弯路,也能得到有效的经验借鉴。而反思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尝试,文化自觉的历时性特征要求对于文化的认知不能仅仅着眼于现在,也要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对过去文化发展历程的回望,可以使当下文化发展得到有效的经验支持。因此文化自觉的课程改革引入,实际上也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反思性的发展方式,这个方式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反思,为当下课程发展寻求新的方向,促进本土化课程的生成。
4.为课程改革生成创新前进动力
课程是先进文化的导引者,是一种超越性文化,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超越和创新是课程文化的基本取向,但是长期以来的课程改革由于工具主义的逻辑和思维遮蔽,被社会强势文化所主导,导致了课程的工具价值极度膨胀,而文化价值只能退隐到后台,成为社会文化的工具性载体,最终使得课程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附庸,而并没有发挥文化的导引作用,课程文化的超越性特征被模糊。在文化自觉引入到课程文化中来解读时,文化自觉对于文化来龙去脉、真情实况的坚持,可以使课程文化获得最原始、最纯洁的文化根系,而文化自觉中关于文化的未来走向的坚持,又意味着课程文化必须要不断创新,并需要以文化的发展来创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自觉使课程改革的创新获得原始发展动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文化自觉对课程改革最大的意义[1]。
二、学校文化自觉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1.建构文化发展的课程教学观
(1)肯定文化发展对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意义
课程改革本身促成新的课程文化,而新课程文化的形成还需要促进文化的进步,因此,文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实践中切实体现文化发展对课程发展的指导意义,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各方面体现文化发展的立足点意义。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文化建设。之前虽然国内也在不断推行课程改革,但是有关改革只是教学文本内容的局部调整,而并非是文化建设需要,因此文化自觉下的课程内容需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方式上体现文化的导引意义。个体的发展是文化的教化促成,如学校不同的校园文化会促成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选择。以文化发展为立足点,学校需要在课程方式上实践文化的导引意义,使学生在课程展开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以文化来引导课程改革的进步。最后,在课程评价上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立足点的意义实践,还需要学校在课程评价上予以体现,可以设置相应的文化评价指标来使课程文化中的文化发展得到强调。
(2)形成文化发展的课程理念
在现有课程观念中,主要课程观念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文化发展需要文化传承,更需要在文化传承基础上促进文化创新,从文化发展视角来说,现有的课程理念对于文化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建构新的课程观。对于促进文化发展的课程理念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新的课程理念必须突出传统文化;第二,强调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只有创新,才能有文化的发展;第三,外来文化的吸收,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文化基础上的内生发展和外来文化吸收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要自行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于其他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成分。endprint
(3)设定文化发展的课程目标
课程观主要通过课程目标来体现,因此在建构以文化发展为立足点的现代课程观时,不仅要强调文化发展的立足点意义,形成文化发展的课程理念,同时还需要在课程目标中落实这个理念,设定以文化发展为主导的课程目标。当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学生的素质发展,虽然这两个方面对于文化发展都有一定促进意义,但是由于工具价值的偏重,很容易使以上目标内容偏离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突出文化发展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在相关目标设定上以文化发展这个主题来统领,形成文化发展的课程目标。
2.促进课堂教学的本土化生成
(1)突出课程教学的本土意识
长期以来的课程改革都是在学习西方的思路上纠结,无论是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还是课程设计方式,都是西方文化在推动,尤其是音乐课程,基本上完全照搬了西方音乐教育的理论、模式,本土意识相对淡漠。文化自觉下课堂教学的本土化生成首先需要强调本土意识,这种意识突出需要从课程评价、教师、课程目标等方面来共同促进,从课程目标上来说,必须在课程目标中建立本土文化目标,以此为导向引导课程发展;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施教者,教师的课堂内容组织和本土意识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本土化取向;最后是课程评价方面,要在课程评价中突出本土文化意识,把相关文化考察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標。
(2)突出传统文化的课程吸收
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该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发展是文化自觉的本意所在。学校文化自觉下的课程改革应该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课程文化建构,而不是抛弃自身文化去盲目追求其他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发展在真正意义上立足传统文化精髓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本土化生成,吸收传统文化是首要内容,对于课程吸收的传统文化,可以从文化分类来着手,首先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文化,当前课程教学中对于唐诗宋词以及各种文化名作的吸收便是基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个人修身等方面的内容吸收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精神滋养;其次是对传统文化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展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国内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完备的制度文化,文化自觉下的课程教学需要把相关文化吸收进来,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本土化创造
优秀本土课程文化的生成一方面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其他外来文化,通过其他文化的吸收创造,生成新的本土课程。全球化环境下的课程文化建构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下,本土课程的生成必然不能在远离其他优秀文化下独立发展。换句话来说,局限于自身文化体系中的课程文化建构只能是白白浪费了大量可以引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还是课程文化创造驱动力生成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全球化环境下的课程文化建构需要具有全球精神,需要和全球化的语境相吻合,执着于文化体系内的自身发展意味着文化发展的落伍,因此无论是从课程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还是课程文化的进步发展考虑,都必须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本土化创造。
3.以学生发展为课程文化核心
(1)突出学生文化主体地位
人是文化主体,学生是课程文化的主体[2]。但是在传统课程发展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课程文化形成了唯分数论的现象。因此文化自觉下新课程文化建构必须要转变这种现象,突出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首先要从意识观念上转变分数强调的思想,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为课程文化建构的主要任务;其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建构课程,使课程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以分数提升为目标;最后,还要从评价机制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而不是单以分数论英雄。
(2)以学生发展组织课程活动
一般而言,学生的发展可以分解为“发展学生的什么”、“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两个问题。文化自觉下的课程改革必须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开阔学生的眼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将来社会发展中积极地创造文化,促进文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围绕学生发展来组织课程活动,其评判标准要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来设定。首先是相关活动能否增长学生的智力,相应的知识储备可以影响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其次是相关活动能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心理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再次,相关活动是否扩展学生的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没有开阔的视野,就难以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持一致;最后是相关活动能否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越活跃,就有可能碰撞出更多的创造火花。
(3)多维度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受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状况、教学情境创设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自觉下基于课程改革实现学生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首先是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促进学生情感、思维、智力发展的各种教学方法,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共同发展;其次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发展视角来讲,教师更需要把应用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再次,增加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通过施教者和受教者相互作用而使受教者掌握知识的过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仅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隔离起来,难以形成思维上的碰撞;最后是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和应用情境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增加合理教学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课程教学改革是课程文化的重建。文化自觉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文化自觉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要反思过去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端正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理性借鉴外来课程文化,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精神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启迪.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深度的文化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2] 温小军.文化自觉下的课堂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2008(12).
[作者:陈玲玉(1979-),女,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