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教学应聚焦关键要素
2017-10-27王树华
王树华
神话故事是人类早期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一般讲述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借助想象和幻想解释自然生活,表达人们的美好猜想和善良愿望。儿童阅读神话,会重点关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忽略语言表达,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神话教学应将理解神话情节、感受神话形象和学习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情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培育语文素养。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为例谈一谈。
一、聚焦神话情节,培养概括力、记忆力、讲述力
选入教材的神话故事一般情节简单,层次清楚,学生基本能够读懂,但是要达到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聚焦神话故事情节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懂就算完成任务的,而要让他们经历从感知了解到熟悉理解,再到生动讲述的过程,从而培养其概括能力、记忆能力、讲述能力。《开天辟地》的教学,可以围绕故事情节这样安排:
第一步:在预习通读故事后,出示几幅图(图1),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排列顺序,简要说明理由,并弄明白每幅图对应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第二步:图文对照阅读,反复通读神话故事,给每一幅图配上简单文字(词语或者短语)。
第三步: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并练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第四步:创造情境,运用多种方式练习讲故事。比如第二部分盘古开辟天地,可以让学生一边讲一边做动作,也可以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讲一人演),结合对神话语言特色的感受,反复练习,力求达到讲述准确、流畅、生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有概括整理,有辨析比较,有讲述表演,阅读理解和运用表达有机融合,学生既要与文本潜心对话,又要与同伴、教师互动对话,借助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讲述训练了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讲述能力。
二、聚焦神话形象,培养分析力、评价力、表达力
每篇神话故事里至少有一个“超级英雄”。他们有的力大无比,战无不胜,有的法力无边,扭转乾坤,有的勇敢无畏,勇往直前。他们是“神”,是善良正义的化身,造福着人类。同时他们也是“人”,一个有超强能力的人,有人一樣的思想,人一样的情感,人一样的行动,代表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诉求。“神性”与“人性”在这些超级英雄身上完美结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理解、感受、评价神话英雄是神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开天辟地》里的盘古就是这样一位“超级英雄”。人类对天地万物来源的奇妙幻想造就了这样的创世英雄。他挣脱混沌、开辟天地、化身万物、创造世界;他性格单一、力量无边、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一生只为一件事——开辟天地。怎么来评价这位创世英雄呢?教学中这样安排:先是讲演。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关注盘古做了什么,特别注意其开辟天地的动作神情,一边讲一边演,生动再现情境,并组织讨论,感受盘古身上作为“神”的伟大力量和作为“人”的丰富情感。然后评价。在完整了解故事,讲述故事后,结合课文语句说说盘古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接着比较。盘古与我们之前知道的精卫、哪吒、大禹等神话英雄有什么异同?最后绘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绘制一幅盘古英雄图,并在旁边配上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思想。这些环节不能割裂开单一实施,要在整个神话的情境里,在有情有趣的整体学习活动中巧妙嵌入。组织讨论交流时,不仅关注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怎么表达,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神话教学必须让儿童充分感受这些超级英雄,形成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评价,形成直观的、鲜明的、生动的印象,并借此不断丰富感受,提高认识,培养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
三、聚焦神话语言,培养感受力、鉴赏力、运用力
神话故事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征:简单、朴素、口语化、夸张化。如果细究开去,每篇神话的语言艺术鉴赏都可以写成长长的文章,但是,儿童的语言水平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小学的各个发展级段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怎么来品味神话的语言艺术,学习表达运用,就得依据不同级段儿童的特点,依据本篇神话故事的语言特色做出恰当的取舍。笔者在《开天辟地》的教学中这样安排。
1.“传说”与“很久很久以前”的品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是神话故事开头常用的两个词语。一说神话,自然会想到这两个词语;一提起“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也自然会想起神话。所以笔者设计的教学,就从这两个词语入手。(1)依次出示“传说”与“很久很久以前”,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怎么读才有韵味?看到这两个词,会想到什么?(2)听句子,判断接下去会讲什么故事。第一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日》;第二句: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大禹治水》;第三句: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女娲造人》。这样自然过渡到《开天辟地》的开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教学就从这里开始,直抵神话起源,进入神话阅读的特有情境,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历史意蕴与文化滋味,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
2.十一个“一”的揣摩体会
盘古开辟天地(第二自然段)这段话多用短句,其中包含有十一个“一”,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分显示口语化的特点。在练习生动讲述故事时,引导学生关注,突出高低起伏、轻重急缓,感受其中的节奏美。
3.对称与反复的理解
对称和反复的句式在故事中也很多,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便于口耳相传,这也是神话语言特色之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句子集中起来,让学生读读说说议议,感受对称反复中的节奏和趣味。写盘古身躯化作万物的段落,连用了九个“ 变成了 ”,这些反复是值得品味的。九个“ 变成了 ”的反复句子,除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对称外,其他句子都不对称。可以让学生先试着模仿前文改成对称的句式,再启发思考:为什么文章在这里没有采用这种对称的句式呢?从而理解语言形式与内容情境相统一的特点——幻化的万物不一样,句式也尽量要有所变化。这些句子错落有致,活泼生动,更具口语化,讲起来也更有趣,更显艺术魅力。endprint
引导儿童感受神话语言的特色,涉及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突出語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强调神话的文化滋养功能。通过恰当的读写实践和多层对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四、聚焦文体类别,培养选择力、整合力、研读力
编入教材的神话故事毕竟是少数几篇,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篇”上,其教学价值必然大打折扣。类似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读“这一篇”必然引出读“这一类”,由篇及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可行路径。有人将其称为“单元阅读”,也有人称之为“群文阅读”。不管叫什么,引导儿童扩展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种随意地推荐几篇,大而化之地链接一下,不是真正的扩展,也很难收到理想效果。阅读文本的选择、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主题的确立、探究欲望的调动等都须要周到考虑、科学策划、精心安排,那样才能使扩展阅读彰显价值,也才能真正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开天辟地》的教学可以安排不同版本文本的比照阅读。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落,品味神话语言特色时,出示了人教版教材《盘古开天地》的片段:“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同步比较阅读,让学生谈谈更喜欢哪一种描写,从而去发现表达的异同,体会神话的语言特点。课后又安排延展阅读,除了上述两种版本外,鼓励学生再搜集不同版本的《盘古开天地》(包括绘本),探究异同,还组织阅读交流活动——“不同的故事,同样的英雄”。
此外,还可以安排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系列阅读。比如补充《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故事组成序列,内容上从开辟天地,到重整宇宙,到造就人类,再到为民造福,形成主题“连续剧”。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创世神话,感悟神话的思维特征、语言特色,还能从中汲取民族精神和文化养分。同时,鼓励学生自行搜集,用不同的方式组成系列,整合阅读。
神话故事扩展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上述的方法不一定在某一篇的学习中都使用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神话教学必须以“这一篇”带动“这一类”,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必须从浅阅读走向深思考。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文本的搜集、选择和整理,用恰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推动阅读的进程,保证阅读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