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大新技术:开创冠脉介入新天地

2017-10-27李远方葛均波

大众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腔心内科冠脉

李远方 葛均波

近年来,在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内科团队在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起搏电生理等领域均取得了新突破。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和开通慢性闭塞病变的新技术是其中的“最亮点”。

研发生物可吸收支架:“十年磨一剑”

中山医院心内科自主研发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谓“十年磨一剑”。由于金属裸支架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人体以后,会永久留在体内,有引发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的后患。因此,国内外临床学家和工程学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可吸收支架”上。我科经过大量基础和动物实验,成功研发了第一个国产可吸收支架(XINSORB支架),并于2013年9月5日起与北京301医院共同开展首个国产可吸收支架的临床研究(FIM)。目前,所有30例参加临床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随访,未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和血栓相关事件,无一例再狭窄发生。影像学发现:绝大部分支架梁已被新生内膜覆盖,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鉴于XINSORB支架的良好表现,我科于2014年10月28日牵头开展了XINSORB支架的随机对照研究,与药物涂层支架(DES)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将于1年内完成。与金属支架相比,可吸收支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降解,支架降解后,血管可恢復正常的生理性舒缩活动,可反复在同一部位行介入治疗,亦可进行磁共振检查。对患者而言,体内不会存在一个永久性的植入物;从介入治疗的角度看,血管内去除了一个致炎症性物质,可以减少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葛均波院士正在植入可吸收支架

开通慢性闭塞病变(CTO):变“不可为”为“可为”

慢性闭塞病变(CTO)的开通对冠脉介入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打通一支慢性闭塞的血管,医生往往需要在X线照射下“奋战”数小时。闭塞远端血管究竟如何走行?怎么才能顺利开通闭塞病变?判断及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冠脉穿孔、夹层等严重后果,患者也面临很大风险。

为了更精准地判断闭塞病变的情况,我科研发了两种新技术:一是冠脉CT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实时整合技术,通过CT图像明确闭塞病变的位置和分布,对病变进行三维空间的全面评估,并勾勒出冠脉树形态,以明确闭塞段血管的走行,再通过软件将重建的冠状动脉树与实时透视图像融合,使医生在操作治疗过程中能“有的放矢”,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二是通过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识别闭塞病变的起始部位、判断真假腔和探寻真腔、测量血管直径、指导支架的选择,并评价支架植入术结果、及时识别并发症。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冠脉介入医生胆大心细,游刃有余地使用内膜下寻径技术(CART与反向CART技术),将细细的导丝从假腔精准地刺入真腔,大大提高了慢性闭塞病变开通的成功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腔心内科冠脉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复杂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防止覆膜支架误入假腔的手术经验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
正向入口不明CTO病变的处理策略和器械技术
血管内超声指导真腔寻径跟踪新技术治疗复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