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rane:试水渗透性出版
2017-10-27黎娇徐丽芳
黎娇 徐丽芳
摘要:在线互动社区薄膜(Membrano)作为《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渗透性出版的最新成果,通过“提示”与“应答”两大操作方式,改善了传统自由文本评论信息冗杂、脱离语境的问题,使得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得以在具体文本语境下就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是渗透性出版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渗透性出版 自由文本评论 虚拟社区 薄膜 《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
《纽约时报》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在过去两年间集中讨论了虚拟社区(online communities)的未来,尤其是新闻机构及其刊物的社区建设和沟通问题。说到社区沟通与对话,人们会首先联想到某篇文章的评论区,或者链接到所发布内容的外部论坛(如推特、红迪网)等自由文本评论(free text comments)形式。所谓自由文本(freetext)是相对于结构性较强、由程序控制自动生成的结构化文本(structuring text)而言的。因此,自由文本评论即是由合乎某种语言表达规范的自然语言语句所组成的评论文本。位于文章两侧或下方的自由评论区是虚拟社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形式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一般而言,读者可以在评论区自由发表言论,但随之也会产生大量垃圾评论;作者要回复新评论时,只能将网页滑到评论区最下方逐条回复,而无法对所发布的文章内容进行重新编辑;此外,通常评论区本身看起来十分狭窄且在视觉上脱离正文,削弱了讨论内容对读者理解的语境帮助。
那么,在自由文本评论的基础上,虚拟社区还能有什么新玩法?《纽约时报》的在线社区薄膜(Membrane)就是尝试解决上述不足的探索性成果。它试图将目前位置固定的文章和评论转变为灵活的社区对话,并称之为渗透性出版(Permeable publishing)。Membrane赋予读者两大权限:一是读者可以将文章中的任意片段突出显示,选择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是这样?”“这是谁?”“怎么会这样?”),因此问题是和产生问题的具体文本位置关联的。将问题提交至“消息室”(newsroom)之后,读者即可等待作者针对所提问内容给出深入解释。问题一经回复,系统会向读者发出通知,读者即可前往消息室查看。二是读者可以在相应文本位置查看所有已经被回复的提问,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可以避免反复地突出并答复同样的问题。因此,所谓渗透性出版即一种新型出版和阅读形式,读者通过媒介平台向作者提出与上下文有关的具体问题;所有提问、回答等交流互动可以被读者、作者以及评论者方便地共享,文章成为连接所有人展开深层沟通的桥梁。如此,Membrane作为一个虚拟社区,更像一个听众可以随时打断演讲者的演说进行提问或评论,而在场所有人均可以共享演讲、提问、评论及回应的强互动交流空间。
一、Membrane发展历程
从“仅将文本视为一个没有交互、偶有超链接的静态整体”,到“使数字文本服务于有关叙事和上下文语境的交互”,富媒体交互(视频、幻灯片或交互图形等)这种形式是Membrane团队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它有关数字文本、虚拟社区的想法和实践仍然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更新和演进阶段。
1.卡片式交互阶段
最初,Membrane采用的是内联的卡片式交互。具体形式是文章中预设的某些短语或单词会被突出显示;当用户点击突出显示的内容时,段落下方即以虚拟卡片方式弹出人物、地点、观点或事件的相关解释。
如图1段落中预设了“likely RepubEcan presidential contenders”“Ted Cruz”“Marco Rubio”“Rand Paul”和“theincreas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5个知识点并突出显示。当鼠标指向“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时,文本下方出现了国会预算办公室关于“1%最高收入人群与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的统计数据。这一补充资料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文本内容,也便于读者理解预设的内容。
然而,要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准确地知道读者想要问什么。如果对读者的问题没有预判,又如何来预设知识点和补充材料呢?Membrane试图设计一个不那么复杂的系统来达到目的,即提供一个适用于所有内容的提问操作模式。
2.页边可视化设置阶段
在第二阶段,研发团队对Membrane的核心交互功能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在这个模型中,用户可将任何有疑问的文本突出显示,从预设的5W问题列表里选定问题并提交(如图2、3)。预设的问题列表包括“谁、是什么、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提问被答复后,用户会立即收到提醒邮件。此外,这一阶段的Membrane也支持用户点击查看已有的问答(如图4)。
从图4可以发现,与文章相关的问答内容被移到了页边。这种将文章作为核心内容、读者反馈作为辅助内容的想法,仍是典型的印刷品导向思维。
3.提示与应答阶段
第三阶段产品就是当前的版本。最新版本只有两个功能:提示(prompt)和应答(response),但是增加了“如何”“争议”两种提问类型。如图5所示,“提示”是指所有由读者操作生成的内容,包括被突出显示的文本、提交的问题和反馈;“应答”则是所有来自作者的内容,包括所发布的文章、對问题的回复等。
该版本的Membrane可以对任何篇幅的内容进行操作。读者可以通过提示功能进行标记,得到回复后,可以对回复内容继续进行标记(图6)。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交流结构树,后台可以以此判断读者对内容的喜爱程度。
二、技术解决方案与挑战
Membrane带来了新型的阅读和交流体验,其功能依靠何种技术解决方案加以支持?该方案是否具有足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对渗透性出版的新要求呢?endprint
1.技术解决方案
提示和应答是Membrane目前的核心功能。系统会保留每条提示和应答的痕迹,以便查看某个应答的所有提示,或某条提示的所有应答;同时,系统追踪每位读者及其提问,以便向他们发送回复提醒。支撑Membrane如此鲜活阅读体验的是Go、React和Mongo函数。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基础。
Go语言的并发特性保证了系统的计算效率,其垃圾回收功能有助于减少程序人员的工作量和错误概率;React函数可将数据渲染为HTML视图,为Membrane提供前端框架,可迎合大多数用户的阅读习惯;而Mongo作为文档导向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保存、管理读者和作者之问的讨论文本再合适不过。
此外,Membrane给予了第三方开发者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首先,它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在系统内添加专门的用户登录系统;如果想保持较低的使用门槛,则可以省去这一步,通过储存在本地终端上的数据(Cookie)追踪用户即可。其次,Membrane系统为功能设计(提示、应答、通知)和用户管理提供了充分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API),并允许开发者设计新的接口,有力保证了Membrane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2.挑战
自由文本评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允许读者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观点,但这些风格迥异的评论也为分析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難以从总体上把握某个主题相关的所有讨论,如读者最关注的是什么,都提出了哪些问题等。其次,内容发布者无法对整个话题或相同的问题进行统一回复,必须以单个帖子为单位进行回复;而对提示功能的滥用也可能导致提问脱离话题范围或令人不悦。尽管作为概念产品(proof of concept),Membrane证明了其在新闻领域的利用价值,但仍需考虑新趋势下的应对之道。在问答框架之下,它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更好地容涵、组织和显示各种维度的异质内容。
不同的应答形式。可以让作者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回复提示。
不同的主题类型。除了与人物或事件相关的新闻,Membrane也应可用于尚未完成、需要向读者征询意见或故事走向的内容。
不同的持续性。围绕某个持续使用Membrane的作者所形成的社区,可能与那些持续性较短的社区有所不同(如选举、奥斯卡主题社区)。
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者可以使用默认的问题列表,或者自定义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列表(烹饪、汽车修理等文章常用)。
不同数量和类型的作者。Membrane支持多个作者协同工作,也支持社区成员成为作者。
不同的交互形式。已完成的作品可以通过Membrane补充更多的细节或素材;未完成的作品可以在上面发布更新状况、征求更多的意见或推动作品、项目的更新。
三、结语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Membrane已经不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和概念产品,它实际上触发了人们对交流、社区和新闻业新形式进行深入思考。无独有偶,其他形式的出版物也在持续研究能将用户反馈融入叙事过程以促进社区发展的新模式。摩斯拉基金会(Mozilla FoundaNon)、《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启动了珊瑚计划(Coral Project),来筛选出最值得信赖的新闻用户。“倾听”(Hearken)是由好奇城市(Curious City)创始人搭建的平台,用于向内容生产者、内容发布者及编辑征集并解决问题。“掘客对话”(Diggg Dialog)是服务于作者、编辑及读者之间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工具。“嗡嗡喂感应”(BuzzFeed Reactions)则是约束性交互的典型,为发现用户兴趣做出了有益尝试。还有一些出版物尝试取消评论功能,尤其2014年底在《伦敦周刊》(The Week)、路透社(Reuters)、解码(Recode)等出版商经历评论控制、匿名评论等争论后,纷纷宣布关闭网页评论区,以社交媒体取而代之。
Membrane的开发者简·弗利达霍夫(Jarle Friedhoff)说,渗透性出版本身远不是“渗透”这么温和,它更像一把“电钻”,凿穿身份(创作者、读者等)和认知的壁垒。虽然开发Membrane的初衷是服务于新闻业,但这项技术并不局限于读者记者场景,其本质更接近交互式、自定义增强型电子出版物。整个交互也可以应用于更多类型的对话,如电子书阅读平台和读书社区。不论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休闲娱乐,文本的意义均来自于与读者的互动。它不仅可以给读者“解释共同体”的参与感,也为出版商进行受众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考虑到交流的动力和必要性,或许小说类读物甚至整个大众出版、学术出版领域都是较好的应用切入点。
然而,各种工具在时间(同步/非同步)、对读者的限制(提交自由文本/提交限定文本)、与原内容的并列关系(毗邻原内容/与原内容有一定距离)等方面都有差异。如,Membrane的预设问题只能解决对文本的基础性理解问题,更深入的讨论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谁、是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来展开。这不禁让人好奇,还可能存在哪些形式的交互?什么样的交互可以避免自由文本评论的缺陷?这些交互又将如何影响读者和内容创作者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消息室更好地理解读者对某部分内容的交流需求,并将这些反馈整合到文章中?虚拟社区被影响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正是以Membrane为代表的渗透性出版这把“电钻”持续运转的动力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