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猝死防不胜防的杀人凶手

2017-10-27

婚育与健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源性心脑血管心脏病

猝死每年夺走15万国人性命

翻翻新闻发现,每隔几天就有猝死的新闻发生:

36岁清华IT男猝死

33岁某网络CEO猝死

28岁某IT公司员工猝死

24岁某网站编辑猝死

……

层出不穷的猝死事件,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很多猝死的人是年轻人而非中老年人群,确实让很多人感觉心有余悸。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猝死在包括车祸、自杀、恶性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总死亡人数中占20%,是仅次于恶性肿瘤(占23%)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为什么会猝死?什么样的人会猝死?猝死还有没有急救的余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言不合就倒地不起 猝死其实是种病!

猝死(Sudden death)对人类来说就最严重、最可怕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因病突然死亡”。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其具备这几个可怕的特点:

发病突然

猝死是患者猝然而死,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他(她)的家人及朋友,都将始料不及。有时发病后患者甚至无法留下一句话。这就是猝死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的原因。

高发病率

绝大部分的猝死患者是死于心脏停搏(CA),而心脏停搏的发病率非常高,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6月在《循环》杂志网站上发表的徒手心肺复苏(CPR)共识指出: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致死人数的总和。

多发生在医院外

绝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搏骤停,国外文献报道40%的心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在睡眠中,70%~80%心搏骤停是发生在家里。根据美国及我国资料,死于院外或家中者占72%~80%。我国另有文献报道,87.7%的猝死是发生在医院外。在院外发病就意味着发病后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医疗专业人员的急救,同时大众的心肺复苏技能也十分匮乏。这就是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分类上,猝死可以分成两大类:

心源性猝死

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

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

猝死偏爱这些人群

猝死的高危人群都有哪些呢?

高危人群一:

工作压力大的白领

很多白领的不良生活方式,使发生猝死的风险越来越大。例如,久坐、抽烟、喝酒、熬夜等;由于应酬多,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造成肥胖、高血脂或高血压;工作忙碌,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导致体质变差。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白领人群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研究表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等很容易成为心脏病的诱因,从而诱发猝死。

高危人群二:

媒体、IT行业从业者

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会造成多系统功能紊乱。有些媒体、IT从业者平时没有什么不适,但也许已经存在某些血管病变,一旦发生斑块破裂,就可能引起血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引发猝死。此外,这类人群常常会通过抽烟来缓解压力,而烟草里的大量有害物质能导致血管痉挛,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猝死的风险。

高危人群三:

黑白颠倒的夜班人群

经常需要熬夜、上夜班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出现“过劳死”的案例屡见不鲜。丹麦职业健康研究院曾在该国开展过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经常上夜班的人更易患冠心病。而且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更容易吸烟,社交活动减少,精神压力无处宣泄,这些都会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风险,诱发猝死。

高危人群四:

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

运动相关性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为心肌病、早期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畸形等。其中,35岁以上的运动员猝死,57%是以冠心病为主。

长期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脏形态会发生变化,如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这在举重、摔跤、柔道、投掷等项目的运动员身上多见。此外,从事较强体力活动时,超负荷运动量会让心脏无力承受,猝死与总心脏病死亡的概率都会增高,如参加长跑、大运动量竞技比赛的运动员,发生猝死的概率都较高。

此外,这几类人群也需要格外注意:

早发家族

简单说就是父母有过相关病史。尤其是父亲55岁之前,母亲65岁之前,就得过心血管病或者腦血管病,那么这个家族就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家系,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一般人。

过度疲劳的人群

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导致整个人处于疲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肾脏病患者

这些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猜你喜欢

心源性心脑血管心脏病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某院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采购情况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
久坐看电视很“伤心”
吸烟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致澳大利亚平均每天17人死亡
心脏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