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拆”与“建”的辩证法中做好富民文章

2017-10-26李磊

群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富民苏北田园

李磊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把聚焦富民擺在江苏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以推进。从全省看,富民的短板在苏北;从苏北看,富民的短板在零散村庄。老家李庄,就是苏北平原一个典型的零散村落。一位到过李庄的朋友讲:“这里的面貌,恐怕跟我们中原老家十几年前差不多。”苏北乡村如何突围?富民文章如何破题?人往哪里去?结合我省正在推进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笔者回乡做了一些调研,试图搞清楚苏北村庄拆建后面的大逻辑和小逻辑。

“什么时候拆迁?”:在实践中首先要搞清楚村庄拆建的宏观背景和具体前提,做到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村庄拆建看起来是具体的小事情,其中却有大文章。做好了就能成为富民强村、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抓手,做不好则会造成很多问题,甚至为农村长远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大伯已经70岁,在村里干了几十年的会计,现在还在帮村里做事。谈到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农民也希望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要是一下子把农民都集中起来,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住的地方如果离得太远种地就会不方便,那么就会产生地由谁来种、农民靠什么养活自己等问题。堂哥对此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常年在张家港打工,现在和同学合伙做点小生意,他觉得李庄各方面条件都不行,还是早点搬迁到集镇上好,离土不离乡,交通方便了不说,种地也不耽误。我问他,你还想种地么,他回答除非万不得已,地是不想种了。种地能有几个钱,怎么养活一家子,怎么供小孩读书?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折射出当前农村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观念认知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并顺应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大逻辑看,中国大部分国土还是农村,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是为急不得。从小逻辑看,苏北村落分布零散、务农人口匮乏、种植品种单一、农田耕种分散等问题已经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推进村庄拆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为慢不得。对苏北零散村庄来说,从发展现状看,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既缺少自然资源优势,又缺少历史文化底蕴,也缺少产业经济支撑,且日益空心化,正在拆建去留之间徘徊;从发展潜质看,它们又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具有打造特色的内在潜质,特别是可以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上好好做点文章。关键是看如何做好无中生有、深入挖掘、以特取胜的文章。

“会不会把我们拆穷了?”: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好为谁拆、为谁建这个大根大本、大是大非问题

方方面面接触下来,明显感觉到群众、基层政府、承建方之间的诉求是存在张力的。对群众来说,考虑的是是否搬得起、划得来。堂哥算了一笔账,按照分级拆迁标准,楼房600元/平方米,瓦房500元/平方米,偏房300元/平方米,他家是楼房,只能到集镇换2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加上装修,还要贴十来万,积蓄都贴进去了。房型少、拆迁标准低吓住了不少想搬迁的群众。对于基层政府来说,不仅要解决民生问题,也要考虑眼下的发展问题。正如乡里干部跟我诉苦,发展问题都解决不好,口袋里没有钱,拿什么来给群众解决民生问题呢?不可否认,有的基层干部在具体抓工作时仍然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问题,对村庄拆建简单化理解,认为拆建只是拆建。其实,村庄拆建本身就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放眼全国,不少地方就是通过村庄动迁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于承建方来说,主要目的是赚钱,至于建设的规划、配套、特色很少考虑。而农村安置房建设本来就不是营利性质的,现实中往往变形走样,农村不少地方的拆迁安置都是当地所谓的“实力派”在搞。“谁来建”的问题确实要引起注意,这直接关系到特色田园乡村的面貌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张白纸好画蓝图,通过村庄搬迁进行“创特、创优、创精”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篇很值得做的文章。结合自身特色,打好生态牌、特色农业牌、旅游牌、文化牌等等,打造能够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这本身就是培育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如果急功近利、盲目短视,为了拆建而拆建,搞成千村一面、百乡一孔,就会错失发展良机。更有甚者,如果村庄迁建不以富民为目的,反而把群众拆穷了、拆出怨气来,那就适得其反了。

“拆了之后往哪建?”:在实践中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分类实施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推进村庄拆建,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就近安置和异地安置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解决之道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就近集中。这也是最现实最经济的安排。农村大部分人安土重迁,舍不得自家一亩三分地,更愿意一大家子人在一起,毕竟农村本质上来说是个“熟人社会”。村里人觉得最好几个庄子往一起拢拢,靠近省道,交通便利一些,不耽误农活,也解决了庄子零散带来的问题。

一个是集镇安置。问题是离自家的责任田比较远,尤其是房子的性质说不清,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在做,简单禁止也不是办法,具体操作中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妥善解决。

再一个是迁入城里。目前老家的政策是,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并复垦为符合标准耕地的进城入镇购买住房的农村居民,在原搬迁补偿基础上再增补15000元/宅,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入住。其中,在镇区购房居住的,还可以享受100元/平方米的优惠。

推进村庄拆建工作,要放在城乡发展一盘棋中来规划布局,适宜搞特色田园乡村的就搞特色田园乡村,适宜搞新型城镇化的就搞新型城镇化。不管是选择哪一条,关键是要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不能搞一刀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相关配套设施要跟上,让大家搬得放心、住得安心,没有后顾之忧。

“拆了以后怎么建?”: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科学规划,要符合实际、把握规律,既用足自身气力,又要巧借外力

按照大伯的说法,如果拆了之后不方便,还不如维持原状。乡里干部也比较慎重,反复强调绝不会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搬迁,对于整村搬迁的,必须确保百分百同意才会实施。他们戏言,搬迁是门技术活,不要指望一步到位,要善于化整为零,先易后难,水到渠成,这样不用政府费太多的劲,群众一个看一个就能把事情给办了,否则,政府自己太着急,群众反而瞻前顾后。这不失为基层推进工作的一个好办法。

拆建是做好富民文章的一个题眼,要善于通过小切口来做大文章,围绕本地实际来“讲故事”“造风口”,进而带动村镇的整体发展。前段时间和一位乡镇书记朋友聊天,他带领一班人立足当地实际,提炼当地的石材、旅游等特色元素,想方设法抓点的突破,把原本毫不起眼的地方搞得风生水起。这就启示我们,同样一个地方、同样一件事情,只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善讲故事、善造风口,就能干出不一样的事业。应该说,苏北很多地方并不缺少题材,关键是基层干部“火车头”要敢想、敢干,会想、会干。

在聊天中,谈得最多的还是资金问题。现在地方上也都围绕“钱从哪里来”在想方设法,比如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长期贷款、创新“平台带乡镇”发展、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化解资金问题,破解瓶颈制约。大家也讨论了PPP模式,应该说是个不错的选项,这里的社会资本不是简单的资金,而是附着了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术、专业的运营,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想,无论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还是新型城镇化,都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单独胜任的,其中还涉及大量专业问题和潜在商机,这些都可以大胆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巧借外力来办事。

(作者单位:省委办公厅经济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富民苏北田园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