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板块”:为实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7-10-26赵扬波朱瑾
赵扬波+朱瑾
江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江阴板块,驰骋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传奇。
20年前,江阴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登陆深交所。20年后,这里已有46家企业在沪深和海外上市,成为“中国资本第一县”。20年间,一幕幕精彩的资本经营大戏在这里上演,借助资本市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征程中不断爬坡过坎、转型出关,展现出“江阴制造”的雄厚实力和令人期待的未来。
资本发力:创造独特的风景
纵观人类文明史,历次技术革命及其产业化无一不是借助资本市场这个核心载体进行的。资本在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企业基本依靠有限的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经营发展,“小而散”“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常常形成“小而低”“小而差”等种种弊端。为破解企业发展中缺少资金的问题,江阴找到了一个妙招——上市!
“上市战略”的实施,给江阴的企业带来了五大效应:创富效应,企业的财富呈现倍数增长;治理效应,上市的过程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激励效应,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社会关注;扩张效应,可实施资本运作、产业链整合。
上市这个大平台,一旦登上,方知风光无限。
实体兴起来。46家上市企业里,除了少数几家属于服务业外,其余都在制造业领域,实体经济成为发展的“压舱石”。正如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所说,“江阴这个地方,搞金融不是国际大都市,搞房地产不是中心城市,能够长盛不衰、永续支撑我们发展的动力,就是实体经济,这是江阴的‘根。”现有的1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行业领域“单打冠军”的有111家,还有101家成为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阳光集团、兴澄特钢2家企业去年拿下质量领域“全球卓越绩效奖”。
经济强起来。截至2016年,江阴上市(挂牌)企业累计直接融资702.8亿元,市值超过3000亿元,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输血”“造血”等功能,江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江阴GDP达3083.3亿元,荣膺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十四连冠”,连续第九年成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第一名。
效应带起来。企业上市后,带来了“鲶鱼效应”与样板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相互较劲、加速发力,形成了竞相发展、竞相上市的“葡萄串”效应。江阴市政府金融办主任顾平告诉记者,目前江阴常年维持着100家左右拟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左右“新三板”后备企业,“既有一枝独秀的领军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十三五”期间,江阴将构建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比翼齐飞的良好格局,努力实现“上市企业总数确保50家、争超60家,新三板挂牌‘江阴板块企业80家”的目标,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
企业给力:驰骋市场的海洋
“上市挂牌是最好的转型,兼并重组是最好的招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江阴的经济运行质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大批企业借助资本的强大推力走向世界,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飞跃。
多路上市闯出一片天。“江阴板块”成长浸透着企业家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民企没有指标,就与国企捆绑上市;IPO走不通,就买壳上市;国内没有空间,就抢滩海外;“新三板”还在筹划,就提前热身……通过多种渠道,企业上市呈现出“境内境外市场一起上、场内场外市场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企业一起上”的良好态势。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说,扬子江船业集团之所以在国内外造船行业一枝独秀,与2007年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和2010年在我国台湾二次上市密切相关。因为上市,企业拥有了很高的社会信誉度,从而获得航运巨头的大量订单和国内外金融机构500多亿元无抵押授信。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说,上市不仅让企业转型升级有了充足的“子弹”,更让企业跟上“现代化”步伐,实现由“乡土企业”向“公众公司”的蜕变。海澜集团从18人的小厂发展至今,主要品牌“海澜之家”已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服装品牌。
并購重组形成一条链。江阴积极推动制造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寻求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和合资合作,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出优势产业航母群。如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长电科技,因囿于高端技术和顶级客户,“再上层楼”遭遇严重瓶颈。2014年,其采取三层架构,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以2.6亿美元自有资金撬动7.8亿美元社会资金,收购规模约为自身两倍的全球第四大封测厂商新加坡星科金朋,得到了过去无法企及的客户和技术,一跃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2017年,长电科技又计划投入260亿元建设一系列大项目,打造封测行业的“全球第一”。此外,浚鑫科技通过与中建材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法尔胜携手中国普天进军光通信领域;澄星集团跻身可口可乐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把自己捆绑在跨国公司列车上遨游世界”。
立足本业守住一片地。面对外部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江阴这个资本市场的弄潮高手表现出了超常的定力。阳光集团募集8.3亿元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毛纺设备,使精纺面料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工业占比虽已降至35%,但实体经济并没有减少,比例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壮大。澄星集团从村办小企业起步,始终聚焦化工主业,或参股,或控股,或租赁,或收购,或上市,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绚丽的实业风景,成为江阴产业强市之道的最好写照。
政府有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把城市比作店铺,企业就是“客人”。江阴全方位打造服务型政府,不仅为上市公司保驾护航,更积极营造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锦上添花,当好“店小二”。江阴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企业股份改制上市指导小组”;2003年组建了“上市办”;2008年又把扶持重点转向了科技型成长型的创新企业;2016年以来连续出台了上市挂牌29条、产业强市30条、企业降成本32条等政策,并成立了上市公司协会。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既让企业感受到“端茶倒水”的热情,又让企业得到“真金白银”的支持。仅2016年,江阴就兑现政府奖励近20亿元,为企业减负49.8亿元。江阴市经信委副主任胡光远举例说,远景能源生产的4.2兆瓦海上风机,高投入、高回报,但也是高风险的产品,4400万元的保费一度让企业负责人打起了退堂鼓。了解到企业不熟悉相关政策,市经信委工作人员几次上门宣讲江苏省的重大设备首台套保费补贴制度,帮助企业上保险并争取补贴。半年时间,公司拿到3500万元补贴,化解了后顾之忧。
雪中送炭,当好“急郎中”。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江阴政府努力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十年前,申达集团因快速发展造成资金链断裂,江阴市政府立即协调各方,参与组建60亿元债务重组银团,后又通过破产重组实现企业稳步运转,不仅保留了上市企业,还实现了新的发展。霞客环保被挂ST后,政府积极协调服务,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最终成功保牌。市金融办主任顾平告诉记者,“对于有市场、有技术,仅因现金流紧缺或管理不规范而面临危机的企业,政府都会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市经信委经济运行科副科长庞远超也说,服务企业的理念已融入江阴干部的血液里,成为一种习惯。
责任编辑:尤 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