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知识产权”促高校专利转化

2017-10-26陈伟龄张宁朱蕊

群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专利成果

陈伟龄+张宁+朱蕊

专利好,找不到好“婆家”怎么办?企业想发展,找不到好专利好成果,怎么办?为破解这一难题,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互联网+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探索出一条专利成果与企业对接的路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高校专利成果面临转化难题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难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难题。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申请专利20余万件,授权专利10余万件,但是专利转化率只有2.4%。

究其原因,从高校角度而言,首先,高校专利创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市场,更多是面向科研。其次,高校缺乏推进专利转化的动力,在队伍上缺少专业团队,在目标上缺少盈利导向,在考核上缺少硬性指标。第三,部分高校专利利益分配机制无法实现正向激励,专业转化队伍缺乏激励机制和工作动力,导致了转化工作无人问津。第四,专利转化的单一方式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发明人及高校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专利转让的方式,最常见的是“一锤子买卖”,而高端的许可、入股乃至资本化的方式比较罕见,给专利成果转化造成了阻碍。

面对这种现状,前人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在网上进行专利成果转让的尝试屡见不鲜。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在网上转让成果的路径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让这项工作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南京理工大学高新技术处处长、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绪认为:“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国防军工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军工技术成果。我们希望通过以市场化方式建设高校专利运营机构、打造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专利成果标定体系、设立高校专利超市、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方式,为高校专利找到好‘婆家。”

在王小绪看来,目前,我国高校专利普遍存在“四高三低一缺失”的现象,即,研发经费投入高、专利产出数量高、专利维护费用高、专利失效比率高;专利运营管理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收益低;专业化运营缺失。一边是高校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边是企业难以找到能迅速进行转移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专利并不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往往创新性很强,但并不能迅速进行产业化生产;而企业所需的是成熟的、能够立即产业化的、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目前,这两个“齿轮”并不完全匹配,存在较大错位。

打造专利成果转化平台

找准症结,明晰思路,针对难点,创新突破。南京理工大学在专利转移转化各环节进行了创新,致力于探索打造专利成果转化平台的路径。

从2010年起,南京理工大学就以市场化方式建设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首先是组建了一支职业技术经纪人团队,形成了7个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的运营小组,探索出了基于技术经纪人为中介的专利转移转化模式。

其次是探索建立高校成果的标引加工体系。建立高校专利成果库,并对入库专利进行多关键词的分类标引,标明各种基础信息以及法律状态、技术创新性、“同点”专利创新性对比、价格等。每一个专利贴上100来个标签后,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变成“可视化”可预期可估值的状态,从而解决了专利成果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估值问题。

同时,设立高校专利超市,破解专利运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专业信息导航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设立技术转移基金,打通成果从实验室到商品的转化通道;探索高校专利协议收储、挽救等处置模式,破解高校职务技术专利发明人和所有人分离的运营处置难题。

几年来,南理工共孵化熟化了40余项专利成果。其中投入260万元用于“人造胶原蛋白”专利的孵化熟化,实现了2400万元现金与股权收益;在先进焊接装备领域构建了由160件发明专利组成的专利池,通过江苏12家企业实施,新增20亿元经济效益。

2017年4月26日,国内首家面向高校知识产权的运营交易平台——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在南京上线发布。该平台由南理工发起,汇聚上市公司资本、国内最优质的专利数据资源等。平台由专利仓库、专利标引、质检评价、线上交易四大版块构成。其运营路径主要是由基于技术流向的技术交易、大数据自动匹配运算和基于需求流向的技术交易三大系统架构而成。这个举措的目标不仅是把南京理工大学的专利“嫁出去”,更在于搭建更大的平台,做全国高校专利运营的“红娘”。“我们有信心将它打造成为中国高校知识运营的‘阿里巴巴。”王小绪说,“这套在南理工行之有效的模式,经过平台放大可以复制到全国高校去,马云通过平台卖商品,我们通过平台卖专利,为全国高校服务。”

在这个平台上,购买者可以浏览标签内容,快速找到和选择目标专利。根据标定体系,按照价格将专利分为1至5星级。不同星级的专利采用不同的运营方式,星级较低的可进行线上交易,企业可在网上进行浏览、检索、咨询、下订单、签协议、付款等手续;对于高星级的专利,可制定个性化的运营方案,结合专利运营基金进行培育。

搭建全国创新资源“全链条”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权威、高效、开放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一个科技成果供给、市场需求、中介服务的全链条体系,把银行、基金、专利代理所、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优质服务资源全部串联起来,真正实现全国创新资源的互动流通,让所有高校和企业共享。”王小绪如此介绍。

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侧,即高校,要将其大量的科研成果输送到企业;一个是需求侧,即企业,要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利成果。如何用大数据的手段让供给侧和需求侧自动智能地匹配和运营,把供给侧和需求側的融合做好?

针对这一问题,南理工构建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中国高校专利大数据信息服务云,它可以把每个学校的专利仓库都建好,并且可以进行检索、专家跟踪、分类导航、开展预警等等,让学校对自己的专利“财产”一清二楚。一个是基于供给侧的电商体系,即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通过给专利贴标签,让大家像“淘宝”一样轻松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专利产品。

目前已经与南理工建立联盟关系、希望深入推进合作的高校有30多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等也在与其探讨合作事宜。随着推出一些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服务功能,南理工的平台对高校和教师的吸引力肯定会原来越大。如高校专利仓库,是对高校进行知识产权梳理、管理、统计、跟踪、对比、分析、挖掘、导航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

对于成果转化,王小绪认为,在前期最好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因为专利商品不像普通商品可以立即使用,它还要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后续投入,经历一个培育运营的长期过程。如果一开始把价格提得很高,反而会给企业的科技创新造成负担,也就阻碍了成果的转移转化。对于高校、政府甚至公众来说,不能仅仅看专利的转化率多少、转化收益多少,而应该把成果的转移转化放到一个大的循环中去看,即让企业这个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比较小的负担下,从高校拿到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获利了,缴税多了,国家利益就体现了,学校利益也就体现了。

同时,专利技术的通道一旦打通,就可以连接起前端的创新和后端的产业化。这个过程,是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多种优质服务资源的融合,是一个全链条的有序衔接。

责任编辑:张 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专利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
专利
昆明理工大学
工大成果
发明与专利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