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网格化 大联动+微治理
2017-10-26唐晓东
唐晓东
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顺应基层治理形势变化,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建设,精准应对社会矛盾,快速回应民生诉求。围绕“互联网+网格化、大联动+微治理”,以区联动中心—镇、街道联动分中心—村、社区(二三级网格)为基本构架,赋予区联动中心对镇(街道)和区级职能部门的工作指挥权、考核权和监督权,强化镇(街道)、村(社区)管理职责和调度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责任清单为依据,依托互联网技术,一个“平台”对内联动、一条“热线”向外服务、一张“网格”全民参与,促进社会综合治理常态长效化。
织密一张无缝网格。区级层面整合区便民服务中心、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平台(数字城管),组建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镇(街道)层面以镇(街道)为单位划分一级网格,设立联动分中心,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二级网格,每个村(社区)内部再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数细分三级网格。目前一期试点的长桥街道、木渎镇和横泾街道三地联动分中心已进入实体化运营,共划为67个二级网格、269个三级网格。年内,全区以区联动中心为核,14个联动分中心为纬,村(社区)二、三级网格为经,无缝覆盖、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将全面形成。
厘清两份责任清单。一是事件责任清单。按照“职责法定、权责一致、边界清晰、运行高效”要求,对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事件,以“指向唯一”为目标,按轻重缓急程度和安全系数,分A、B、C三类,逐一确定事项处理、事项管理和事项执法的责任主体。目前已初步厘清的事件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4大类、45小类、158细类,共计414个问题。二是部件责任清单。根据国家住建部标准,对窨井盖、路灯、治安岗亭、交通信号等设施分类摸底、编码、普查。目前一期试点的三地建成区52.3平方公里内的23.1万个部件已全部确权,共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等6大类、138小类。点开电子地图,每个部件的编号、位置、所属网格、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清晰可见。
打造一个联动平台。联动平台设置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便民服务和政策咨询六大模块,整合区便民服务中心、数字城管平台信息数据,无缝对接110接处警中心和寒山闻钟、企信通、巡查员电动车GPS等平台数据,可实现全区“人、地、事、物、组织”等“云”基础数据信息实时调取。梳理区内公共服务短号、便民服务热线,探索12345民生热线“一个热线电话”对外服务。针对坐席员、各级领导、巡查员、网格长和社会公众,分别开发1个电脑操作界面、3个手机APP(领导通、巡查通、网格通)、1个微信公众号,形成“1+3+1”应用载体。通过智能联动平台,以事件、部件清单为依据,区联动中心、镇(街道)联动分中心对民众诉求信息按采集上报、核实立案、指挥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的“六步闭环”处置流程,集中受理、智能分派、全程监控。
建强配好三支队伍。一是联动中心的坐席员和巡查员队伍。坐席员负责对受理事项进行立案、派遣、跟踪、回访和结案。巡查员负责现场发现问题、上报线索、核查结果。目前区联动中心已首批录用坐席员30名、巡查员25名。每名巡查员均配备移动终端、电动车,按照“定岗位、定区域、定职责”要求,全部配备到一期试点地区,进入到实战运行。二是镇(街道)层面的综合执法队伍。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推动区级执法部门下放权限、下沉力量,在镇(街道)一级组建含公安、城管、交警、环保、安监、工商等部门在内的综合执法队伍,提升快速反应、联动处置能力。三是村(社区)层面的网格员队伍。二级网格长由村(社区)书记兼任,三级网格长由村(社区)班子成员分别担任。每个三级网格除网格长外,还配备指导员、协管员、参与员,其中指导员由镇(街道)条线部门人员兼任,协管员由安监、环保、人社、公安等专职协管员兼任,参与员由党员骨干、村(居)民代表、社会志愿者等兼任。目前三个试点地区共配备三级网格长269名、指导员397名、协管员405名、参与员1280名。
经过近两年建设,6月22日,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和长桥街道、木渎镇、横泾街道三个试点分中心正式启动“1+3”实体化试运行,截至目前,区级巡查员共发现有效案件1265起,上报案件准确率95.38%,覆盖率88.4%,综合结案率达到95.85%,基本实现了求助信息集中受理、事项分派智能运行、事项承接权责明确、事项处置及时高效。当前吴中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探索还在继续完善之中,实践告诉我们,创新社会综合治理,必须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在精细化治理上下功夫。
围绕“要做什么”,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从“重管理我说你听”向“重服务以人为本”转轨。传统社会治理以自上而下为主,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用什么样的方式提供,老百姓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面对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带来的现代治理难题,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吴中区紧扣民本导向和法治思维,坚持政府“自上而下”和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聚焦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问题和利益诉求,通过责任清单,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与百姓需求无缝衔接,加强了社会综合治理的针对性。
围绕“由谁来做”,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条块化各自为政”向“开放式多元整合”转轨。破除条块分割,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才能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怪圈。吴中区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区联动中心、镇(街道)联动分中心,建立上下对接、部门互通、信息共享的智能联动平台,整合各条线网格打造一张“网”,打破条线碎片化、条块分割化管理格局,提升社会参与度,集聚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最大合力。
围绕“怎么去做”,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粗放式简单机械”向“精细化快速反应”转轨。创新社会综合治理,必须在“精细化快速反应”上下功夫。吴中区依托GIS电子地图,对村(社区)二三级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信息等实行“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强化事件的办理期限,对群众咨询、投诉、举报的每一个事件从接单到结案都设置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开发领导通、巡查通、网格通三款手机APP,方便各级领导、巡查员、网格长及时了解问题处置进度,并按权属进行督办交办。建立月度通报、双月述职、年底考核机制,确保社情民意实时掌握、苗头问题精准处置、群众诉求快速回应。
围绕“在哪儿做”,在治理机制上实现从“被动等问题上门”向“到一线解决问题”转轨。到一線解决问题,从源头化解矛盾,是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的关键。吴中区坚持巡查员全部下沉至三级网格,把发现问题、核实问题作为第一职责,将形象和作用树立在社会治理第一线。发挥好区联动中心、镇(街道)联动分中心的指挥调度作用,推动执法力量在一线整合、联动机制在一线打通、社会问题在一线解决。落实网格长负责制,发挥网格指导员、协管员、参与员作用,探索建立网格党支部,提升网格“微治理”能力。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吴中区委书记、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