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方位下的中国
2017-10-26黄相怀
黄相怀
编者按: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庄严宣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本期“特别关注”专题策划一组稿件,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提供参考。
思考当代中国,历史方位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着什么样的时代作为。从历史方位的角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可以认为,这是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中国迈向新的更高台阶的一次政治动员和号召。
新历史方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上,当今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开创性地启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基础。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向着更高层次提升。也就是说,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从所处的世界大背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步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抓住和用好世界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机遇,重点是克服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更加密切、更加开放地联结起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任务则是中国如何在纵横捭阖中为自己创造和延长战略机遇期,重点是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从全球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更多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内容。
从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看,起始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起来讲,就是解决“发展问题”;今天的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既有过去改革积累下来的问题的羁绊和牵扯,又有面向未来的探索和创新。
从审视观察的视角看,以前,当“落后”成为中国人最大感受时,改革开放必然要以解决“发展落差”为主要任务,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今天,当“特色”“优势”成为中国人对中国最大期待时,中国既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落差”问题,同时必须把解决“制度优势”问题作为重心所在。其大背景在于,发达国家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参照体系,中国开始以整个世界的发展态势作为整体参照系并积极参与其中,而中国自身也已经成为这个整体参照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被参照的对象。过去我们的视角比较注重从中国看世界,今天我们的视角应当更加注重从世界看中国。
新历史方位下的中国共产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的历史方位下,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事业发展需要党更加坚强有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开展伟大斗争,发展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保障。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的复杂阶段,各种发展任务多样交织,各种斗争形式混合复杂,各种愿望诉求交错纵横,这就更加需要党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需要党中央担负起对于全党的领导核心职责。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全党坚强有力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一个日渐坚强有力的党越来越明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全党有信心,人民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可以说,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中国区别于其他许多国家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的独特优势。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须臾不可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党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日益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才真正是党的建设的难点所在。比如,在工作作风上,表面上的行为规范了、收敛了,但深层次的内在态度问题不能说已经很好解决了。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一些人收敛了、收手了,但同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下降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一些统一性的口径和态度能够得到保持,但不能说在思想深处和工作能力上已经得到了很好提升。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大家都认识到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一旦严到自己身边人的头上,总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甚至这个适应过程在有些人那里才刚刚开始。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真正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逼出来了,下一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需要进一步使这些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把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伟大的共产党人,既强调真抓实干,又强调尊重规律,并且认为只有遵照工作规律之上的实干才有意义,能够取得长期持续的效果。巩固和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需要在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创造性。如何在一个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一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在“严格管人”的基础上“大胆用人”,如何在治世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在心灵层面也同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在搞好“支部建在村上”工作的同时也同步搞好“支部建在楼上”工作、“支部建在网上”工作,等等,这些都不仅需要更大的勇氣,也需要更大的智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endprint
新历史方位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推进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展开,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历史性变化,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更加注重运用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成就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从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不是对其他国家的简单模仿,更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是一件极其需要智慧、极其考验智慧的事情。其目标,就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路径,既在于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在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正是有了对于目标和路径的清晰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更加注重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1993年9月,邓小平在同自己的弟弟邓垦谈话时就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启动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起来,就是解决“发展问题”,重在通过解放思想破除头脑僵化,除旧布新、破旧立新、以新易旧。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既有过去改革积累下来的问题的羁绊和牵扯,又有面向未来的探索和创新;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看,30多年前的方式,重在渐进和渗透,重在敢冒敢闯的劲头和灵感,强调发展速度,今天的改革开放,既需要渐进和渗透,同时又要高质推进和疾风暴雨,重在智慧和勇气,强调发展高度。这就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着重解决“发展的问题”的1.0版本升级到了着重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2.0版本。
着重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体现在什么地方?当时所启动的改革,先从容易改的地方改起,可谓“标本兼治、重在治标”,主要是“治标性”改革。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进入了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了凸显期,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已经成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本性”改革;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主要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则主要解决如何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好促进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问题;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向激发个人的积极性要动力,而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中获得动力;30多年前的改革虽有设计,但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但主要是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的要求更加突出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更加注重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邓小平1992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0多年前,当“落后”成为中国人对中国最大感受时,改革开放必然要以解决“发展落差”为主要任务,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30多年后的今天,当“特色”“优势”成为中国人对中国最大期待时,今天的改革开放,既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落差”问题,同时必须把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问题即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为重心所在。
与解决“发展落差”问题相比,解决“制度成熟定型”问题具有更高要求。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向目标比较明确,核心的调控方向是“踩油门”,即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已经上升到了在“未经勘察的水域”负重前行的层次,这就需要一方面“踩油门”,另一方面“点刹车”,同时还要牢牢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盘”,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协同均衡有序发展。而改革开放的宏观目标,也从过去的缝缝补补、拆拆洗洗,到了必须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合身的、质地优良的套装上来,就是说要打造和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制度体系和道路模式,这套体制机制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久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