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擘画“1+3”功能区战略新蓝图

2017-10-26

群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功能区

2017年5月召开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提出了“1+3”重点功能区的战略构想。“1+3”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各大功能区板块的侧重点和功能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全省更高层次上的区域协调发展?伴随着“1+3”战略开局落子,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浮出水面,江苏经济地理格局也正迎来新一轮的重塑。

“1+3”功能区战略:大手笔重塑江苏经济地理新版图

长期以来,江苏把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可以说,这样的划分在过去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随着发展阶段和条件的变化,面对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梯度差异仍然较大的局面,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的转变,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路,以新布局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

江苏大手笔勾画“1+3”重点功能区发展新蓝图,加快布局扬子江城市群以及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建设。从今年5月10日李强书记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正式提出“1+3”功能区的战略构想以来,“1+3”战略布局加速推进。6月20日扬子江城市群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省长吴政隆就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作了全面部署;7月3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对推动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进行专题部署;9月15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9月25日李强书记在南通调研时强调“彰显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特色优势,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李强书记所言,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江苏谋划以“1+3”重点功能区布局跳出地理上的划分,摆脱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梯度“排队走”的老路,打破三大传统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以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作为划分区域发展的主要依据,将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江苏发展优势的重塑,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变。

推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尽快落地、落到实处,不同的区域需要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同时也要让“+”的效应得到更大发挥,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扬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沿海经济区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主攻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是江苏的潜在增长极;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切实发挥对淮海经济区的引领辐射作用,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则重在展现我省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

扬子江城市群:全省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城市群既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承载体,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

谋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是着眼江苏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是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新发展理念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也是实施省域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域格局新谋划,这使江苏发展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扬子江城市群应具有什么样的战略定位、担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应放在更广的视角下来考量。正如李强书记所说,在省内,扬子江城市群应是全省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将苏南与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通过转型升级,加快集聚高端要素,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支撑全省、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在国内,应是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市建设等各方面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强化与外部区域的整体交流,共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集约发展上下更大功夫,建成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的绿色城市群;在国际上,应是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开放重要门户和标志性区域,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事关全局,要坚持“快思维”与“慢思维”并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扎实有序地推进。当下,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群时代、圈时期。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目的就是要打破区域壁垒、地域障碍、统筹不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将沿江八个城市打造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关键是要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沿海经济带:积极谋划和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

李强书记在南通调研时指出,要积极谋划和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挖掘内涵,创新思路,找准切入点,彰显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特色优势,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研究谋划,深度挖掘现代海洋经济的内涵,处理好岸上和海里的关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海和长江、内陆的关系。

从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海开发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個千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11.5%,占全省比重从14.5%提高到17.9%。同时,沿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1%和8.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76∶45.7∶45.54。

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沿海地区仍是江苏功能发展相对薄弱之处,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海洋经济版图深刻重构,多重国家战略在江苏沿海产生叠加效应,为江苏培育海洋经济新引擎注入强大动力;但同时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质态相对落后,海洋港口布局相对分散,创新短板亟待弥补,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endprint

《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江苏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在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上,要做强“三核”,即连云港、盐城、南通。当下,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带,正承载着打造全省经济新增长极的时代使命。立足各地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新的“1+3”功能区的战略构想,为三地勾画了发展的新蓝图。

对于南通,李强书记指出,要按照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定位,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对接,特别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不断增强新的发展动能。依据《规划》定位,连云港要加快推进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建设,高标准建成中哈物流中转基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涉海产业合作,推动涉海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盐城则应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构建海洋绿色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海洋经济,力争在滩涂综合开发创新、转型升级区域合作、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界定,江淮生态经济区,具体包括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等县(市)。这里是我省地理位置上较为中心的区域,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共同腹地和后花园。这一区域生态资源最集中,土地开发强度最低,在我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展现我省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上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够充分、增长不可持续、群众不够富裕的问题,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成为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城镇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重现这一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版图中的历史辉煌,必须在生态上做足文章。

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优化发展路径和模式。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点是从单纯的生态保护拓展到生态经济发展,从具体的治理保护行动拓展到制度、政策、机制创新,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治理保护、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绿色城镇体系,探索保护与发展协同并进的路径,从而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积聚优质资源、高端要素,突出发展绿色产业。在吸引优质资源、高端要素上下功夫,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充分发挥好开发区、集中区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用好各类新的平台。在集聚和提升上下功夫,聚焦重点产业,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新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度挖掘旅游业,注重发展养老产业,建立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

以水为魂,做足做透“水”文章。通过水治理、水保护与水疏通著力打造好清水廊道,以湖为圆心建设绿色生态环,把这一区域湖群水网的水韵充分展现出来,建设一批以水文化和水环境为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滨水型特色小城镇、水美乡村,打造生态空间开敞、城乡风貌各异的城乡体系,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

以人为本,构建精致宜人绿色城乡。人是发展的核心,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是要把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把生态资源更好地转化成生态资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淮海经济区:舞起“一带一路”的东端龙头

淮海经济区跨苏鲁豫皖四省,既是“一带一路”的交汇之地,又是我国南北两大发达地区(即长三角与京津冀)、东西两大生产力主轴(即沿海与沿东陇海线)的结合部,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一区域却处在“经济低谷”和“政策低谷”的“双重低谷”窘境中。高起点规划建设淮海城市群,对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我国东部黄金海岸形成和促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世纪初,江苏省就开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苏锡常、南京和徐州三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2010年,第一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共同签署《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以徐州都市圈为主体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2014年,第五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提出以徐州为中心构建淮海城市群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议。至此,以徐州都市圈为主体的淮海城市群总体上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省委省政府交给徐州发挥“三个作用”的使命重托,其中之一就是“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2017年7月3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会议强调,徐州市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缘特殊、地位重要、使命重大,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快速发展的活力城市。当前徐州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实现“淮海崛起梦”,要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追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徐州要成为苏北振兴的强引擎、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徐州要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徐州要抓牢机遇、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极具实力、令人信服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王 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海经济区功能区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