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0-26李开芝张建设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新常态应用型

李开芝+张建设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年高速增长不同的新阶段,新的环境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以及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基于这几点,就新常态下如何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展开了探讨,对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改革意见。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应用型;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115-02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機遇期,而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习近平主席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而“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在优化企业资格管理的同时,对个人从业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建筑业亟需升级转型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应把握政策方向,突破传统的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工程管理学的前身,其后国家教育部几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从属于管理学门类,这标志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产生。经过近20年的调整发展,目前国内已有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等多种类型的约600多所院校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工程企业、项目管理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从教育改革的历程上来看,我国进行的每一次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为了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院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并不清楚应该侧重于工程技术的教育,还是管理知识的传授,往往是该专业从属于哪个二级学院,其课程设置就会侧重于哪个方向。例如: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归属于建管学院,其技术类的课程比例明显高于管理类;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院,其管理类课程比例则高于技术类课程;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经管学院,其经济类课程比例就高于重庆大学和天津大学。虽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因为工程管理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也从一方面能够反映出目前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的现象。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层次来设置的,本科生在校期间,绝大多数时间接受的都是理论教育,但是有些理论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工程管理很多课程是要紧跟国家和地方政策来进行调整的,例如法规类课程要随时注意法规条文的更新,预算类课程要注意规范和定额的修改,等等。有些教师不注意变更自己的教学内容,一套课件用好多年,所讲授的内容陈旧过时,无法应用;有些课程实用性不强,却由于培养方案等原因迟迟不能更新或者剔除;有些院校课程设置弹性太小,学生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太少,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去吸取想要的知识,这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理论知识多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往往是前学后忘,甚至有些学生一入课堂就犯困,埋头大睡的不在少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却浪费掉了很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4.学生实践能力差。用人单位反馈,很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差。究其原因发现,我们在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安排上,多是以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出现,总体时间太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更是浮于表面;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即使有些企业愿意配合高校教学,往往也会因为工程的施工周期长、进度慢,而学生能够参与的时间有限,故无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以社会需求定培养目标。2015年5月,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该规范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掌握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工程管理是服务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管理学科必须与土木工程学科密切结合,既有利于土木工程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2.合理制定课程体系。目前对工程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目标要求包括能够编制基本施工方案、进行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的确定、会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处理工程进展中出现的一般纠纷以及能够协调项目参与方的关系等,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要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增加实践课在教学中的比重,改变以往教学安排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只有多实践,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另外,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个性教学,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学到新的、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endprint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①要从实践出发,基于问题教学;②要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现实存在的例子归纳总结抽象概念、原理。(2)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①鼓励学生自学,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实行启发式引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在事先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准备资料,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③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模拟案例以及项目进展的各个环节,让枯燥的知识以另一种角度呈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④采用赛课、慕课等网络教学工具,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教学视频、做练习,其观看记录和练习的成绩可以作为考核依据。

4.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学习,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重要知识。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良好、稳定的实践基地。对新生,着力培养其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兴趣。以前我们总是在大一阶段安排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知识,如果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导致基础不牢,影响后续课程的學习。因此,笔者建议从新生入校阶段开始,安排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投入到施工一线,对工程和管理有初步的概念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理论课程结束后,合适的课程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所在项目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时期,新常态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的突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单位,时间紧,任务重,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建筑业面临的环境和高校自身的情况,优化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这一工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新常态下社会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努力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莲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281-282.

[2]祝连波,任宏.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04):5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新常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