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人机之争”探析
2017-10-26石海波
石海波
摘 要:互联网成为改变生活方式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教育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在高校课堂上使用泛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育质量下降,“零手机”并不能拯救课堂教学,而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和责任意识,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自身角色,利用新工具解决问题,而不是禁止。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课堂;手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46-02
“互联网+”时代是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展开,新的信息技术和我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升级发展。因此,互联网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必然的,随着平板电脑网络教室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教育也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機上网更是青年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微课、慕课等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习,这使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信息工具在课堂上的使用率大大提升,改变了传统的传授方式,补充了课堂教学知识,也成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合理的理由。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学生带来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青少年网瘾综合征等问题,大学生每年都有很多因为网瘾不能自拔耽误学习退学的。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在“人机大战”中取胜,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做点什么,确实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人机之争”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最热的词,代表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新形态,同时也促使教育的变革,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推动我国教育革命的动力,互联网与教育思维的结合和互联网与大学课堂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网络化研究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考察互联网教学在教育中的前景应用;中观层次,主要关注的是互联网应用到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规范;微观层次,关心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化教学和课堂中的过程。文章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构建高等教育环境中寻求有效途径,以适应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大学课堂上教师怎么利用智能手机挣得学生的注意力。
高等教育网络化研究中观层次主要研究的是新的教学层面,关注把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实践问题①,这个层面的研究既是教育网络化的宏观导向,也是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
很多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学习方法,在网络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好地互动,但是必须要有清晰的界定,什么可以学什么不需要,否则课堂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所以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课堂。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化教学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显现出很多优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优势也会消失。从国外的很多学者研究中发现,网络化教学在课堂上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和交流互动中也很重要,网络化教学应该关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且要有计划地设计课堂控制,网络化教学才会发挥它的作用[1]。
国内很多高校都冠以网上教学或网络教学的名称,但是在实际上网络化教学很多都是幌子,只是把网络化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中张伟远博士对大学进行网络学习发展现状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网络学习实际上是通过网络技术增进面授形式的教学方法②,只是作为其他教学形式的一个部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每人都有一部手机,手机进课堂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是大势所趋,但是手机依赖现象已经直接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活动,很多学生成为“手机控”、“低头族”,课堂成为学生玩手机的场所,微课等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玩手机合理的理由,很多学者纷纷指责手机等信息工具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光明日报》曾经做过调查,“零手机”是否能拯救大学课堂,调查结果是否定的,不能拯救大学课堂。那么,大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怎么有效利用这个信息工具提升教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怎么转变角色怎么教,学生怎么控制自己行为和充分的利用手机等信息工具学习,同时强调客观的看待大学课堂的使用手机问题,进而研究怎么利用手机发挥网络教学的效用。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现在大学课堂“手机控”和“低头族”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面对智能手机的庞大的功能表现出了超高的兴趣,以及互联网给人的强大的信息量使大学生欲罢不能;二是大学生授课和以往的高中授课方式不一样,相对高中的课堂和高考压力,大学课堂比较轻松和活跃,对手机使用控制上没那么严格,加上大学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手机等信息工具全面入侵大学课堂;三是大学教育的特点是倡导自主创新和独立学习习惯,和以往的完全依赖教师和家长制订计划的学习习惯不同,学生对这种角色的转变有些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无所适从,处于迷茫的状态,此时手机就成为大学生的新目标;四是有些大学生不爱交流,个性比较孤僻,此时手机就成为他们最亲的伙伴[2]。手机的使用的确给大学生带来新信息,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针对以上情况,有的学校采取完全禁止课堂使用手机的规定,有的学校利用技术屏蔽手机信号,有的教师把玩手机次数和学分挂钩等,但是效果甚微,从长远来看很难杜绝课堂上手机的使用,一味地采取禁止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强制学生禁止使用手机还会给他们造成负面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使课堂教学更加糟糕。那么如何使学生正确对待“新课堂”中手机的使用呢?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大学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课的大学生主要集中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在虚幻的世界里消磨时间,这些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是消极的生活态度,把学习和爱好画等号,没把学习看成重要的任务,对待其他事情也没有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为此提高大学生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是杜绝“低头族”的首要任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这样的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说教,还要实践于教学课堂中,例如多开展一些“乡村行”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现有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是有所选择的,其选择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课程本身是选修课,就是修学分的,没有必修课显得重要;二是很多课程的设置平淡无奇地乏味,用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为了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学校应该设置一些“时髦”的课程,符合时代潮流。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期末的考核制度应该创新,不应该只是出勤和卷面成绩的总和,要把平时课堂创意回答也纳入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被动考核方式变成主动的考核方式,同时课堂的回答问题也可以采用弹幕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投影模板上,而不再沉迷于手机[3]。
三、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现在高校面临的大都是90和00后的学生,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也要有时代特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重新定位自己,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面对便捷的网络资源和互联网教育时代,外界的急速变化使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等[4]。
首先是教师+包容,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搜集資料和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回答问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不要恐惧和拒绝,大胆地让学生去接触网络,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手机。其次教师+创新,教师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师思维和知识的创新,还要有打破传统课堂教授方式的创新,怎么利用网络化教学,怎么设计课堂等,以及教课方式的创新,例如弹幕教学等。再次是教师+个性,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在校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们说“喜欢某某教师,某某教师好有个性”这也是一种广告,这是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上的认同。最后是教师+数据思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认识学生,“翻转课堂”是最典型的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把传统的教学课堂翻转过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答疑解惑,可以利用手机和平板等工具向教师发送信息,随时解决疑惑。
“互联网+教育平台”来了,智能化教学也将随之而来,这扇门已经打开,只能走进去。任何网络教育都有局限性,网络教学和手机的使用会给教学课堂带来困扰,但是禁止使用手机是不能拯救课堂的,靠强制打压不是长久之道,关键还是要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当下的网络化教学,进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释:
①陈文汉,张建奇.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研究综述[J].比较
教育研究,2003,(9).
②张伟远,吴廷坚.网上学习理念两次变革的国际研究“网
上学习理念变革的国际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
参考文献:
[1]张伟远.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应用[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13,(1).
[2]毛玉美.思政课:让“低头族”抬起头来[N].光明日报,
2014-03-24.
[3]乔印虎等.尊重大学课堂的多姿多彩让手机成为大学课
堂“动”起来的新源泉[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4]杨频萍,王拓.“零手机”能否拯救大学课堂[N].新华日
报,2015-05-04.
[责任编辑 林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