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沿革缕析

2017-10-25高美萍杜素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高美萍+杜素华

摘 要:“人文”一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一方面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而设置的学科和课程。“素养”一词,古已有之,也称为“素质”,既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生理基础,也外在地表现为性格、能力、意志等品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

一、中国古代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传承的国家,但从上文“人文”一词的词源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私学和书院制为代表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专门培养人文素质。如孟子认为“夏曰校,殷曰序,周日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教学内容,据《礼记-周官》记载:“司徒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义圣忠和;二日‘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其中以“六艺”最为重要,而且所有这些科目皆注重道德训练。可见,上古的大学教育皆为人文性的。这时的人文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从目的、制度到内容,都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学在官府”的性質。“六艺”是当时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

春秋战国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私学大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高潮。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个典型时期,《礼记·大学》中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2]。”并提出了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学、治国、平天下,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木[3]”。这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文素质的宗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私学。

宋明书院制是古代人文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代表。书院是由佛教的禅林制度变迁而来,大多设在文物荟萃,风景优美之区,如庐山白鹿洞院、岳麓书院。其活动内容除讲学论道以外,还储藏大量先哲墨迹图书,颇有环境陶冶与人格感化的气氛。那时的书院制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存天理,去人欲”,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育的根本内容在于内心修养。

时至今日,我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化传统被越来越被多的学者认同,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封建人文传统,这一传统根深蒂固,并且,这种封建人文精神充斥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之中。例如,“人文化成”创造精神与文化美德,“刚柔相济”的理论思维力量,“厚德载物”的伦理道德规范,无不在突出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其最根本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既能认识到古代人文教育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在培养“君子”,为创造和延续中华文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应看到它是我国近现代乃至当代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宝贵思想源泉。

二、中国近现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1.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科学被逐渐引入中国,西学的传入,促成旧学(中学,也可以说是人文教育)的解体并导致其发展方向产生变革。

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古代人文素质教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封建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内修政治、外御强敌的进步主张,并抨击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清朝政府也由于由于富国强兵的急切动机引进西方教育,这时的大学教育中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但仍保留了部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新的教育制度由此产生了,出现了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等新型学校。晚清的封建教育性质虽然没有改变,但还是加入了一些实用之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新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对封建教育的思想支柱和主要内容进行抨击,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经济下的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大工业生产需求的现代教育。虽然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以“科学民主”为中心口号的新教育非常重视大力发展军事、制造、土建等实用教育,但同时,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其实质的呼声一直构成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潮。民国元年(1911年),就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教育新方针政策的主张,他批评了晚清制定的“忠君”、“尊孔”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提出国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种教育全面发展方针。他认为,在人的培养上,“五育”都很重要,是“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蔡元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是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他说:“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应该肯定,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华民族新一代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三、中国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间,是我国大学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大学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我国的大学教育按照专业设置课程,形成了极具专业教育色彩的课程体系,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逐渐地被“边缘化”了,政治课程取代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

“文化大革命”后,高等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开始走向正轨,但是,此时的高等教育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建国以来人文素质教育的“边缘化”问题。虽然各高校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依然是教育的重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文精神的衰微及其后果,逐步使仁人志士警醒。他们开始探究人文失落的缘由、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政府也开始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支持创办各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方法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

参考文献

[1]《礼记》.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99页.

[2]《礼记》.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96页.

[3]《礼记》.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7,第80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