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小学数学课
2017-10-25吴献华
吴献华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们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常常会采用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教学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求知欲。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也会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培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许多教师运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具体目标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1]。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通过一个诙谐的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老师指名叫一学生接着讲下去,学生讲了一段说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重复的。这时师适时引出:在数学王国里,有一种小数也像这个故事一样总是重复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循环小数”。以此导入新课,形成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状态。
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有意识的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师生互动,检验后,学生们都很惊讶:“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师说:“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老师一样做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接着,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生命在于实践生活,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景: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觀察分析的过程,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这样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由四名学生分别戴着数字0、1、2、3和小数点的头饰表演“淘气的小数点”。随着“小数点”站位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小数,让学生观察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创设适度的问题阶梯,促使学生的有效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上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创设了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1)两条直线相交,一条直线旋转,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生从中引出直角,又由两直线能相交成直角,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度数。(2)三角形的内角和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有关系吗?小组合作,通过折对角线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引发猜想: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4)动手操作,自主验证。通过汇报可以看出,学生们积极合作、相互启发,利用量、画、折、拼、分等多种方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样,问题情境就不会被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推进有效教学的必要“奠基石”与“加油站”。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探索,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