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7-10-25胡江红
胡江红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教师过于纠结微观内容,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即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多管齐下,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116-03
阅读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说明了阅读对写作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阅读还是语文考试中分值最高的题型之一,占据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语文考试的成败。阅读教学已然是“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历次的语文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丢分最多的往往就是阅读题,对此,教师和学生都倍受打击,感觉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之道,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随处可见,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依然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是非常不科学的,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疲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而高中生的思维渐趋成熟,一些学生个性较为倔强,有自己独立的兴趣取向,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人一般很难左右他们。一旦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就会消极对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或者不按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或者根本就不完成,导致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另外,学生因为必须紧跟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走,因而很难有时间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和细致揣摩,更不用说细致地体会文章语言的美感和妙趣了。
(二)教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不少教师恨不得把自己的所学全都塞进学生的脑袋,因此无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讲解,生怕学生有哪一点不理解。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因教师讲解的内容太多、太细,会导致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那么多的内容,不容易抓住重点,且容易感到疲倦;二是阅读教学讲解过于琐碎,必然耗时过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阅读教学很容易挤占其他教学内容的课时,从而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三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讲解有关内容,教师必然会加快教学节奏,使得原本愉悦心智的阅读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精神负担,文章的魅力消失殆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并且收获甚微,思想也日趋僵化。
(三)教师过于纠结微观内容,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执着地讲解答题技巧,过多地纠缠于细节内容,却缺乏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引导。例如,在讲解阅读题时,教师一般不会带领学生整体阅读文章,而是直奔问题,反复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带着大家回到材料中寻找答案,且一般都是准确定位到答案所在的那一段文字。而在上课时,很多教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导入作家作品之后,让不同的学生分段读一下课文、概括一下段落大意,之后就是不停地提问、分析,师生纠缠于描写方法和语言的鉴赏中无法自拔。笔者认为,师生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文章反复进行整体阅读和感知之上,反而陷入对微观内容的纠结之中,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这样做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它生生割裂了各个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作者浸润在文字中一气呵成的思想感情撕扯得支离破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当然也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容易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坚持整齐划一的教学,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自主权,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迪思维、培养情感、加深体验,以达到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认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因而教师不应采取整齐划一的阅读训练,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不过教师要把阅读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中去,也就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阅读训练。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一个?把他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并讲讲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一篇小说最好看?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这样,由于内容是学生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将是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时也会认真思考,获得的感悟会更多。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每名学生都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作为语文教師,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如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不理解的字或词语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运用工具书进行自主查询和理解,或者跟同学交流,也可以鼓励他们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在背诵积累时,学生可以采用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方法,也可以先粗读全文获得总体理解,然后回头细细品味某一句或某一段的阅读方法;在做阅读题目时可以先读题目,带着题目的要求去阅读原文,也可以先阅读文章再去做题。总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文本。endprint
3.自主选择学习形式。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比如,当学生喜欢小组讨论的形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喜欢全班集体讨论(辩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并对表现积极者和回答正确者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喜欢私下跟教师单独进行探讨时,应允许他课下跟教师请教。总之,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自由的选择,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吸引学生积极投入阅读实践。
4.自主交流阅读感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理解能力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阅读对象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去理解、去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有时候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幼稚的,但教师不能嘲笑他们的观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他们的想法,而应肯定地告诉他们,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讲出独特的观点,非常了不起。
(二)多管齐下,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上面讲到的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感染人,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既然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让人感到枯燥,那么,我们为何不在课外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呢?比如,在公园举办“读书会”“朗诵会”,在班上或者整个年级举办“辩论赛”“讨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现场的气氛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而言是轻松愉快的,学生高涨的热情还可以互相感染,能够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笔者就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挑选出既贴近生活实际,又文质兼美的文章,然后让他们分别朗诵、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构思、选材、立意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帮助他们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和沉闷。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为此,语文教师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研究者;二是把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作业”的形式转变成“教师提前下达学习任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形式。总之,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少教师在阅读训练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答案的规范性,却忽视了对阅读方法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记住了某些阅读题的答案,而阅读技能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知道,考试中出现的阅读材料多种多样,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仅仅满足于为特定阅读材料提供正确的答案,不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上,学生怎么能从容应对层出不穷的阅读材料呢?有道是“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重要,因为“鱼”只能充一时之饥,它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掌握了“渔”的技能则可以随时捕到鱼,终身受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去阅读。
1.用心体会角色。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扮成不同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角色的行为特征。例如,在学习《狼》这篇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屠夫,从屠夫的巧妙应对中体验屠夫的聪明;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當作狼,从狼的行为变化中体验狼的狡诈。笔者在让学生作这样的角色转换时,往往引得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狼的时候。可见,这样做不但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由于阅读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对于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篇进行精读训练,其余的则用于速读训练;或者在一篇阅读材料中,当看到与题目联系密切的关键信息时,可以放慢速度进行精读、细读,而与习题相关度不大的内容则可以速读或跳读。精读在于准确把握关键信息,可反复阅读同一内容,以加深理解;而速度主要是迅速扩充信息量或过滤非关键信息——对阅读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它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反应要快,读过了不要再回头看,以节约时间。
3.灵活选择阅读的顺序。有的学生喜欢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但缺点是回答每一道题时可能都需要去阅读原文,因而比较费时。也有的学生喜欢先快速通读一遍材料,然后思考题目,根据对文章的印象答题。这样的答题方法不需要反复多次回头阅读文章,因而答题速度比较快。但是它要求阅读者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一次阅读就能记住主要信息,否则考生还是需要回头再去阅读原文。这两种方法在阅读时都可以应用,教师可帮助学生反复体会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4.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在读的过程中要勤于动笔,既可以把心得体会记下来,把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然后反复背诵,夯实语文基础;也可以对特定的文章进行模仿练习,使自己获得某些方面的写作技巧。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读,读范文、读经典,学习别人文章中的长处为己所用。只要坚持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读也爱写,读和写的能力都很强,这说明培养读的能力是离不开写的练习的,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课内阅读时间有限,光靠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在课外展开大量的阅读。如何把控课外阅读的质量呢?笔者的具体做法是:1.抓“大”放“小”。抓“大”就是提出目标要求,制订阅读计划,推荐优秀阅读材料;放“小”则是把阅读的具体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2.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笔者定期进行检查和批阅。3.定期总结阅读成果和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间进行比较,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不要只想着给学生灌输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学校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利用学到的阅读技巧,独自阅读新的文章、获取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并试着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成长。
(责编 郝 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