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随堂欣赏内容的选择策略

2017-10-25柴青青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内容选择小学美术策略

【摘 要】随着视觉图像和资源的日趋丰富,可供选择的美术欣赏教学资源极其丰富,甚至过于繁杂,以至于一些教师无从下手。为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贴近学生经驗、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循序渐进和控制欣赏数量等教学策略,合理选择欣赏内容,提升美术随堂欣赏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 随堂欣赏 内容选择 策略

随堂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内容涉及面广泛,形式自由灵活,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欣赏方式。它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围绕欣赏目标,对欣赏内容进行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最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紧紧围绕着欣赏内容来展开的(图1)。因此,欣赏内容是学生参与随堂欣赏的起点和着力点,欣赏内容选择是否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品质。

图1 随堂欣赏教学要素分析图

美术课中感性的内容很多,美术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里获取有益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随着视觉图像和资源的日趋丰富,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甚至过于繁杂,以至于一些教师无从下手。随堂欣赏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所选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帮助有多大;其所能达到的作用是什么;哪些欣赏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的数量控制到何种程度是比较合适的。笔者通过多年来对随堂欣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如下四大教学策略。

一、内容选择策略1:贴近学生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在实际的生活空间中所经历的学习与生活,这种经验已内化为他们的知识,并与他们的感情发生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是新知识、新经验生成的基础。 随堂欣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如果欣赏内容与他们的经验无法发生有效的联系,那么随堂欣赏的成效就会因此降低。加之随堂欣赏发生的时间非常短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没有经验基础的内容进行欣赏,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随堂欣赏内容的选择时,必须时刻注意所选择的欣赏内容与学生经验的紧密程度。那么怎样的欣赏内容才是与学生经验联系比较紧密的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案例1:以浙江美术出版社小学2014版(后面未注明教材版本的,均为此套版本的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课为例,在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造型进行联想时,A教师让学生看图2,然后问联想到了什么?第一位学生回答说像“弓箭”,第二位学生说像“拱桥”,第三位学生说像一个“防护罩”,第四位学生说像“半个月亮”……教师见没有学生说到点子上,于是引导学生说:你们刚才思考的都是一个平面,你想想这个山洞里面还有什么吗?你还想到了什么?第五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变成长长的面包;第六位学生说山洞的前面有点像一个人的脸。此时教师终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像一个巨人的嘴巴,并出示图3。

这种引导为何感觉有些牵强,或者说为什么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联想,主要是教师选择的欣赏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对接。首先,学生不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山洞;其次,面对这样的整张图片,学生可以联想到的东西很多,并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如果教师硬是把学生引导成一种联想,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相比较之下,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发现B教师选择的图片来自于日常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且内容富有童趣,因此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图4)。

图4 B教师选用的联想原图

无论是创作课,还是欣赏课,教材由于版面受限,所能提供的素材通常都是不够的。同时教材由于编写、印制程序等导致时间上的消耗,总是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往往跟不上教学的需求。为了提高随堂欣赏内容与学生的“亲密度”,除了选择书本、网络等现成的资源,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为学生准备欣赏内容。

案例2:笔者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12课《美无处不在》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微距摄影“近距离拍摄”这一特点,特意外出在学校附近的农田中拍摄了两张照片(图5),通过同一角度不同距离拍摄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微距摄影的拍摄特征。同样,为了让学生理解拍摄角度变化带来的视觉效果变化,教师以自己拍摄的一组作品为例(图6),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他不同的拍摄角度。欣赏内容来自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情境,并经由教师拍摄取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内容选择策略2:围绕教学目标

尽管我们主张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但在具体教学时必须根据时间、对象、条件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优先运用符合教学目的的课程资源。从某种角度来说,随堂欣赏的价值首先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体现于其对接的其他教学行为所能产生的作用,并最终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其使命。因此,随堂欣赏的内容必须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出发点进行选择。

那么基于教学目标的随堂欣赏内容又该如何选择呢?首要任务便是进行教学目标的解读,包括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环节中的目标,通过解读,了解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其次,要对欣赏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欣赏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程度。最后,通过双向分析,对欣赏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切不可为了欣赏而随意地增加内容。

案例3:一位教师在执教第六册第10课《跳舞的点和线》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点和线,转变成画面中的点和线时,选择了2张图片。图9中,低垂的柳枝暗示着飘动的线条,嫩绿的柳芽则是跳动的小点,点线清晰可寻,欣赏内容对应教学目标,选择合理。但是图10中的点和线是学生难以寻找的,虽然也可以把照片中的牛和人物缩小而理解成为点,但是这种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欣赏,反而会适得其反,误导学生对点和线的理解。 图9 点线清晰,选择合理 图10 点线不明,误导学生

当然,我们可能并不会面对如此差异悬殊的选择,恰恰是比较接近甚至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型的欣赏内容。此时,我们不得不对教学目标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这些类似的欣赏内容进行甄别与遴选。让我们来看看教材在选择欣赏内容上是怎么取舍的。

同样是《图形联想》中的随堂欣赏内容“悉尼歌剧院”,在2008年版的教材中,选择的图11,辅助图形为图12;在2014年版的教材中,却变成了图13和图14。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教材选择的图片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理由是什么?于是,我们再次研读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学习对图形进行创意联想。悉尼歌剧院的联想基础是帆船、贝壳,图11中的歌剧院拍摄角度以正面为主,一个个屋顶好似小鸟们尖尖的嘴巴,图片选择角度不当,很难让学生联想到风帆的造型。难以建立有效的联想,随堂欣赏与教学目标达成存在较大差距。而图13中的歌剧院拍摄角度是侧面的,白色的屋顶犹如贝壳状般一个个覆盖在建筑上面,由于图片选择的角度合适,学生比较容易联想到风帆。而且,辅助图形中的帆船也由原先的彩色(图12)变成了白色(图14),因为去除了色彩的干扰,更能让学生与白色的悉尼歌剧院屋顶进行对应联想,有效地促进欣赏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果我們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下如此之功夫,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教学过程将会逐渐顺畅,教学成效也会更加显著。

三、内容选择策略3:把握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一词早在南宋教育家朱熹那里就开始使用,它与夸美纽斯主张的“一步一步地前进”意义相同。学生的认知顺序是从感知到理解、从未知到已知、从模仿到创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随堂欣赏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不止一次地发生,这些欣赏内容在难易程度上应该是有所变化的。这个变化从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角度来说,是需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变化。由浅入深是从学生理解是否容易的层面来看的,由近及远则是从欣赏内容的时间、空间等信息与学生经验的距离来看的。

在此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一般不应让学生马上欣赏那些时间、空间上相对遥远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样的欣赏,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样,在一个系列的欣赏中,教师也应该注意,选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作品放在前面,并逐渐提升难度,使学生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案例4: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3课《水墨人物画》的时候,以这样一个顺序来选择随堂欣赏内容,组织教学:(图15)从左往右依次为——第1件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第2件清代任伯年《苏武牧羊图》,第3件近代蒋兆和《流民图》,第4件现代王盛烈《童年》。这样一组具有不同时代、不同表现技法的国画作品应该说是教师从大量的图片中选择出来的,只是这位教师不懂得随堂欣赏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稀里糊涂地进行欣赏,欣赏成效不高。

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写实手法表现的人物,如《童年》和《流民图》,同时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表现他们自己的作品。因此把以上顺序反过来(图16),选择《童年》作为第一个欣赏内容,相对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苏武牧羊图》已经出现了较高水准的白描线条,通过前面欣赏的铺垫来引导学生对这件作品中简练的用笔进行欣赏,相对难度会有所降低。最难的是《泼墨仙人图》的欣赏,大写意手法的运用,泼墨技法的表现,让作品显现出特有的韵味,这是需要一定积累的欣赏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的。

因此,当我们需要给学生呈现多件欣赏作品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选择,切不可随意放置欣赏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整体教学的开展。

四、内容选择策略4:控制欣赏数量

从心理学上来看,注意是有范围的,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几何图形3~4个。相对于成年人,儿童在注意广度上更弱,同一时间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也更少。这种注意广度的规律同样体现在随堂欣赏之中:如果同时欣赏的内容过多,则学生的观察点将会增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欣赏成效就会下降。

随堂欣赏由于时间有限,因此不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欣赏。教师应该缩减欣赏范围,在明确欣赏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欣赏内容,提高欣赏品质。如果欣赏内容过多,容易造成舍本逐末或者顾此失彼的情况。当然欣赏内容也不可过少,为了说明问题,常常选择几件有一定类似性或者对比性的事物作为欣赏内容。

案例5: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彩陶》时,为了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孕育而生的丰富线条,引导学生欣赏彩陶中的“漩涡纹”,教师只要展示2件作品(图17、18),就可以较为清晰地阐释这种现象。两件作品具有共性特征,即都有漩涡纹,同时,这两件作品表现漩涡的方式又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既能引导学生发现古人用线的来源,又能使学生逐渐了解艺术处理在保持事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是可以进行丰富变化的。

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感觉手头的资源都非常适用,以至于难以割舍,最后一股脑儿地呈现给学生。这种欣赏也不乏正面的积极作用,往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来看,过多地欣赏,一方面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这种欣赏的负面效果是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反而起不到随堂欣赏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柴青青.小学美术随堂欣赏内容呈现策略研究[J].少儿美术,2016(10):40.

[2]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3] 尹少淳.走进课堂 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3.

[4] 熊雪青,张建银.美在课堂 美术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34.

[5]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6.

[6] 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7]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8.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 3154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容选择小学美术策略
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
浅谈阅读教学中内容的选择方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