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融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溢出效应
2017-10-25郭茜朱飞
郭茜++朱飞
[摘 要]
在不断推进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上海市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主线。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完备,党员队伍不仅规模大而且素质高、力量强,有条件、有义务也有能力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开拓创新有效路径,为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
社会治理;高校党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10-0033-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中共上海市委站在从严管党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基层党的建设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上海有60余所本专科院校,在校师生党员近15万人,占到全市党员总数的10%左右,是一个规模庞大且充满活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党员群体。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高校党员师生的优势和力量融合融入到社会治理中,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的加强,更能体现高校党建之于教育系统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溢出效应。
一、高校党建在融入特大城市社会
治理中具有的比较优势
一是高校是充满活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地。高校是是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辈出的高地,也是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的高地。高校师生具有认知和改造社会的激情与愿望,需要党组织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不断地矫正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强化他们作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身份认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参与融入到社会治理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高校是各种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和科技创新,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极高的战略地位。无论是思想引领、文化建设,还是技术革新、管理进步,高校都与社会治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治理中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思想理论武装和管理理念创新,这也正是高校党建参与和融入社会治理的溢出功能之所在。
二、在融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
视角下审视高校党建的短板
以融入社会治理的贡献度为视角,审视高校党建的溢出效应,尽管近年来在某个领域、某个制度安排、某个项目推进中也有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则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党建工作虽然政治功能突出,但与社会对接相对有限。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党对高等教育坚强领导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更是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高校党建工作多是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和要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来抓,主动跨出学校视野来全面审视高校党建的作用做得不够。比如,在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阶段,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审核标准,强化的是政治学习和政治要求,缺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认识度和把握力等方面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又比如,高校党建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要求,与社会管理中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要求不完全适应,需要形成有效地衔接,包括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从学生党员到单位人、社会人党员的转变等等。
二是高校党建工作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但为社会服务相对薄弱。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强化主题教育、深化服务理念,培育创新项目、推进载体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广大师生员工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从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来审视,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与高校党建在融入社会治理中应有的作为还不相匹配。
三、高校党建在融入特大城市社会
治理中应有的作为与担当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上海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上海高校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能仅局限于内部治理的微循环,而要能充分发挥组织的溢出功能,为社会治理贡献自身独特的力量,尽可能提供多层面、强有力的支撑。
(一)传承高校党建融入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扩大辐射效应。近年来,随着区校合作的不断深化,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协同联动也不断加强,高校党建也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做法和举措,对于更加深入地推动高校参与社会治理,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说,在强化高校党建的社会政治引领功能,发挥高校党建理论创新主体作用方面,依托高校师生党员,选择特定的社区试点建立“政治学社”“红色信仰协会”“幸福聊天室”“社会政策大讲堂”等,定期义务开展学习讲解活动,在共同交流中逐渐凝聚社会共识,传递正能量。这也是多年来,高校党建服务于社会一个最重要的领域。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必须在统一的政治共识框架中推行治理方略。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舆论杂音,需要权威的解读。高校中聚集着一批专门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他们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夠深入浅出地阐明政治形势和政治任务,可以在社会中形成共鸣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另一方面,他们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可以相对独立于党组织和政府的立场,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进行政治诠释和理论疏导,帮助大众建立起与社会治理各方主体之间的政治信任,凝聚社会共识,从而为推动社会治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endprint
又比如,在加强高校与社区结对共建、交流互动、困难帮扶等方面,是高校党建融入社会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之一。高校与社区已经形成了覆盖范围较广、结对类型较多的共建和帮扶格局,大多数高校的教工支部、学生支部,有的已经上升到院系党委和学校党委层面组织开展与相关区县、街道党支部的交流互动以及与兄弟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上级党政机关等对口部门的走访交流,结对共建的内涵不断深化和拓展。举例来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照顾孤老的“阳光工程”项目,十余年如一日,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大学生党员进行接力传承,用自身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人之间、青年人与老人之间的关爱与扶助,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润滑剂。
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需要全面回顾和凝练总结,进行广泛地宣传,不断加以提升和改进,进一步扩大它的辐射效应,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高校党建融入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二)深化高校党建融入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培育塑造典型。在当前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中,面对着众多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的焦点问题,需要社会各方主体主动参与,形成治理的合力和总体的逻辑闭环,才能切实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精准地预测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高校党建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探索,重点是要不断挖掘和优化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操作性强和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促成其应有成效的彰显。
比如说,上海市委一直予以高度关注的“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从开展至今,尽管不断推进,并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网上报到”等举措,但从与报到党员访谈中了解到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仍然缺少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和机会,这就有必要“落细落小落实”,寻找突破点。可以尝试探索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高校师生党员行动在社区”的系列活动,建立行动示范样本和指南,由社区进一步与街镇对接,整合力量,根据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组织参与社区报到的高校师生党员深入街镇和社区等社会结构体系中,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增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这将有助于对我们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有更加具体的实践理解和思想升华,从而实现双向共赢。
又比如,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尝试参与到“失独家庭”“伤残家庭”等社会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中,成立了以青年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失独家庭暖心小组”,以学生的身份走近这些家庭成员,抚慰心灵,形成持续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舒缓失独家庭的焦虑,以此来激发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失独家庭和孤寡留守老人的热情。但需要意识到,这些举措依然具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需要有时间跨度的考虑,形成持续的关怀,另一方面需要形成体系性的“一揽子”帮扶举措,多管齐下,各自形成准确定位,从而促成社会治理各项举措的协同效果与整体效应。
(三)创新高校党建融入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拓展工作范围。街镇社区与相关单位、部门能否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是决定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效能重要因素。高校基层党建功能渗透到社会治理中要着眼于完善社会自治能力和扩展社会自治空间的维度,在紧密关注社会治理中的需求端的同时,从高校师生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供给端入手,从突出需求导向的层面,强化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工作载体和活动抓手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拓宽高校基层党组织融入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比如说,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员群体规模效应和力量优势,根据社会治理中需要引进社会力量介入的领域,可以由相应的市大口党委进行牵头,横向联合高校中师生党员,分类组成高校教师党员服务团,针对社会治理中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到街镇,协助他们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理顺街镇需要承担的越来越多的“兜底”职能,帮助他们进行合理规划,增强社会治理中基层组织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建立反馈机制,从而通过规范化的运作促成社会治理的高效性、系統性和规律性。
又比如说,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互联网,建立“上海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上海大学生党员义工队”等,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搭建大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搜寻服务项目,直接建立服务和帮扶关系,以更高的效率定位社会治理中可能存在死角和盲点,也更能彰显我们党的宗旨和属性。例如,在全市成立“大学生助学联盟”,针对有需求的中小学学生尤其是针对单亲家庭、有困难的家庭和外来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答疑解惑,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进行人生理想导航,为这一类中小学生群体提供求助的窗口,同时也通过心理疏导等一系列行动弥合这些家庭和社会的裂痕。
需要提出的是,融入社会治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主体的激励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党员师生参与到街镇社区的服务中来,在工作中形成“鲶鱼效应”氛围,激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在职工作人员干事和创新的激情,让他们更加清晰地明确自身工作定位,他们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要形成责任意识和担当勇气,要有舍我其谁的魄力;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也是社会治理工作岗位未来的潜在竞争主体,通过学习和了解,让他们对社会治理的基层工作状态和具体工作内容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为他们日后融入社会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改革的统筹性、耦合性大大增强,许多举措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又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把二者结合好才是必然选择。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此过程中应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厘清组织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不断深化正在进行的探索与尝试,着力创新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与途径,打通高校党建与上海特大城市治理之间的通道,既以高校基层党建的活力不断带动社会治理的完善,又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师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助推社会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张永甡.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N].中国教育报.2001-10-22.
[2]虞云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作用[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11-07.
[3]张文.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福田实践”[N].学习时报.2015-01-05.
[4]陈方红,王诚德.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5).
[5]李建勇.上海构建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挑战与应对举措[J].上海城市管理.2009(18).
作者郭茜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朱飞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统战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赵 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