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2017-10-25张晓峰
张晓峰
编者按:2017年,《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了。追忆这四十年的历程,昭示着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西藏文学从小到大的一个历程,也是西藏社会主义文学全面繁荣昌盛的辉煌四十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7月15日,來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作家等会聚拉萨,展望西藏文学的未来,把脉存在的问题,怀念为西藏文学呕心沥血的历任编辑和作家们。在拉萨和日喀则举办的两次研讨会上,参会评论家和作家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观点,也为西藏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研讨了藏族文学如何与当下主流文学接轨的命题;活动期间还请两位老师在西图举办了两场专题文学讲座,从理论的高度观照当下的藏族文学。会后,我们整理摘录出部分发言内容,同时请几位老师把各自的发言稿和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在此一并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各位嘉宾,各位作家、编辑、读者朋友们:
上午好!
在拉萨美好的盛夏季节,我们在这里举办《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西藏文联向各位与会嘉宾,特别是远道而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对《西藏文学》给以鼎力支持和热忱关心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也向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在文学之路上始终孜孜以求的《西藏文学》杂志,以及勤奋工作、默默付出的编辑部全体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上世纪的1977年,《西藏文学》的前身《西藏文艺》正式创刊,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文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尽管在全国同类省级文艺刊物中它是创刊较晚的,但却迅速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发掘西藏文学人才、推介文学精品力作的重要平台。四十年来,在党委宣传部门和西藏文联、作协历届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历任主编和编辑们的精心培育下,在广大作家、基层文学爱好者的全力支持下,刊物本着立足西藏、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逐渐走向成熟,培养了一大批西藏的作家,推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比如益希单增的《幸存的人》、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马原的《西海无帆船》、马丽华的《走进西藏》、央珍的《无性别的神》、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次仁罗布的《放生羊》、尼玛潘多的《紫青稞》等等。同时,一大批区外藏族作家如梅卓、万玛才旦、龙仁青、扎西才让、王小忠、万玛央金等,以及内地部分知名作家如高洪波、简宁、陈川、于坚、车前子、周政保等,也纷纷藉由《西藏文学》的平台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以说,《西藏文学》的四十年,是不断成长成熟的四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四十年,是见证西藏文学发展的四十年。
为了这肩负四十年的文学责任,《西藏文学》的历任主编和编辑同志们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从修忠义、周艳炀、叶玉林、秦文玉、李佳俊、闫振中,到克珠群佩、吉米平阶、次仁罗布,他们前仆后继,为的不仅仅是撑起《西藏文学》这薄薄的一册杂志,更是撑起西藏乃至全国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头顶的一片蓝天,撑起西藏文学事业发展的一份希望。
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座谈,一方面是回顾《西藏文学》四十年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展望和把握这份文学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守土有责,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渠道”。这是对《西藏文学》坚持正确办刊导向上的最根本要求。同时,作为培养文学新人、发掘优秀作品的平台,《西藏文学》还要坚持刊物和作品质量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希望《西藏文学》要进一步拓宽办刊视野、丰富办刊手段,加强与广大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各族群众对文学作品的精神需求,在“文艺为人民”的问题上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要努力提高编刊能力水平,多向内地的文学名刊学习取经,把创新精神融汇到刊物工作中去;同时延伸工作手臂,使我们的刊物既立足于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际,又不落伍于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努力成为西藏文学发展中的拓荒者与推动者,真正通过文学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火热实践,把多彩的西藏、进步的西藏、团结的西藏、和谐的西藏通过文学的声音传遍全世界!
在此,我衷心祝愿《西藏文学》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门和文联党组、主席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作家和读者一如继往的支持下,越办越好,推出更多能温暖华夏大地、响彻雪域高原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既能肩负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又有较高艺术审美水准的优秀作家!
最后,预祝《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在藏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扎西德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