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扬在日琼波多寺上空的国旗

2017-10-25次仁罗布

西藏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洛桑格桑僧人

次仁罗布

2015年7月1日上午临近十点钟时,在国旗护卫队三名战士的护送下,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交到了日琼波多寺的僧人代表手中。国旗护卫队的两名战士和僧人跃上升旗台,一同把这面簇新的五星红旗挂在刚建造完的旗杆上,护卫队战士站在旗杆的两侧,台阶下的那名国旗护卫队战士注目敬礼。

十点整,从寺庙的广播里传来了国歌声,站在旗杆台阶上的一名国旗护卫队战士,动作娴熟地将五星红旗抛向空际,随后行注目礼。僧人在国歌的音乐声中缓缓地将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端。

台阶一侧的县委领导和驻军官兵、边防派出所、僧人代表等一并整齐列队,怀着激动的心情凝望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寺院的上空猎猎飘扬。人们眼含泪花,深情地注视着这面五星红旗。僧人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仰视这面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旗帜上凝结着他们对国家和党的赤诚热爱。

太阳的金光照耀在寺院里,也把人们的心照得暖暖的,更是把旗杆台阶上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爱国爱教”四个字,映射得熠熠生辉。

雪山连绵环绕,国旗高悬上空,天空碧蓝澄澈。

这一幕发生在日喀则市亚东县帕里镇的日琼波多寺。

在这个海拔4300多米高的寺院里,生活着一群年轻的僧人,随着他们的成长,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帮助,目睹了以往破败的寺庙不仅得到了修缮和重建,而且僧人的生活待遇逐年得到提高,信徒群众对寺庙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僧人与驻地部队的关系更是水乳交融。这些变化使生活在寺院里的僧人,牢记住了党和政府的恩情,心怀感恩之情,特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寺100周年之际,在寺院里举行了这个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从这一刻起,每年的元旦、3·28百万农奴翻身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时,日琼波多寺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以表全体僧人的爱国爱教之情。

如今,日琼波多寺正中央的旗杆上一面耀眼的国旗在迎风招展,左侧的庙宇和右侧的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像两座稳固的基石,从两翼托举着这面飘扬的五星红旗!

2015年七·一建党节升起的那面国旗,被日琼波多寺永远珍藏在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荣誉室里。

一、缘起

日琼波多寺,全称叫“日波甘丹德庆曲林寺”,位于西藏高原第一镇的帕里镇。1915年由甘丹寺格西拉让巴白丹丹塔创建,成为当时帕里镇信徒群众寻找精神慰藉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上世纪50年代末,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时,日琼波多寺固守寺院,坚定立场,没有一名僧人参与叛乱。他们虽然与不丹和锡金相邻,也没有人出逃到境外。日琼波多寺在当时可谓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对稳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像全国各地一样,在轰轰烈烈的“文革”中日琼波多寺也受到了冲击,僧人还俗寺院遭到破坏。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允许普通百姓信教自由,这使得帕里镇上几名还俗的僧人,又陆续回到了年久失修且遭到破坏的日琼波多寺。

1989年经国家批准,修复日琼波多寺的工作正式开始。修复资金政府承担一部分,民间集资一部分,寺院修复完成后,满足了帕里镇信教群众的日常宗教需求。那时日琼波多寺里有曲增、普布次仁、顿旦、丹杰等四名还俗僧人,曲增担任了寺庙民管会主任。由于他们都年龄在五十岁以上,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除了完成信教群众的日常佛事需求外,对寺院的管理和维护起不了多大作用。1993年寺院发生过被盗事件,重要的佛像不翼而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8年的某个夏日,帕里镇一名叫格桑次旺的年轻人被父母送到了日琼波多寺。这名瘦高的年轻人本想加入僧籍,但无奈文化水平太低,不符合入寺的条件。民管会主任曲增只能让他呆在寺院里,帮香灯师丹杰老人打扫卫生和看护寺院。年轻的格桑次旺虽然心情沮丧,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丹杰老人和格桑次旺忙完寺里的活,喜欢坐在寺庙门口的石阶上晒太阳,望着开阔的旷野和尽头那些连绵的白雪皑皑的山峰,很多时候他俩都选择沉默。丹杰老人拨动念珠时的卡塔声,有时会把格桑次旺从遐想中拽回到现实世界里。格桑次旺的父亲曾在林芝当过兵,复员回来后,与当地一名女子结婚,不久便生出了他。可是格桑次旺长大一点后,父母发现他的眼睛有问题,担心去上学读书的话,会把眼睛给弄瞎。疼爱他的父母一直让他待在家里,连一点农活都不让干。格桑次旺十七岁的时候,觉得这样百无聊赖地活着,让他很难受也很无奈,执意要到日琼波多寺去出家。父母经过考虑,最后依从了他的想法。可是,格桑次旺却未能如愿,只是成了个给寺院帮忙的俗人,这使他的心情一直都郁闷着。

他们坐在寺院门口晒了很久的太阳,没有一名香客或当地的信徒过来朝佛。格桑次旺看到眼前缓坡上的乱石中杂草丛生,一些鸟儿不知疲倦地鸣叫。

“您能教我诵经吗?”格桑次旺问丹杰老人。

“你要学诵经,先要识字,识字了你才有希望当个僧人。”丹杰老人用浑浊的眼睛盯着他说。岁月让丹杰老人的头发花白,额头上布满深深的皱纹。

“我入寺当僧人,就是不想让父母整天替我担心。”格桑次旺的眼睛望着前方耸立的大山说。父亲的面容又映现在他的头脑里,此刻他的父亲就在那山上放牧,同时肩负着守卫、查看边境线的责任。

“我会教你识字和诵经的。”丹杰老人停止拨动念珠说。

格桑次旺稚嫩的脸上显出喜悦的笑容,他的所有希望就寄托在丹杰老人的身上。

从这天开始,他忙完佛殿里的诸事,就跟着丹杰老人學习藏文字母,诵读简短的经文。平日里,丹杰老人他们要到帕里镇去做佛事活动,寺门一关就顺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下去。格桑次旺只得跟在后面,回家去学习。每天临到太阳落山前赶回寺院里,把佛像前的供水倒掉、供灯熄灭、打扫庙宇里的卫生。等天黑了,跑到丹杰老人那里,把当天学的内容过一遍。丹杰老人对他也是严格要求,发现稍有松懈或不用功,就会严厉训斥。

帕里镇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一年中只有短暂的三个月夏季时间,进入到九月天气开始变冷,偶尔还会有雪花从天飘落,把大地银装素裹起来。

在雪花纷纷洒落的一天,格桑次旺拎着水桶去打水,走过隔壁某部队驻地时,突然想到从部队要桶水。当他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跟门口站岗的两个哨兵说时,一个哨兵接过水桶转身进入大门,把门从里面又给关上了。他跟另外那个哨兵站在门口,看雪花满天飞舞,前方已经模糊不清了。一声吱嘎声中,门给打开了,哨兵把水桶从门缝里递给了他。格桑次旺连声道谢,提着水桶往寺院里走去。

从那开始,寺院用水都要到相邻的部队驻地去提,每次都差不多是格桑次旺去。格桑次旺经常去麻烦部队官兵,心里既愧疚又感激,隔三差五地打酥油茶给官兵送过去。部队官兵常年戍边在这片高海拔地区,酥油茶的功效他们是深知的,它不仅补充热量,而且对嘴唇干裂很起作用。随着日子的累积,格桑次旺与部队官兵都很熟了,而且成为了好朋友。由于经常跟部队官兵接触,他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在逐日提高。

平日里格桑次旺起早贪黑,忙完寺院里的活,就学习藏文,背诵经文,他已经能够拼读藏文经文了,这使他对不久能够成为一名僧人充满信心。

转眼时间进入到了2000年,这年寺院里又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僧人丹达。当其他僧人到帕里镇老百姓家去作佛事活动时,格桑次旺就缠着丹达求教藏文知识。丹达也看到他对学习知识的那份渴盼,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藏文文法、正字法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龄相仿的格桑次旺,这对他的藏文水平提高帮助很大。

晚上,隔壁驻军官兵喜欢跑到性格开朗的格桑次旺僧舍来,油灯的光照下,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各自介绍自己的家乡,谈论风土人情,还教格桑次旺学习汉话。正因有这样的无数个难忘之夜,格桑次旺认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有大海、盆地、黄土高坡、丘陵,也让他记住了重庆、成都、贵州、济南等很多城市的名字。等到这些部队官兵离开他的僧舍,格桑次旺躺在被窝里无尽的想象在头脑里飞翔。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他已经能听懂部队官兵聊天的内容,也能参与到其中进行交流。他们聊天时说的那些话,却给格桑次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让他的心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格桑次旺再去部队驻地打水,都要磨蹭很长的时间。他在部队宿舍要跟官兵们聊上一阵,有时求正在玩电脑的士兵让他也玩一会游戏。

这一年,驻地部队官兵给格桑次旺的僧舍拉了电线安了灯,一到晚上他的僧舍就会变得明亮亮的。就在这间小屋里,全国各地的方言齐聚爆发,给宁静的寺院增添了很多的生机。年轻的僧人和官兵聚在这间小屋里,沟通交流,彼此增进友谊。官兵们在这里能品尝香甜的酥油茶,吃到清香的糌粑;僧人们也能吃到官兵亲人从内地寄来的各种土特产。

每年新兵到来,或老兵离开部队,僧人们要拿着哈达,提着装酥油茶的暖水瓶给他们去接风和送行。这成了日琼波多寺的一项重大事情。

2001年,县民宗局和帕里镇的相关领导到寺院来进行入寺统一考试,年轻的格桑次旺和丹达两人顺利过关了。时隔多年后,格桑次旺每每回忆考试的过程时会说:“丹达啦考得内容比我多很多,县和镇里的领导知道我在寺院干很多的活,有意让我通过的。”但这只是他的谦虚说辞而已,其实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使人们看到了他的踏实、勤奋和沟通能力,看到了年轻的僧人与老僧人之间不一样的品质。后头,格桑次旺和丹达按照宗教仪轨,需要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进行出家剃度仪式。2001年藏历4月10日,在剃度师父平措丹塔膝下正式出家为僧,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剃度师父賜他法名洛桑平措,给丹达赐法名为洛桑丹达。

从2001年正式成为一名僧人起,洛桑平措跟着其他僧人,经常要到老百姓家去做佛事活动,而且学会了使用法器。那阵子他为能够实现理想,成为一名僧人而激动,也为再不用靠父母来养活自己而高兴。

二、责任

当时寺院里来旅游和朝佛的人很少,寺院只在传统的重要宗教节日时,才会在寺院里举行一些佛事活动,能得到一点当地信教群众的捐助,一年下来总的收入才近两万元。这是因为寺庙历史比较短,在亚东县里名气不够响亮,寺院里的僧人要养活自己,只能通过去给老百姓家做佛事活动挣点生活费。

这样一来,对寺院的管理和养护方面兼顾不到,寺院各殿的房屋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由于屋顶年久失修,经常有水渗漏,造成屋顶的椽木和屋梁被水浸透,发生变形和腐烂,墙壁也被冲刷出一道道沟痕来,泥塑菩萨像被水损毁,塔像里面的装藏也被人偷走。寺院的香灯师由于岁数很大,无法到屋顶去添土锄草,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作为年轻的僧人,当时很少考虑这些事情。只是2002年寺院重新塑造寺院主佛弥勒像时,他俩不计个人收入,有几个月待在寺院里和泥巴。县民宗局为重新塑造这尊主佛像,给日琼波多寺支援了一万元。

2006年,年老的丹杰向民管会提出辞去香灯师的请求,作为替代者当然想到了其弟子洛桑平措。民管会的这个想法被洛桑平措的父母知道后,他们坚决不同意,担心一旦当上香灯师,洛桑平措就要整天消耗在寺院里,把所学的经文和法事活动的仪轨就会荒废掉。再说,香灯师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待在寺院里,吃饭得自己解决,还要肩负寺院安全的责任,这任务太重大了。之前,县里也明确下命令,要求寺院每天都要向信徒群众开门,不要再让群众跑到县上去反映寺院每天不开门。洛桑平措犹豫了很久,最后依从父母的意见回家去了。县委和镇相关部门的领导对这事非常重视,他们专程跑到洛桑平措家里,给他和家人做思想工作。同时,考虑到他的日常收入,决定每个月给三袋牛粪用来取暖和煨桑用,还从寺院每个僧人出去做法事得到的报酬里,每月抽取四十块钱(当时有10名僧人)作为对他的补偿,又从寺院的收入里奖一百元。对于县领导的殷切关心,洛桑平措和他的父母,无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答应回寺院去当好一名香灯师。当时县委和帕里镇相关领导看重的是洛桑平措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还有他与部队之间建立的那层亲密关系。正因这些原因,县里相关部门的领导才会不停地过来给他和他的父母做思想工作。作为一名僧人他也牢记党和政府的信任,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不仅加强了与驻地部队的关系,更是将寺院的维护和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洛桑平措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寺院僧舍的改造。僧舍由于建造时间较长,经常出现屋顶渗水的事情。以往雨季到来前,僧人的家长跑到寺院里来,在屋顶上铺设塑料再在上面撒一层土,以此来打发雨季的侵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添加的土越来越多,重量不断增加,使得屋内的椽木开始弯曲变形,僧房都变成了危房。2007年,他们争取到国家的4.6万元投资,对僧舍进行了一次维修。洛桑平措他们用这笔钱买了铁皮和木料,再请工匠把屋顶的沙土清除干净,换掉毁损的椽木,重新铺上土,再用铁皮将屋顶封住。同时,将变了形的房门给换掉。在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的多次请求之下,驻地部队答应给所有僧舍提供照明,而且不收任何费用。

2007年的国庆节即将到来时,寺院僧人凑钱到帕里镇上订制了一面红旗,再寻找一根最长的旗杆,等待国庆节的到来。

国庆节那天早晨,僧人们举着国旗鱼贯出门,经过缓坡,将这面崭新的红旗插在了寺院门口的石堆上。他们围住国旗,心里默默祈祷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晨风打在僧人的脸上很疼,但他们内心的热情却一丝一毫都没有减退。在采访洛桑平措时他如是说:“我们这些僧人都是八十年代出生,都是在红旗下长大成人的,我们的父母曾经教导我们一定要爱党爱国,我们永远会牢记他们的话。这是日琼波多寺僧人自发地挂红旗,以此表明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熱爱之情。”随后的三年里,他们都要在国庆节那天,在寺院门口树立一面崭新的红旗。

自从担任日琼波多寺的香灯师以来,洛桑平措除了正常的供奉佛、煨桑、念经外,还要把寺院里外的卫生全部承担下来。寺院的墙壁、人行道、大堂的坐垫哪里有些破损,他都要进行修补。平日里没有朝佛人员的话,他就跑到院子里捡石头、锄杂草,经常弄得自己汗流浃背。一些信教群众从寺庙门口路过,看到洛桑平措一个人埋头做事,都要前来帮他干些活。

“现在的寺院跟以往大不一样了!”一名群众蹲在他的旁边说。

“有什么不一样了?”洛桑平措问,目光又盯住前面的那些个石块。

“现在的寺院离我们很近,心贴得更紧了。”这名群众说完,冲他友善地微笑。

这句话令他深受感动,原来把寺院里的事做好,对于信教群众就是一个信心上的鼓励,也可以凝聚人心呀。洛桑平措这才深刻认识到寺院建设好、管理好的重大意义,对于自己的选择没有了一丝的遗憾。

没过多久,有次夜晚他们在僧舍里聊天时,洛桑平措提出了维修主殿的想法。刚开始僧人们有些惊讶,因为这得需要不少的经费,寺院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但洛桑平措决绝的神态,让其他僧人不好再说什么。僧舍里一下变得很安静,甚至都能听到外面风掠过时的呜呜声响。“主殿已经有十八年没有维修了,墙壁上到处都有渗水的痕迹,壁画也冲刷得不成样子,一些梁子被腐烂,这些都得抓紧修。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日琼波多寺,也是为了信教群众,更是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们地处边境线上,经常有不丹人从我们的寺院门口路过,如果把寺庙修缮一新,他们就能看到国家对寺庙建设的重视,对宗教场所的保护,这些不丹人会无意中把这些信息带到国外去的。”洛桑平措说。

灯光的映照下僧人们思量着,他们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惊讶,而是多了一些焦虑,毕竟这得需要很多钱呀。

“寺院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我们只能向上级组织求助。”洛桑丹达说。

“会批准吗?这可不是一点钱呀!”有僧人说。

“无论怎样我们都要试一下。”洛桑平措说。

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等人,以日琼波多寺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2010年亚东县政府拨了6万元款、寺院拿出信徒捐的钱,对主殿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工期虽然不是很长,但维修后的寺院却焕发出了生机,也让信徒群众喜上眉梢,来寺院朝佛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口碑也树立了起来。

日琼波多寺的僧舍、主殿不仅得以修缮,院子里的乱石和杂草也被清除得很干净,给人一种井然有序、清远宁静的氛围。

驻地部队对寺院帮助很大,到了周末会组织官兵到寺院里来进行打扫卫生,清除乱石杂草,规整土地,还把院子里的巨石劈碎搬到寺院外。要是下雪的话,第二天部队组织官兵带着工具,到寺院里来帮着铲雪,直到扫出一片干净的道路来。其他僧人去镇里给老百姓家做佛事,寺院里只剩下洛桑平措时,部队会时常给他端菜送饭来,不让他辛苦地自己去做饭。

2016年,国家又投资79万元,寺庙自筹10万元,对大殿、护法神殿进行了重建,为信徒群众还修了一条转经路,绿化院子,建造护栏杆等。日琼波多寺的这种巨变,让信教群众信心倍增,他们知道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和资金资助,不会出现如今日琼波多寺的新面貌。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信教群众出资给寺院迎请了各种金铜佛像,添置了宗教仪轨用具。日琼波多寺也以寺院为场地,在满足信教群众日常宗教需求的同时,向他们传授爱国爱教之重要性,并通过寺院自身的发展来引导和教育信教群众。

三、感恩

从2007年开始,日琼波多寺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建设的时期。在这些年里,年轻的僧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寺院建设的关心,相关部门领导也时常过来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驻地部队派人帮助他们义务搬运木材、石块等建筑材料。正是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日琼波多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寺院巨大的变化,也使僧人们感到了无比的荣耀和自豪。特别是2011年西藏自治区实施干部驻寺,这给寺院带来了彻底的改变,“九有”工程、“六个一”活动的实施,使得寺院和僧人受惠良多。日琼波多寺的所有僧人被纳入了医保、社保系统里,寺院里有了干净的自来水、通了电,盖起了洗澡堂,送来了电视机,建立了书屋,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愈加多姿多彩起来,也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寺院的僧人铭记党和政府的恩情,僧舍里自愿挂起了领袖像,寺院的屋顶树立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僧人洛桑平措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当选为亚东县政协委员,同时多次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先进僧人”和“民族团结进步奖”等诸多荣誉。日琼波多寺先后获得了“日喀则地区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亚东县“2011年度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2014年亚东县“县级和谐模范寺院”,2015年年度“日喀则市和谐模范寺庙”等荣誉。

一个曾经不太出名的寺院,由于年轻僧人孜孜以求地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积极相适应途径,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寺院的香火也愈加地旺盛了起来。信教群众看着寺院旧貌换新颜,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行动上,不仅向寺院捐钱捐物,还经常跑来给寺院义务劳动。越过山头边境线来帕里镇上卖土特产的不丹人,也惊讶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日琼波多寺发生的变化。

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等年轻的僧人,在完成寺院管理、日常佛事外,也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佛教理论修养。他们跟驻寺工作人员学习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学习作为宗教人士应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准则。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掌握了国家对宗教的政策和僧俗群众的要求,也知道了作为僧人应坚守的底线。日琼波多寺的僧人们,开始看新闻,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政,他们已经与当下的生活融为了一体,成为了其中的参与者。

由于帕里镇海拔高、气候寒冷,时有凶猛的风暴,使挂在寺院屋顶的国旗,经常被这些疾风扯烂,有时候旗杆上只剩下半截旗子。为了能及时把被风扯烂的国旗换下,驻寺工作人员和僧人要爬到屋顶上去。由于铁皮屋顶上的积雪化成冰块,常常让换国旗者在上面人仰马翻,手臂和腿上经常受伤。有一次,一名驻寺工作人员上到寺院屋顶去换国旗,不幸滑倒后手臂骨折,被紧急送到医院去救治。这种事故出现多次后,洛桑平措开始想如何才能及时将受损的国旗给换下,又不使人受伤的权宜之策。经过他的观察,觉得在寺院的储藏室那里建一个国旗旗杆,是最佳的地点。这样就不用担心为换国旗而有人受伤,也能随时把磨损的国旗及时换下来,保证旗杆顶端时刻有一面完整的国旗在飘扬。

洛桑平措站在院子里,望着储藏室的方向发愣。他的头脑里不断有幻象出来,感受从那边把国旗徐徐升上去。洛桑平措跟十多年前最大的区别,就是眼睛上多了一副眼镜,这使他显得更加儒雅与矜持。冰冷的晨风吹得他鼻子和耳朵都红扑扑的,可是他沉湎在自己的幻象中,任背后怎样都不知道。驻寺工作队的白玛才旦和其他人员望着他,心里明白这个年轻的僧人又在思考什么事情了。过了很久,洛桑平措才回到现实中来,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身披金灿灿的阳光向寺院里走去。

那天,洛桑丹达他们都回来得早,聚在寺院办公室里,像往常一样看电视聊天时,洛桑平措手剪在背后进来,脸上依旧挂着愉快的笑。

“今天攤上什么喜事了?”洛桑丹达坐在沙发上问。

一屋子人都把目光投射在他的脸上。洛桑平措也不急于回答,好像卖关子似的望着每一个人。

“我们看到你站在院子里愣了一上午,不知又有什么点子要出来。”白玛才旦说。

“你不会是被太阳晒傻了吧?”

一屋子的人愉快地笑了起来。

洛桑平措坐在沙发的边沿,用手推了一下眼镜,才缓缓地说:“我们的储藏室应该要推倒,在那里弄个旗杆,寺院的国旗就从那里升起来吧。”

僧人和驻寺工作人员听完都怔住了,屋子里一下变得静悄悄的。

“那里正好是寺院的最中心,而且以后国旗变旧了,或有些受损时可以立马给换掉,这样我们就不用爬屋顶,也不会有人再受伤了。另外,现在我们的寺院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我们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资助,在寺院东头的空地上可以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桑平措将自己的设想跟大伙说。

人们再一次被惊住了,大伙望着他一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一切来得太突然,这些设想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

寺院中心建个旗杆倒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建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也没有先例可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是什么,应该怎样体现爱国主义都是个未知数。洛桑平措的想法让在场的所有人陷入沉思中。

洛桑平措也从他们一下变得严肃的表情和沉默中,感受到了这一设想的超前性。他的心情也由最初的兴奋和喜悦,变成了怀疑与犹豫。洛桑丹达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这一变化,对他能想出这样的点子而暗暗钦佩。“旗杆树在储物室那边是个很妙的想法,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还得想一想!”洛桑丹达说。屋里的人接过话茬,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总体上大伙都认同将旗杆树在寺院正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么建设、它的内涵是什么、老百姓会怎样看待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意见。洛桑平措静静地坐在那里,听他们谈各自的想法。其中有人担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寺庙里建立起来的话,会不会被信教群众接受和认同,建设经费要从哪里出,基地里应该有哪些内涵等。这一晚很晚时人们才散去,洛桑平措躺在被窝里,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应该有些什么东西呢?他想到了应该有个国歌播音室、荣誉室、僧人学习室、综合会议室、便民服务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逐渐清晰了起来,他要把自己的这一构想第二天与其他僧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早晨大殿的诵经结束后,其他僧人们要到老百姓家去诵经。洛桑平措等人们走完,锁上庙门到院子里实地去察看。院子很大,东头的空地上能建一栋房子,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在这里建起的话,东头有基地,西头有寺庙,中间就是国旗旗杆,这岂不就是相得益彰嘛。他在那里用脚丈量着面积,然后站在那里构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的情景。驻寺工作组的人员也跑了过来,听他讲述自己的设想,心里对这个年轻的僧人生出敬佩来。

僧人们晚上陆续回来了,吃过晚饭他们再次聚在一起聊起了关于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事。洛桑平措把自己的构想说出来,大伙全神贯注地听,他们的心里清晰地知道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大伙也支持这一设想。“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创举,在我区的寺庙里是没有先例的。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向世人表白我们的爱国爱教情怀,也是对党和政府多年来对寺院建设给与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的一个报答和感恩。”这是洛桑平措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它代表了日琼波多寺全体僧人的心声。其他僧人不仅支持这一设想,而且提出要赶在建党94周年和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寺100周年时举行升国旗仪式意义才更加重大。资金方面他们觉得不能向国家要钱,而是寺院拿出钱来建,不够再向信教群众去借,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情来。那夜他们的意见达成了一致,并得到了寺民管会主任曲增的认可,他要从寺院有限的收入里拿出十万元来支持他们。

从那天开始,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牵头,给镇里写关于寺院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报告,并跑到镇政府去找相關领导。镇党委书记扎西听完他们的报告后,对他们的这一设想给与了充分肯定,并签字同意建设,希望他们抓紧去落实。洛桑丹达拿着报告到县里去给相关部门的领导汇报,县政协主席梅普穷和县统战部部长卫东听完他的汇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他们提出的这一构想表示支持。可是,因为这是一个创举,很多部门对此表示怀疑。洛桑丹达为了说服他们,拿着洛桑平措设计的简单图纸和报告去解释,可是一直都得不到一个明确回复。为了早日解决这件事,洛桑丹达一直奔忙于镇和县之间。

国旗旗杆的建设不能再拖了,2015年入夏开始建造旗杆,为了能够使国旗更高更醒目,洛桑平措在原有的高度上还要增加一点高度。他到处去找钢管,最后从别处要到了一截,焊在原有的钢管上,这样国旗旗杆比周围的那些经杆要长一截。只有这样洛桑平措心里才踏实一些,他认为旗杆越高越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和敬仰。

2015年7月1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日琼波多寺举行了,可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却迟迟都得不到答复。后来,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洛桑平措通过提案渠道,将报告递交给了县政协。时任政协主席的梅普穷很重视,将这个提案交给了县委书记舒成昆。县委书记看完提案非常重视,签字同意寺院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间已快进入到2015年的8月份,再不赶时间建设的话,又得拖到来年。为了节省经费,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图纸由洛桑平措重新设计,监工也要由他来担任。经费是最大的问题,寺院的十万元就如杯水车薪,他们只能另想办法。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到帕里镇去,向信教群众借钱。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老百姓听说要在寺院里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不仅支持寺院的这一构想,而且踊跃给寺院借款,最多的达到1万元,少的50到100元,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俩从群众的手中借到了10万元。

施工开始后群众踊跃参加,部队听说寺院是在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免费为寺院提供工程用电,需要时还让部队官兵义务帮忙劳动。请镇里的石匠、木匠过来参加盖房,可是他们拒绝领取工资,说寺院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帕里镇的荣耀,他们出点力也是必须的,寺院的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工程正式开始后,每天最少都有二十多名群众过来帮忙,多的时候达到一百多人。洛桑平措把寺院的一台旧拖拉机卖掉,买回来一辆长安小货车,由洛桑丹达开着去镇里买水泥、木料、石头、钢筋等。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院子的东头逐渐建立起来,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劳动时歌声飘扬,工地上机械声隆隆。作为提出这一设想的洛桑平措,看着人们这般义无反顾,心里除了感激之外,时常从自己有限的积蓄里拿出一点钱来,给过来帮忙的群众买些啤酒和零食。后续经费又不够,只得又向帕里镇的群众继续借款,群众都力所能及地支持寺院的工作。

一座醒目的寺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荣誉室、僧人学习室、国歌室等已经初步成形,接着又投入到装修阶段。洛桑平措特意嘱咐请来的画师,在僧人学习室的墙壁上画僧人给习近平总书记敬献哈达的一幅画。这幅画几经修改,最后画成习近平总书记着黑色西装,系一条红色领带,面朝正面接受僧人敬献的哈达;僧人着绛红色的袈裟,身体前倾微躬,一幅虔诚的神情来献哈达,以表僧人们的敬仰与爱戴;背后是日琼波多寺的全景图。洛桑平措解释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的心中威望很高,我们拥戴核心,忠诚核心,把总书记画在寺院的墙壁上,就是表示我们的心时刻向着他!”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但由于经费受限,里面的家具一时没有钱来买。得知这一情况后,帕里镇第三居委会的米玛次仁赶到寺院来,主动找到洛桑平措和洛桑丹达,说他愿意出钱买家具。米玛次仁说:“这几年你们把寺院建设的大变了样,让我们很感动。现在又建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对党和国家是有益的事,也是我们帕里镇的光荣,你们需要的家具由我来出钱买,这也算是我对爱国基地建设的一点贡献吧。”这句朴素的话,让洛桑平措他们感动不已,但为了节省钱,洛桑丹达从帕里赶到拉萨旧货市场去买旧家具。期间他的住宿、吃饭钱全部由自己承担,没有花寺院里的一分钱。他在拉萨待的几天里,天天吃藏面,有时一天只吃到一碗藏面。以最低的价格选好家具后,请米玛次仁过来付钱。又去找免费的车子,把家具带回到日琼波多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配套设施全部完成后,2015年12月23日,帕里镇驻军官兵、驻寺干部前来参观,12月24日,边防民警前来参观学习。2016年1月21日,帕里镇的群众前来参观。群众手捧洁白的哈达,排成长长的队伍,先到荣誉室敬献哈达。荣誉室的墙壁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时送给各寺庙的锦旗,上面写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十二个字,两旁是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像,之前的台子上放着2015年7月1日升旗的那面五星红旗。群众走进来在国旗上敬献哈达,最后哈达堆得像一座小山似的。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对寺院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表示坚决的拥护和支持,就这次参观活动他们自发地为寺院捐款了229000元。

为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投入了180万元,现在寺院还有60多万元的欠债。但是,年轻的僧人们一点都不后悔,毕竟日琼波多寺已经成为了爱国爱教的一个重要基地,它凝聚了人心,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只有爱国爱教,社会才能和谐,各民族间才能团结进步,社会经济才得以发展。日琼波多寺在满足群众日常宗教需求的同时,成为了一个群众乐于接近乐于信赖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洛桑平措在寺院里已经生活了近18年,他从自身的经历深切体会到了寺院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寺院要感恩党和政府,要成为弘扬民族团结,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阵地。

如今,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日琼波多寺已经是声名远播,成为了一个典型,成为了一面旗帜。僧人洛桑平措却说:“我们只做了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小事,今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一定会把正能量传播到信教群众中去。”

采访结束时,下着毛毛细雨,我跟僧人们道别时,他们站在五星红旗下要我跟他们合影留念。高耸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我的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责任编辑:子嫣

猜你喜欢

洛桑格桑僧人
必然的结果
我的阿妈在康定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难忘的格桑花
白云深处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糟糕鱼
会说话的藏刀
梦中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