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

2017-10-25郭娟

未来英才 2017年19期
关键词:张籍秋思课例

郭娟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占很大的比重。但教师却很难将古诗词教出内涵来,甚至教学方法都是错误的,将古诗词“肢解”得毫无美感。怎样更好地教学古诗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中唐诗人张籍的《秋思》为例,对赏析古诗词常用的“知人论世”方法进行探究,探求这一方法在小学阶段教学古诗词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张籍;秋思

《秋思》是一首七言绝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传递信息以书信为主,以“家书”为题材的古诗很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张籍长于乐府和律诗,《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近体诗即占三百四十余首。但由于其一改旧乐府的靡丽浮华,在诗中融入民生,以“俗言俗事”入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所以张籍所为人称道的多为乐府诗,对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张王乐府”上(即张籍、王建)。但他运用极普通的题材,借极寻常的小事,写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作家书與寄家书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短短二十八个字被传诵至今,所以《姜斋诗话》评价《秋思》为“七绝之盛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这首古诗编入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同一课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第二组课文的主题为“浓浓的故乡情”,所以很多教师将这一课的主题定义为“思乡”,或一首诗词一个课时来教或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做对比阅读,两个课时就能上完。教学的方式也很简单:介绍作者、朗读诗词、讲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抒情手法。更有甚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简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直接用简答的方法教学,先让学生朗读几遍,接着对每一句的意思逐一讲解,将诗词肢解,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这种教学古诗词的方式被很多学者称为“惨无人道”。因课文的编排而用单元主题简单定义课文的主题,进而确定课文的重点的方法也不是很准确的。也有一些课例利用举象、造境、入情、互文解读、对比阅读等方式对《秋思》做了非常深入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歌形象中蕴含的意境。这些品读鉴赏诗歌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由于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浮于表面的,举象、造境、入情也只是在单纯的想象的基础上,甚至是错误的,便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即教会学生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体验。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了,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会读会背,更要学会如何把握关键词句、结合创作背景,在读中悟情。所以通过文本解读及对其他课例进行分析了解到,想要很好的体会本诗的情感,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知人论世”一说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交友之道。“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性情学识、品德修养等内在因素,“论世”即讨论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政治环境、思想潮流、风俗民情、文学风尚等社会因素。是一种提倡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作品与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是中国文学鉴赏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时代或个人的原因,具有多重含义的古诗词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李商隐的《锦瑟》,不同的解读方式赋予它不同的寓意。

《秋思》一诗中最重要的就是诗人的复杂心理和细腻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的“又开封”这一动作最直接的起因是“意万重”,对于这一句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相扣,首尾相应,黄书灿在《唐诗笺注》中说道:“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结合注释我们知道“意万重”即想要表达的感情很多,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本诗的主题时简单地理解为“在秋天思念家乡和亲人”,如果这样,又如何理解“意万重”呢?抑或是让学生猜测张籍所作家书的内容,采用小练笔的方式揣摩诗人的内心情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写过信,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也不深的情况下,学生能写出想要理解诗人想要借家书表达怎样复杂、矛盾的情感,就必须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此诗时所出的时代背景,即运用“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所以在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插入了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对作者创作时的背景进行深挖,诗中所蕴含的哀愁、无奈、孤寂、落寞、苦闷等感情便很清晰了。体会这万重意是对诗人所见秋景和反复开封进行造境的根本路径,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本诗的主题便不再局限于“思乡”了,还包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个人得失的哀叹、对家人情况的担忧等等。“又开封”也不仅仅是该说的话还没有说,或许也有认为不合适的话,怕家人伤心担心。有课例在对“见秋风”进行分析时,认为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洛阳盛况与诗人内心的悲凉形成对比,这就是没有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作深入的了解。也有课例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张籍不能回家,具体为什么,他们是不清楚地。此时“知人论世”就非常有必要了。在让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生平资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方法——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平事迹,这也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

当然并非所有古诗词都能够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有些如果使用不当,便有穿凿附会之嫌,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例如认为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他写来悼念温都监女,叹其痴情的诗作,但结合当时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北宋新、旧党之争的背景来理解,似乎苏轼是借此词抒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之心境之说更能被信服。也有文不如其人的情况。所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使用需严谨。

参考文献

[1] 徐礼节.张籍王建诗歌研究[M].安徽:黄山书社,2015.10.

[2] 刘波.论张籍王建诗歌人文情怀的成因[J].群文天地,2011.10.

[3] 郭超.奇崛与平易之间—论张籍的诗歌风貌[J].沧桑,2010.01.

[4] 王钦鸿.“知人论世”赏诗方法辨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6.04.

[5] 由兴波.思乡情不在言中—从岑参《逢入京使》和张籍《秋思》看唐代思乡诗[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6] 黄琛.浅析张籍的秋思[J].大众文艺,201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籍秋思课例
秋思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秋思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秋思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